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9年·第5期

一次震撼心靈的雪山之行

——春節期間赴駐地海拔最高的邊防連採訪感悟

蔡鵬程 李 蕾
2019年11月26日14:02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一次震撼心靈的雪山之行

  在“生命禁區”採訪,我們一次次受到震撼,一次次淚流滿面。過去很多時候寫稿,總要在遣詞造句上費不少工夫。這次夜宿雪山哨所,當晚寫稿、當晚傳回編輯部安排上版。因為心靈受到深度觸動,稿件小標題脫口而出:“有一種思念,叫不敢相見”“有一種深愛,叫轉身離開” “有一種春天,叫守望雪山”,筆下的文字也隨心流出。

  四月芳菲,春暖大地。京城到處可見垂柳依依、群芳吐蕊,踏春的游人絡繹不絕。望著如畫美景中盡情歡笑的人們,我們眼前浮現出同一片藍天下的另一番情景:在喀喇昆侖雪山之巔的無人區,寒風裹挾著雪花呼嘯著,一群年輕的邊防軍人在大雪中艱難跋涉,一邊挪步一邊警惕地注視著四周……

  今年春節期間,我們隨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新春走軍營”融媒體採訪分隊,奔赴全國駐地海拔最高的邊防連——河尾灘邊防連和被授予“喀喇昆侖鋼鐵哨卡”榮譽稱號的神仙灣邊防連採訪。這次高原雪山之行,所見所聞使我們的心靈受到強烈震撼。

  懷著敬仰出發

  5418米的海拔高度,其實也是精神高度

  雪域高原,雲端哨所。在位於祖國西陲的風雪邊關,駐守著一群普通而特殊的邊防官兵。

  河尾灘邊防連駐地海拔5418米,空氣中氧氣含量不足平原地區的40%,雪山連綿、寸草不生,被稱為“生命禁區中的禁區”﹔神仙灣邊防連駐地海拔5380米,晝夜最大溫差30多度,冬季長達6個多月,被稱為“高原上的高原”。

  駐守在這種環境下的邊防官兵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帶著敬仰與向往,記者一行在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副主任夏洪青將軍的帶領下,翻雪山,上達坂,過冰河,先后來到這兩個邊防連隊。

  從新疆葉城“零公裡處”出發到山上的邊防連隊,行程近千公裡,沿途要翻越庫地、麻扎、黑卡、奇台等多座海拔超過4000米的風雪達坂,每翻越一座達坂,都是一次險象環生的挑戰。常年往來於這條路上的官兵,編了一句順口溜來形容路上的艱辛:“庫地達坂險,猶似鬼門關﹔麻扎達坂尖,陡升五千三﹔黑卡達坂旋,九十九道彎﹔界山達坂彎,喘氣真是難。”

  車在路上顛,人在車裡搖,心在嗓子眼裡跳。隔著車窗玻璃往外看,一側是陡峭的絕壁,另一側是深不見底的懸崖,一塊塊懸在絕壁上的巨石仿佛隨時都要砸下來。坐在車窗邊的我們不由得將身子往裡面靠,雙手緊緊地抓住扶手,額頭、手心直冒汗。

  來到庫地達坂前,海拔陡然攀升至3150米,高原反應襲來,我們臉色蒼白、嘴唇發紫、頭疼欲裂。剛上路時興奮不已、用相機猛拍雪山美景的我們,此時已無心無力欣賞眼前迤邐的風光。

  下達坂休息時,詢問駕駛員得知,庫地達坂是新藏線第一個冰雪達坂,因地勢險要得名,維吾爾語意為“連猴子都爬不上去的雪山”。這裡,是戍邊官兵上山下山的必經之地。

  經過8個多小時的顛簸,我們一行人在夜幕中到達三十裡營房中轉站。官兵們說,從平原地區剛來高原,不能直接上哨所。根據部隊安排,我們隻好在兵站休養一天,按計劃先去較近的神仙灣邊防連,再轉道海拔5418米的河尾灘邊防連。

  出發前,我們多方面查閱資料,想象高原邊防的情景,心裡反復追問:是什麼支撐著這群年輕人在那裡堅守?趕赴邊防連隊的途中,我們前往全國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園——康西瓦烈士陵園,與某邊防團首次上高原的新兵一起祭奠長眠在這裡的107位在保衛邊疆、戍守邊防中失去生命的英烈。望著那一排排整齊排列的墓碑,聽著新兵們豪邁的戍邊誓言,我們對“使命”“主權”有了更加深切的感悟,也從中找到了答案:歲月靜好,隻因為有人在負重前行﹔祖國安寧,隻因為有人在日夜守衛。5418米、5380米,這些令人望而生畏的數字,是駐守雪山之巔邊防連隊的海拔高度,也是屹立在這裡的戍邊軍人的精神高度。

  吸著氧採訪

  記者一上路的艱難,映襯的是戍邊官兵長年的艱辛

  道路的崎嶇險峻、難耐的高原反應、零下20多攝氏度的氣溫,給記者一行帶來的考驗超過了預期。同行的新疆軍區機關同志說,在冬季大雪封山期,媒體記者在幾天之內連續到兩個海拔5000米以上的邊防連隊採訪,並在春節期間夜宿河尾灘,印象中這是頭一次。

  臘月二十八下午,記者一行抵達神仙灣邊防連,強烈的高原反應令採訪時斷時續。帶隊的夏洪青將軍血壓一路飆升,大口地喘著粗氣,令軍醫都感到不安。央視軍事記者王俊康主持直播剛一結束,就暈倒在地。中國軍網女記者張藝藐嘴唇烏黑,一陣陣頭痛,但她咬牙堅持登上哨樓……

  經歷幾天的奔波,採訪分隊於除夕當天下午抵達河尾灘邊防連。這裡的天地間隻有三種顏色:藍的是天,灰的是山,白的是雪。一副對聯、兩個火紅的燈籠,在茫茫雪山上顯得格外耀眼。

  哨所前,戰士們早已排好隊,歡迎我們這些“冰山下的來客”。眼前的邊防官兵,黝黑的臉上清晰可見被強紫外線灼傷的瘢痕,紫紅色的雙唇干燥開裂,手上一道道皸裂的口子。他們個個雙眼炯炯有神,臉上露出憨厚的笑容。在我們看來,這笑容,是雪域之巔最美的風景。

  強烈的高原反應,向剛剛達到喀喇昆侖之巔的踏訪者們襲來。寒風中,帶隊的新疆軍區和田軍分區政委張國新大校站在隊列前,一邊喘著粗氣一邊給官兵介紹前來採訪的記者,聲音越來越小、越來越不連貫……

  記者一行也相繼出現耳鳴、胸悶、頭痛等症狀,感覺每一秒鐘都是煎熬,大家一邊吸氧一邊堅持工作,與官兵們一起包餃子、吃年夜飯,參與連隊自編自演的“雪山春晚”,幾名記者還與官兵一起執勤站崗。

  對於參與此次“新春走軍營”的大多數記者來說,這是從事新聞工作以來經歷的最為艱難的一次採訪。然而,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再苦再難,也趕不上戍邊官兵常年在這裡經受的艱辛。一定要克服困難,把戍邊官兵的精神風貌宣傳好,讓全國人民都了解他們的事跡。

  流著淚寫稿

  記者自己深受觸動,才能真正記錄和傳遞感動

  農歷新年第一天,解放軍報頭版頭條刊登了記者在河尾灘邊防連撰寫的通訊《屹立在喀喇昆侖之巔》。人民日報微信、騰訊網、今日頭條等各大網絡平台相繼轉發,引起強烈反響,僅“今日頭條”單平台的閱讀量就達1800萬。網友們留言稱:這篇報道以平實的筆觸,展現了邊防官兵的戍邊生活,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從我們抵達河尾灘邊防連到3000字的稿件傳回編輯部,其間僅有5個小時。參與稿件採寫的記者都說,之所以這樣高效,主要是思想真正受到了觸動,在布局謀篇上沒費多少工夫,文字都是從心裡“流”出來的。

  在震撼與感動中,我們記錄下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剛上高原的新兵身體反應大,沒有食欲,焦急的連隊干部被迫命令大家吃,戰士們吃了吐、吐了還得吃,連隊干部流著淚在一旁監督﹔

  由於怕家人看見自己被高原侵蝕的模樣而揪心,戍邊官兵們不敢與親人視頻聊天,即使視頻,也不敢用攝像頭照臉,或用口罩遮住臉部﹔

  已婚官兵從不讓軍嫂來這裡探親,原因是不敢讓家屬了解到這裡的苦。軍嫂譚楊克服重重困難上山探夫,見到丈夫時她泣不成聲:“早知道你這麼不容易,我就不跟你賭氣了”﹔

  回家探親的營長侯法營第一次到幼兒園接孩子,兒子拉著他的手向小伙伴們宣告“你們看,我有爸爸,我有爸爸”﹔

  下士李棟在巡邏中遭遇暴風雪與戰友走散被困,暈倒在雪地裡,蘇醒后聽說要截去幾個腳趾,他的第一反應是“不影響巡邏就行”﹔

  ……

  在“生命禁區”採訪,我們一次次受到震撼,一次次淚流滿面。過去很多時候寫稿,總要在遣詞造句上費不少工夫。這次夜宿雪山哨所,當晚寫稿、當晚傳回編輯部安排上版,我們沒有多少醞釀和修飾的時間,筆下的文字基本都是隨心而出。

  得益於邊防官兵帶給我們的靈感,在確定稿件小標題時,我們幾名作者幾乎是脫口而出:“有一種思念,叫不敢相見”“有一種深愛,叫轉身離開”“有一種春天,叫守望雪山”。

  “海拔再高,高不出戰士在人民心中的位置!我們心裡總有一個位置留給你們,人民軍人,在人民心中。”這是一位網友讀完稿件后寫的留言。

  記者是瞭望者,但首先是記錄者。這次採訪讓我們再一次深刻感到,真正打動人心的新聞作品,並不在於辭藻有多華麗,而在於究竟蘊含了多少真情。通過這次雪山之行,我們體會到,軍事記者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力”要求,首先要在“抵達”上下功夫。

  隻有抵達現場,才能抵達心靈。

  帶著感恩回味

  最應該獲獎的,是那些給予記者光輝的人

  作為參加這次大型採訪活動的軍事記者,我們被評為先進個人,撰寫的稿件也被評為優秀作品。轉發獲獎信息時,我們在微信朋友圈寫下這樣一段話:最應該獲獎的,是那些在風雪邊關戍守祖國的人,是那些默默無聞為國奉獻的人。感謝他們給予我們光輝!

  我們深知,之所以獲得表彰,並非因為我們個人有多優秀、作品多見功力,而是因為我們有機會走近、記錄了一群偉大的邊關軍人,是他們為國堅守的精神和以苦為樂的行動,深深感動了人們。作為參與這次“新春走軍營”活動的軍事記者代表,我們為有這樣一次踏訪雪域邊關的機會而感到幸運,為曾與這樣一群軍人並肩戰斗而自豪。

  回顧這次採訪經歷,我們忘不了葉爾登巴依爾·紅爾這個名字。中士巴依爾是河尾灘邊防連的狙擊手,體能在全團數一數二。巡邏路上,他經常弓著腰,讓戰友踩著他的背爬上雪坡。強健的體魄,沒有抵擋住高原的侵蝕。2016年年初的一次執勤任務中,巴依爾出現頭痛、胸悶等高原反應。在高原摸爬滾打好幾年的巴依爾並未在意,因為這些症狀在河尾灘早已司空見慣。直到第3天,他出現昏迷症狀,被緊急送往400多公裡外的高原醫療站。診斷結果令人震驚:腦水腫、心肌炎。軍醫全力搶救,還是未能留住巴依爾年輕的生命。在大雪紛飛的春天,這名25歲的邊防士兵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如今,在康西瓦烈士陵園碑林的最后一排,一座新的墓碑面朝雪山,靜靜佇立。

  雪域邊關,一名23歲士兵的笑容也始終印刻在我們的腦海。神仙灣邊防連下士王雷,河南商丘人,連隊種植員,他給自己封了一個“官”——大棚棚長。海拔5380米的雪山上,含氧量嚴重不足,大棚裡的蔬菜成活率低、長不高,幾厘長的小苗算是豐收的成果。王雷最開心的事就是看著小苗露出頭,掐點綠尖洒在戰友們的餐盤上。他說,綠色可以給這片生命禁區帶來希望。高原的風雪與強紫外線侵蝕了王雷的臉,他原本白皙的雙手也磨得像耙子。與他談天說地,體悟他在綠芽生長出來時的欣喜與滿足,我們由衷感嘆:原來幸福如此簡單!

  因為有這樣一群英雄的軍人守衛,邊關雖然高寒缺氧,但不缺溫暖人心的微笑﹔雖然冰封雪裹,卻難掩頑強生命的色彩。駐守在雪域高原的官兵,用生命捍衛著祖國的領土主權,用血肉之軀鑄就起鋼鐵邊關。

  英雄的中國軍人,是給予軍事記者光輝的人。走近他們,記錄和傳播他們的故事,是每名軍事記者的職責。

  (作者蔡鵬程系解放軍報社軍事新聞編輯室編輯,李蕾系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時政部記者)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