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9年·第5期

精心提煉中國故事 熱情謳歌偉大時代

金小茜
2019年11月26日14:00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精心提煉中國故事 熱情謳歌偉大時代

  創作出無愧於偉大時代的優秀新聞作品,需要在生產全鏈條中強化編輯部職能,堅持內容創新為本。編輯要不斷增強“四力”,練就發掘、提煉和講好故事的過硬本領。一名好的編輯,要有一雙善於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辨別是非的“火眼金睛”,能吃透報道精神、指導記者挖掘出真正具有價值的新聞。“新春走基層”報道是一次很好的編輯增強“四力”的業務實踐。

  2019年1月20日至3月1日,通過新華社的“新春走基層”報道,一個個來自基層、平凡普通人的奮斗故事,讓千千萬萬讀者見証了新中國波瀾壯闊的改革進程,觸摸到國家不斷進步的強勁脈搏,感受著人民群眾不懈奮斗創造更美好生活的幸福與期盼。

  我所在的新華社國內部南方業務片,在這次“新春走基層”報道中,著力業務創新,組織策劃編輯播發了近200篇文字稿件。這些報道深入實際、清新質朴,很多是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佳作,受到廣大用戶和受眾的關注。據不完全統計,有半數以上稿件採用媒體達到一二百家。

  在這次報道實踐中,編輯部力求貼近、貼近、再貼近,真誠傾聽、真實反映群眾心聲﹔深入、深入、再深入,從細微處潤物無聲講好奮斗故事。實踐証明,要創作出無愧於偉大時代的優秀新聞作品,需要在新聞產品生產全鏈條中強化編輯部職能,堅持內容創新為本﹔編輯要不斷增強“四力”,練就發掘、提煉和講好故事的過硬本領。

  扎根基層,發掘新聞價值

  發掘精彩故事,組織策劃要先行,選題設置要精准,堅持新聞價值導向﹔採訪要深入實際,有的放矢,做到接地氣,善於在一線基層抓“活魚”。

  凡事預則立。編輯部在組織策劃選題前,必須要吃透報道精神,准確把握報道主題。經過討論,編輯們形成了4點基本共識。第一,“新春走基層”活動是新聞戰線的響亮品牌。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在這個時間節點的活動意義十分特殊。第二,要出新出彩,需要結合新華社新聞報道業務特點,立足自身業務優勢,形成自己的報道特色,不斷增強報道的影響力。第三,“新春走基層”作為一個持續多年開展的實踐活動,報道要設法跳出窠臼,力求創新。編輯、記者不能炒冷飯,要堅持受眾導向,切實增強“四力”,發掘、提煉、講好故事,創作出受眾真正想看、願意看、記得住的新聞作品。第四,新華社設有31個國內分社,開展基層報道具有天然優勢,要變優勢為真正的生產力,發出更多接地氣、真實鮮活的基層報道。

  編輯部初步確定了報道主題和重點報道領域:一是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二是宣傳普通勞動者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三是描繪祖國各地欣欣向榮、人民群眾歡度佳節的美好景象﹔四是聚焦脫貧攻堅,重點關注國家重點脫貧攻堅地區的攻堅克難實踐﹔五是在全國兩會召開前,圍繞社會、民生等關注熱點,講述一年來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履職經歷。

  接下來,就是細化報道題目。這一步對搞好報道十分關鍵。編輯們分頭和所負責的國內分社記者打電話,詳細溝通報道設想,了解各地實際情況,和記者初步擬定報道題目、採訪安排和寫作思路,制定詳細的發稿日歷。

  策劃具體選題,最忌編輯閉門造車、拍腦袋空想,這樣策劃的題目不接地氣、不符合實際。一名好的編輯,會吃透報道精神,再和記者進行溝通和碰撞,借助國內各分社記者的“外腦”,挖掘出真正具有新聞價值的選題。

  這是從我們報道工作的實際出發決定的。國內各分社記者長期在一線和地方開展新聞報道工作,相比編輯,他們更了解各地的實際情況﹔不過,由於長期在地方採訪,有時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地方思維”,看問題的視野容易有所局限。編輯長期處理來自全國各地的稿件,對全國的總體情況更加熟悉,對相關報道精神吃得更透,站位相對更高。這就是為何有時記者覺得很重大的地方新聞,編輯通盤考慮,會覺得新聞性不強﹔或者記者談起某個問題,擺現象、列數據、舉實例,如數家珍,而編輯把握報道精神很到位,具體到一個地方的實際情況如何,該怎麼報道,還是要先和一線記者溝通。因此,編輯與記者必須要互通有無、互相激發,這樣長短互補、形成合力,更容易發現有新聞價值的選題。

  在這次“新春走基層”報道中,《“無人區”裡的生命禮贊——走進世界海拔最高的藏北雙湖縣》《“最北列車”上的“守門員”》《你的萬家燈火 他們的默默堅守——一線勞動者春節值守群像》《“流動”的青春身影——與“新生代”返鄉農民工的對話》《春節習俗有“三變”》等多篇稿件,正是經過嚴密策劃,集合了採編兩端的智慧,才發掘出了真正有新聞價值的選題,成為報道典范。

  提煉亮點,探尋精神內核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要從人民群眾火熱的生活中尋找最鮮活生動的故事。在記者走下去,進行實地採訪的過程中,編輯要與記者密切聯動,發揮報道合力,提煉出最有價值的新聞故事。

  選題初定,萬裡長征只是走出了第一步。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是黨的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工作作風和基本功。編輯和記者都應明確,報道寫得好不好,與我們能不能真正深入基層、深入實際很有關系。記者帶著題目,奔赴祖國各地,挖掘一線最鮮活的百姓故事。他們走進生產建設火熱的一線,深入城市農村的千家萬戶,歷盡艱辛,爬溝過坎、翻山越嶺,跋涉在祖國的邊疆、高原、深山……記者邁開腿,編輯們也不能只是坐在辦公室裡等著記者傳回稿件。一名合格的編輯,要時刻關注記者,加強和記者的溝通,做記者背后的智囊,給記者出點子、想辦法、做后援。

  比如,《“野豬佬”的豬年小康生活》這篇稿件,當時,記者下到湖南省永州市冷水灘區楊村甸鄉黃茶園村,採訪以擅長養豬而遠近聞名的村民尹幫華,想講講農村開展養殖和農家樂致富的鄉村振興題材的故事。稿件發到編輯部,編輯覺得還沒有挖掘到亮點,內容流於平淡,就和記者打電話溝通,指導記者跳出養殖脫貧的採訪思路,進一步挖掘主人公身上的特質。經過很長時間的探討,記者找到了新聞點,著重寫尹幫華在養野豬的過程中怎樣克服困難,后來成了村裡的“能人”,又帶動其他村民一起致富。稿件立意更高,內容更豐富,更吸引人。

  再比如《春節習俗有“三變”》一稿,隨著時代變遷更迭,人們過春節的習俗悄然發生變化。記者在江蘇省淮安、鹽城等地採訪,將見聞匯報給編輯。編輯結合自己所見所思所想,和記者一起透過現象看本質、從細節中找規律,最終確定從細微處觀察社會變遷的角度,選取了買年貨、文化過年、情感聯結三個切口,以生活化的視角,展現時代進步的主題。

  提煉精彩故事,關鍵在於用心,能夠“不畏浮雲遮望眼”,於紛繁中抓住和傳播新聞報道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核。這需要編輯有一雙善於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辨別是非的“火眼金睛”,具備清醒、清晰的新聞頭腦。

  首先是提高發現力,要善於發現好故事。在這次“新春走基層”報道中,我所在的編輯片共播發稿件近200篇。但實際上,隨著報道不斷推進,記者的來稿熱情很高,除了提前策劃的稿件,每天還有大量自發來稿,少則七八篇,多則十余篇。面對潮水般的來稿,首先考驗的是編輯的“眼力”。

  “新春走基層”稿件主題相對集中,主要包括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脫貧攻堅、改善民生、春運、一線勞動者故事等,一些報道重復性很高,新聞點提煉不准,新聞性不強,缺乏細節。

  編輯們知道記者深入基層採訪十分辛苦,從尊重記者勞動的角度對待來稿,堅持兩個處理方向:一是堅持受眾導向,堅持多出精品佳作的原則,選取真正接地氣、有思想、有溫度的稿件﹔二是對需要較大改進的稿件,馬上與記者溝通,挖掘新的報道角度和內容。

  比如,《小崗“春晚”:新花鼓“敲來”好生活》一稿,記者來稿時,前半部分圍繞小崗村的新年聯歡會寫了小崗村的變化,后半部分寫的是安徽省文化活動發展的整體情況。編輯通過和記者電話溝通,了解到小崗村不僅有新年聯歡會,還在籌劃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於是,讓記者將報道重心放在小崗村自身,補充採訪文旅融合發展的內容,讓主題更集中、表達更完整。

  雕琢文字,講述奮斗故事

  講好精彩故事,要運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和能與人民群眾產生情感共振的表達方式。編輯要發揮自己的腦力、筆力,精心打磨稿件,在標題制作、段落行文、語言表達、防堵差錯等方面狠下工夫,提升稿件質量和可讀性,把握好報道的時度效。

  講好故事,考驗的是編輯是否具有較高的政策理論水平、較強的原則性和科學分析能力、較強的新聞採編業務素養。對待每一篇稿件,都必須用心,要沉下心來,逐字、逐句、逐段、逐標點地精雕細琢,力求把每一篇稿件都做成精品。

  標題是“新聞眼”,既要平實、精煉、精准,更要第一時間引起讀者的好奇心,吸引人閱讀。《鐵路三代千杯茶 二十四年暖人心》一稿,寫的是湖南省中部的婁底火車站每逢春運,都活躍著一支“千杯茶服務隊”。他們手拿水壺和水杯在候車室、臨時候車棚、進站大廳來往的人群中,為旅客端熱茶、送熱水。從1996年春運期間每天為旅客送茶1000多杯,到現在每天4000多杯,24年來“千杯茶服務隊”已經送出了120余萬杯茶水。稿件有故事有情節有溫度,很多細節現場感很強,是一篇很好的“新春走基層”稿件。編輯進行了精心修改,把題目提煉成《24年“千杯茶” 溫暖百萬“過路人”》,此稿播發採用達到130家。

  碎片化閱讀時代,要多做短新聞,稿件結構要緊湊,內容要集中,邏輯要合理,表達要順暢、清新、有情。“新春走基層”稿件,記者採訪都很辛苦,會盡可能多地將採訪素材一一呈現。編輯在處理稿件時,既要珍惜記者的付出,也要幫助記者刪繁就簡、提煉新聞,與主題無關的內容要舍得刪,做好“減法”。

  比如,《共祝祖國好 三沙賀新春——三沙市春節見聞》一稿,講的是在海南省三沙市駐島工作人員、武警官兵、消防官兵和親人們團聚過年的事。這篇稿件第一次來稿時有2000多字,篇幅較長,編輯和記者溝通,請他將春節值守、海島年味兩部分內容刪去一些,對工作者堅守崗位的工作畫面、家屬歷盡辛苦長途跋涉上島、合家幸福團圓場景則多加筆墨,突出守島人和家屬長期以來的默默付出和無私奉獻。經過調整和編輯,最終稿件播發時為1300字,雖然刪去了1/3的篇幅,但主題更集中,表達更簡潔有力,情感更充沛,報道效果更好。

  而對於部分有些“走偏”的稿件,更加考驗編輯提煉和講好故事的能力。雖然事前確定了採訪主題和報道思路,但記者實際採寫的稿件有時與編輯的預期是有差距的。這時,編輯要充分體諒記者下基層採訪的辛苦,多想辦法重新提煉新聞,而不是輕易斃稿。

  實際、生活、群眾始終是優秀新聞作品的活力與魅力所依、價值和意義所在。“新春走基層”報道是一次很好的編輯增強“四力”的業務實踐。黨的新聞工作者隻有在深入基層中練就強勁腳力,在洞察生活中練就敏銳眼力,在勤學深思中練就過硬腦力,在書寫時代中練就不凡筆力,才能做歷史的見証者和書寫者,為人民抒寫、為時代立傳。

  (作者單位:新華社國內部)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