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9年·第5期

“爆款” 沒有捷徑 隻有 “笨功夫”

晏 琴
2019年11月26日14:01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爆款” 沒有捷徑 隻有 “笨功夫”

  什麼樣的記者是好記者?答案有很多,但在央視地方部有一個共識:必須學會踏踏實實下笨功夫!《相約在零點37分》成為“爆款”,就是因為記者編輯舍得下笨功夫,肯於用心,善抓“四心”:老老實實深入基層,獲取採訪對象真心﹔反復比較優中選優,題材觸碰觀眾內心﹔善於思考學會提煉,抓住大眾需求核心﹔反復修改精益求精,作品真正抵達人心。

  今年春節的“新春走基層”,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新聞中心地方部涌現出了一批非常優秀的作品,我和我的團隊策劃了兩個系列:《一年燈火盼人歸》和《別樣的相聚》。多個作品獲得全網轉發,得到廣泛關注。其中《相約在零點37分》講述了一對異地戀的鐵路情侶歷經波折終於在除夕夜成功見面的故事,節目播出后,受到眾多業內人士和各級領導的高度贊揚,被譽為今年“新春走基層”最感人的節目之一。在網絡上,這個節目更是成為名副其實的“爆款”,被頂上熱搜頭條,僅新浪微博的閱讀量就高達2.3億。

  這些作品之所以能獲得巨大的正向傳播效果,正是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聞採編隊伍深入走基層、努力增“四力”的生動體現。

  老老實實深入基層,獲取採訪對象真心

  走基層,首先考驗的是腳力。腳力並不僅僅指走下去、走得遠,更重要的是,記者要能走進採訪對象的心裡,獲得他們的信任。

  《相約在零點37分》的採訪對象郝康、雷杰並不善於表達,都很朴實,性格有點內斂、羞澀。如何才能真實地記錄兩個人的故事,向觀眾展示最動人的細節?採訪團隊的做法是:沉下心來和採訪對象接觸。這也是我們的一貫做法。記者先是通過電話和微信與他們溝通,然后又提前到雷杰的工作地點見面交流。記者和她的丈夫曾經異地分居8年,她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雷杰,她們很快就成了朋友。以至於郝康見到記者的第一句話就是:“姐,我知道你,雷雷都跟我說了,你也不容易!”就這樣,採訪更像是朋友之間的聊天,有時候甚至忘記了鏡頭的存在。

  為了追求最真實的拍攝效果,我們拒絕了鐵路領導協調兩人工作、安排碰面時間等種種“熱情安排”,而是完全不做干預、讓一切回歸生活的本真。為了讓採訪對象更自如,負責跟拍郝康的攝像,並沒有告訴郝康主要目的是拍他和雷杰站台相遇,只是說要拍一部紀錄片,全面記錄鐵路工人的生活。

  按照規定,乘務員值乘期間不能帶手機,所以負責跟拍雷杰的記者和攝像也沒有帶手機。因此,當車到榆林的時候,郝康像沒頭蒼蠅一樣滿站台到處找雷杰時,記者的心也揪著。乘客上下檢票工作結束時還沒有看到郝康,雷杰眼裡已經有了淚花。那會兒,記者甚至已經開始構思:車開走了,該怎麼採訪雷杰?沒見上面,片子該怎麼結尾?所幸最后兩個人還是見上了,雖然匆忙得隻有1分52秒。

  這種完全按照被拍攝對象的工作生活狀態來跟拍的辦法,是真正的帶著真情走基層。記者用的是“笨”辦法,但恰恰也是他們最聰明最可貴的地方。隻有老老實實,才能擷取到水靈靈、帶露珠的生活片斷。真實,才是新聞打動人心的最大力量。

  在多年的實踐中,我們深切感受到:精彩的內容往往來自於記者和採訪對象的零距離相處。在採訪對象忘記攝像機的存在、忘記記者存在的時候,往往是最能出彩的時候。所以,千萬不能有投機取巧、急於求成的心態。老想著簡化過程、直奔主題,出來的作品隻能是生硬的、圖解的、膚淺的。《相約在零點37分》這篇報道,如果記者沒有努力地與採訪對象成為朋友,就不會有那些發自肺腑、生動真實的同期﹔如果記者沒有尊重採訪對象的工作、不去努力還原生活的本真、沒有老老實實地跟拍,就不會得到採訪對象的充分信任,這對原本有點腼腆的年輕人在鏡頭前就不會真情流露,也就不可能感動千千萬萬的觀眾。

  什麼樣的記者是好記者?可能答案有很多。但在央視地方部有一個共識:要當好記者,要做好節目,就必須學會踏踏實實下笨功夫!電視有時候是很殘酷的,你的功夫下夠了,不一定能出彩﹔但如果下的功夫不夠,一定不可能蒙混過關。

  央視遼寧站的記者齊莉莉連續4年參與“新春走基層”報道。2017年拍攝《一路回家》的時候,她跟拍了一趟從沈陽到三亞的綠皮火車Z384,單程就需要3天。當時她的孩子隻有6個多月。因為孩子是早產,醫生說要多吃母乳,她隻能在車上把奶吸出來,放到列車餐車冰櫃裡,然后到地方再托人坐飛機帶回去。今年的“新春走基層”,她繼續跟車採訪,從深圳到沈陽,行程3100多公裡,橫跨7省1市。她和同事們在37個小時裡幾乎是不眠不休,與上百名旅客交談,拍攝了數十名採訪對象,拍攝素材超過500G。這期間,孩子高燒,她沒法回家看一眼,隻能由爸爸和奶奶帶著去醫院。

  這樣的奉獻精神和敬業態度,在央視地方部是常態。比如跟拍綠皮火車時,人多擁擠條件差,有的採訪對象沒買上坐票,隻能坐在過道裡,記者就跟他們一樣,坐在地上採訪,為了找一個合適的拍攝角度,攝像蹲著、跪著甚至趴著都是常事兒。總之,始終用最真誠、最平和的態度去跟採訪對象拉家常、談心事。

  再比如,跟拍地下管道工的記者為了真實反映管道工工作狀況,必須跟著採訪對象下井。記者是個身高一米八的微胖小伙,而且有幽閉恐懼症。但為了完成報道,還是克服了內心的恐懼感,在直徑隻有80厘米的狹小空間內,在刺鼻的氣味和漆黑的工作環境中,完成了拍攝和現場報道。

  在這個春節,央視地方部的記者們始終奔波在採訪第一線,我們的鏡頭始終對准最基層的老百姓,對准各行各業最普通的勞動者,講述他們的故事,傾聽他們的心聲。在我們的鏡頭裡,有除夕夜分頭值守崗位、隻能通過視頻來團聚的五口警察之家﹔有天天鑽下水道一身臟臭、人卻陽光開朗的管道工﹔有通過辛勤勞動讓日子越來越好的快遞夫妻﹔有五世同堂、一直傳承愛國孝親勤儉和睦好家風的重慶農民大家庭……

  隻有真正深入到基層,肯放下架子跟老百姓傾心交談,才會看到真正的人間百態,才能採集到真實的第一手素材﹔隻有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踏踏實實努力跟拍不懈採訪,才有得到最生動、最鮮活內容的可能,成就一件件優秀作品。

  反復比較優中選優,題材觸碰觀眾內心

  我們的選題來源有很多,有央視記者站和地方台報送、有各個行業部門和相關線人提供,還有網絡這個巨大的資源庫。今年,通過各個記者站和其他途徑報到我們這裡來的選題,有幾百個之多。選題不缺,缺的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好故事。怎樣才能沙裡淘金,把好故事找出來呢?這正是考驗我們眼力的時候。

  眼力的背后是判斷力、辨別力,但好眼力不是單純地依靠新聞業務素養,更需要放下身段、保持耐心。

  首先要把自己放在普通觀眾的位置上思考,什麼是普通人的情感?什麼東西能夠擊中人們心中最柔軟的部分?要想打動別人,先得打動自己﹔其次是要做到沉得下心來。好新聞要下笨功夫。面對幾百個選題,我們沒有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沒有滿足於“差不多就得了”的心理,而是逐一反復推敲、比較、研討、判斷,最終精益求精、優中選優。隻有真真切切觸動了人民群眾的內心,從大眾情感的最深處尋找共鳴點、傳播點,才能贏得受眾的強烈共鳴,獲得廣泛的傳播,真正提升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

  《相約在零點37分》這個選題,是我從西安鐵路局提供的44個選題中挑出來的。當時打動我的有3點:一是90后,二是異地戀,三是除夕夜裡的約會。這3點加起來,一定是一個能讓人感興趣的故事。果然,節目播出后,兩位採訪對象的愛情被稱為“神仙愛情”, 眾多網友紛紛留言:“沒想到看個《新聞聯播》也能哭得稀裡嘩啦”“《新聞聯播》有溫度,平凡之間見偉大”“太暖了!原來這就是愛情的模樣,祝福!” 為什麼大家會把他們的故事稱作“神仙愛情”?因為他們的故事真實生動,既溫暖又略帶心酸,這種年輕的、熱烈的、純粹的感情人人向往,所以直擊人的內心,引發網友的強烈情感共鳴。

  《6063次小慢車:滿載溫暖 見証變化》是今年央視在“新春走基層”期間推出的另一力作。在確定這個選題時,我們看重如下兩點:一個是它的開通時間長達61年,所以這趟車的故事可以體現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第二點更為重要——秦嶺小慢車不僅票價低、站站停,而且相當於一個服務站,農民可以在車上賣菜,列車員和乘警不但不阻止還會提供各種方便,並且給出行的鄉親們提供市場用工信息等各種服務。在飛速發展的中國,還有這樣“慢”下來的關懷,說明奔跑中的國家始終珍惜百姓的感受,這是真正的溫度和情懷。事實証明,我們的判斷是正確的,這個節目播出以后也被全網轉發,網友的評論全是滿滿正能量。

  因此,好眼力不僅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也要有一顆貼近基層、貼近群眾、能感受世間冷暖的真心。

  善於思考學會提煉,抓住大眾需求核心

  做節目,不能只是簡單地記錄,更要善於用腦、學會思考,學會把真正要表達的內涵融進節目裡,這就要靠記者的腦力。

  普通老百姓不見得全能記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24個字,但他們對核心價值觀有著自己質朴的理解、豐富的表達、執著的追隨、強烈的共鳴,這正是新聞媒體不斷做好這類報道的群眾基礎。

  在《相約在零點37分》這個節目裡,我們抓住了一段同期聲,就是兩個人都在說對方喜歡這個工作,說明他倆真的是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體諒。這一段同期聲,不僅表現了兩個年輕人對愛情的執著,更反映了他們對事業的堅守,愛崗敬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自然而然地凸顯出來。也正是因為如此,這個故事才收獲了眾多網友點贊:“最感人的新聞!向那些默默工作而不能團聚的工作者致敬!”“向所有為了萬家團圓而堅守崗位的鐵路人真誠地說聲,你們辛苦了!”

  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正是因為編輯記者動了腦筋,選擇了從小處著眼,踏踏實實講好普通人的故事,沒有高舉高打、更沒有唱任何高調,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觀眾卻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感動和洗禮。

  在《6063次小慢車:滿載溫暖 見証變化》裡,我們能看到賣菜的大姐說:現在趕上好時代了,人有多大的本事就能往前闖多遠﹔也能看到建筑工人聶林既自豪又坦然地說:憑借我的辛勤勞動(掙錢),沒有什麼貴賤之分。在《Z186:長車馳南北 歸家路六千》裡,能看到出門打工的人說:“‘人間正道是滄桑’,隻要下道就遭殃!”他們的話語,質朴而生動,通過這些採訪,觀眾能清晰感受到:大家都是追夢人!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選擇這些同期聲的過程,就是創作思考的過程。大到社會發展變化,小到親情友情愛情,從國家的建設成就到個人的拼搏奮斗,全部濃縮在幾分鐘的節目裡。隻有多用腦、多思考,才能真正找准新聞報道的內核。

  反復修改精益求精,作品真正抵達人心

  相對於其他媒體來說,電視生產的環節非常繁瑣。從稿件撰寫到畫面剪輯、聲音運用,都是筆力的具體體現。

  后期在進行節目處理時,每一個片子要先看素材,再進行修改,從標題、導語到解說詞、同期聲、現場聲、配音、音樂、字幕,每一個環節都要反復修改,工作量之大,外人難以想象。因為我們的要求就是,對節目必須精益求精。

  拿《相約在零點37分》來說,記者的粗編傳回台裡以后,后期編輯對著畫面,重新改寫解說詞,根據新的稿子重新編輯畫面,並反復審看,哪兒不合適再重新調整。比如,片中有一句解說詞“相聚這麼短、列車那麼長,郝康跑過一節又一節車廂”,這句話被有的網友稱作“神仙文案”,認為是戳中淚點的點睛之筆。而這句解說在原片裡是沒有的,我和編輯看了畫面以后反復琢磨,才加上了這一句。

  在修改過程中,我們反復琢磨片子怎麼結構才能更好。一天多的時間,稿子和畫面修改了無數遍,光請記者重新補傳素材就有9次,對片子進行反復打磨,這才有了播出時的模樣。

  電視是團隊作戰的媒體,前方記者努力拍攝到的素材傳回台裡,后期編輯的“剪輯手”有如“一把刀”,“一刀”下去,對了,片子就“活”﹔錯了,片子就“死”。

  《相約在零點37分》能成為“爆款”,完全出乎我們的意料。因為每一個節目,我們秉承的都是相同的態度,按照平時的工作習慣,記者老老實實採、后期認認真真編,精益求精隻為讓節目盡善盡美。不是因為它可能成為“爆款”,我們才用心去做。而是用心做了,它才有可能成為“爆款”。

  一位參與“新春走基層”報道的記者在節目播出后曾經對我說:“走基層給我最大的財富就是可以接觸很多陌生人,傾聽他們的故事。”記者是一個收入不高卻很辛苦的職業,也是一個能夠深入到各個階層、觸摸人心溫度的職業。我們不在乎為了10多分鐘的故事要跟幾趟車、熬多少夜,只是覺得:值!

  隻有舍得下笨功夫、努力踐行“四力”,用心用情用力,才能真正發現好故事、講出好故事,才能創作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好作品。

  (作者單位: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新聞中心地方部)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