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9年·第5期

年年走基層,如何出新意?

孫海華 鄭燕峰
2019年11月26日14:21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年年走基層,如何出新意?

  憑借強勁的腳力,我們才得以採訪青年、寫出美文、拍到瞬間﹔得以從鮮活的人物、生活中獲取感動、汲取力量﹔得以憑借豐富的一線素材,講好令人感動、催人奮進的中國故事,書寫出時代的氣息,刻畫出家國情、中國夢,從而將“新春走基層”報道做得更精彩、更深入。

  緊張、充實的忙碌過后,2019年“新春走基層”活動告一段落。算起來,這一新聞戰線的品牌活動開展已有9年。面對年年開展的“新春走基層”活動,怎樣才能走出成果、創出新意?這是廣大一線新聞工作者努力思考的問題,也是各媒體試圖突破的方向。

  2019年“新春走基層”活動中,我所在的中國青年報社在融媒改革的大背景下,不斷增強“四力”,主動設置議題,在視覺優先、移動傳播、UGC生產、精品再造、強化交互等方面大膽創新,進行了有益探索。

  作為一線記者,在報社確立的“創新守正”報道思路指導下,我和同事們跟隨新春的腳步,深入大江南北、城市鄉村,將觸角伸入最微末的社會單元,傾聽和記錄來自普通大眾的故事和感動,力圖在報道內容、呈現方式、傳播效果等方面,為“新春走基層”做出探索、創出新路。

  用足腳力:告別簡單踩點,深度融入體會

  “在一線做記者,哪個不是一年到頭跑基層?怎麼還要專門‘走基層’?”9年前,“新春走基層”活動開展之初,我身邊的不少同行存有這樣的困惑。然而,隨著“新春走基層”活動的逐年深入開展,這樣的疑問在“用足腳力”的新聞實踐中自然而然煙消雲散。

  跨入2019,我們迎來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新春。今年的“新春走基層”活動中,我和報社同事一如既往,在1個多月時間裡採寫推出多篇“帶露珠”“接地氣”的報道。在對每篇報道的精心打磨、用心制作中,我們深深感到:正是在身入基層、深入挖掘、用心體會的過程中,作為記者的職業沖動和創造力才一次次被不斷激發。

  以“新春走基層”的重頭戲——春運為例,它是流動中國、發展中國、安全中國、溫暖中國的集中體現。1月21日,中國青年報《新春走基層》欄目正式開欄,我們採寫的《小慢車“車廂集市”扶貧忙》一稿作為開欄篇目見報,引起讀者關注。

  事實上,針對春運報道的一系列“預熱”准備早已開啟。提前數日,我們便從鐵路部門提供的諸多素材中精心篩選,並在多方聯系后踏上了穿越秦嶺的8361次列車。這是一趟綠皮“小慢車”,雖然運行節奏緩慢,卻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中承載著獨特又不可或缺的角色功能——由於途經秦巴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這趟車數十年如一日,忠實見証著沿線村民的生活變化和人生冀盼。

  我們決定提前赴當地踩點,一路驅車、步行,顛簸前往大山深處的李家河村,希望能了解到8361次列車為當地村民生活帶來的變化。在村裡,我們有幸採訪到了68歲的田世貴老人,獲知靠著列車上“車廂集市”的幫襯,老人家蓋起了新房。同時得知,在我們擬定的採訪當日,老人還將背著自家地裡的土產去列車上的“車廂集市”趕場。這樣的意外收獲讓我們驚喜,“這趟路沒白跑!”田世貴老人的故事為我們后面的採訪寫作奠定了鮮活、可感的基礎。

  次日凌晨6時,正是雪后,刺骨寒風中,記者一行已等候在陝西漢中火車站站台。在步履匆匆、來來往往的多位旅客中,記者隨機捕捉,在多位旅客中幸運地採訪到了帶著妻子返鄉探親的鄭小華。正是這個從小就乘坐這趟列車上學、打工直至成家的特殊旅客,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讓我們細致了解到這趟車“年年都能感受到的新變化”。

  與此同時,在全國各地的其它採訪點,中國青年報的多位同事也踏上春運的採訪路。1月20日晚11時,2019年春運正式啟動前1小時,攝影記者李雋輝、曲俊燕已坐上從北京開往黑龍江雞西的K39次列車。

  次日一早,報社駐廣東記者林潔也趕至佛山龍山加油站,現場採訪“摩托大軍”——這裡是大批騎摩托車返鄉的務工人員從廣東回廣西、貴州的必經之路。

  在海拔3608米的世界第一高隧——大梁隧道,年輕記者王豪在凌晨採訪90后線路工人。夜裡零下20多度的天氣,風就像刀子一樣,記者的筆芯被凍住了,手機也頻頻“罷工”。

  這樣的經歷,讓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記者王豪深受觸動。她在記者手記中寫道:“這些年輕工人為了保証測量數據的精准,連手套都不戴,嘴裡不停地呵出白氣,眼睛卻一直盯著眼前的屏幕。這些點滴,最終構成世界第一高隧的堅守,我也從中解讀出中國高鐵在行駛中可以做到硬幣立而不倒的奧秘。”

  2019年“新春走基層”期間,在花火四濺的中鐵蘭州局集團河口南焊軌基地,在漁民變股民的江蘇蘇州龍橋社區,在上海虹橋機場空客維修車間,在廣州到貴陽的務工人員專列上,在三峽庫區,在秦巴山地,處處活躍著中國青年報記者的身影……

  如今回想,正是憑借這樣強勁的腳力,我們才得以採訪青年、寫出美文、拍到瞬間﹔得以從鮮活的人物、生活中獲取感動、汲取力量﹔得以憑借豐富的一線素材,講好令人感動、催人奮進的中國故事。

  練准眼力:凸顯向上能量,書寫時代氣息

  很多人不知道,《小慢車“車廂集市”扶貧忙》一稿所採寫的8361次列車,原本只是一趟為方便鐵路職工上下班開通的內部通勤車。開通后不久,鐵路部門便發現:8361次沿途溝壑密布,群眾出行極為不便,為解決沿線村民的外出務工和日常出行需求,決定將這趟車面向普通旅客開放,至今已有14年。

  更令我們感動的是:考慮到鄉親們的經濟並不寬裕,“小慢車”的票價自開行至今從未漲過:區間最低1元,全程7.5元。雖然夏無空調、冬無火爐,飲用水也要靠乘務員拎上車……但這趟看似與時代發展格格不入的“小慢車”,卻成為山民們實實在在的幸福依托,被親切地稱為“幸福鄉村號”。

  “溫暖·信心”是中國青年報2019年“新春走基層”活動的立意基點,8361次列車的故事讓我們意識到:這不正是我們所要尋找的、令人感動、催人奮進的時代力量嗎?這一題材完全符合中青報報道的一貫標准——以記者的筆觸,展現新時代的思想、溫度和品質,反映新時代人們的期盼和夢想。

  據了解,目前,我國共有81對公益扶貧性質的綠皮“慢火車”,它們至今聯結著偏遠地區和外面的世界。為此,報社決定安排記者聚焦“春運中的慢火車”,記錄下那些關乎柴米油鹽的生活小事。

  經過精心策劃組織,《開往幸福路上的慢慢車》《“慢火車”上來了彝族乘務員》《一塊錢的火車“校車”走了19年》等全媒體報道陸續與讀者見面。報紙還專門配發評論《慢火車裡凝結的時光照樣溫暖》。

  類似這樣的報道,還有攝影專版——《開往春運的K39次列車》《車窗外的鄉愁》。K39次列車從北京開往黑龍江省雞西市,全程1971公裡,歷時24小時18分,途經地區很多是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終點站雞西被稱為黑龍江省“四大煤城”之首﹔《車窗外的鄉愁》組照聚焦的則是我國修建難度最大、造價最高、歷史最長的山區鐵路——宜萬鐵路,奔跑在這條線路上的K529次列車幾乎橫穿南中國。

  全新的視角、獨具價值的新聞點,讓我們的取材凸顯出向上的能量、書寫出時代的氣息。基於練准眼力的把握,記者得以通過多種形式的採訪,將“新春走基層”報道做得更精彩、更深入,從大眾的生活變化中刻畫出其中所蘊含的家國情、中國夢。

  開發腦力:結合媒體特點,發掘獨家視角

  自創刊至今,中國青年報的價值取向一以貫之——“推動社會進步,服務青年成長”。在“新春走基層”報道中,我們同樣對青年傾注了高度關注,這也是保証我們做出獨家報道的特有優勢。

  我們聚焦時代變革中的青年——青年的工作生活、婚戀成長、思想動態,都是我們細致挖掘、深入報道的對象。對青年題材的心力傾注,也使中國青年報的“新春走基層”報道在諸多媒體同行中獨樹一幟。

  “氣溫驟降至零下20攝氏度,凜冽的寒風刮在臉上像刀割一樣。列車疾馳而過的包西線延安富縣段,一個90后青工班組正頂著嚴寒,堅守在春運崗位。”我們全程跟隨這支青工班組,以作品《青春在荒涼的鐵路線上綻放》客觀記錄下他們的日常作業流程。常人難以想象的工作強度、極其危險的艱苦工作環境,襯托出這群新時代青年拼搏向上的精神風貌,讀者被他們的堅韌、樂觀深深打動。

  類似關注青年的作品還有《我為什麼還不結婚》《我是不存錢的90后》等,在解讀青年心態的同時,為社會提供了多種了解青年的新視角、新思考﹔《“青年龍燈”點亮故鄉年》《“地震少年”李長安的首次春運》《第一書記駐村迎新春》則展現了當代青年對時代發展、傳統文化、人性光輝的擔當與傳承。

  關注青年的同時,我們還關注小切口、小故事,以此來反映大背景、大時代。報社為此精心策劃了一批選題。

  僅以評論部為例:節前即組織5位出生於不同年代的作者,回顧了他們最難忘的春節。他們講述對春節不同的記憶,反映了社會的變遷與發展,這組文章情感真摯,時代感鮮明。

  節后,又聚焦都市青年的返鄉寫作現象。返鄉寫作是城鄉消除隔膜,都市青年認識鄉村、理解鄉村的積極表現,但階段性的節日返鄉寫作也不乏局限。文章既有來自農村的作者對返鄉體的反思,也有學者有關返鄉調研的經驗談,這一組兼具理論深度和一手觀察的文章,深得讀者好評。

  錘煉筆力:故事化講述,全媒體呈現

  進入融媒時代,我們不斷嘗試以日益豐富的呈現方式為讀者帶來更美好的閱讀體驗。今年的“新春走基層”活動也是一樣,不同於以往,除文字報道外,我和同事們前后方配合,每個故事都力求做到全媒體樣態呈現,特別強調視覺優先。

  報社在客戶端、中青在線開設了《新春走基層》欄目及聚焦春運的子欄目《青春追夢人 幸福回家路》,同時推出視頻欄目《我看見》。中青在線網站還和人民網聯合推出《回鄉看中國》專題,中國青年報新浪微博推出兩個話題:#流動的我不變的年#和#春節假期我在#。

  在此次全媒體報道中,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很多:故宮廟會第一天,文化記者發微博、推微信,當天上線視頻《春節不無聊指南,最好吃好玩的“老字號”都被故宮承包了!》,呈現出故宮過年的熱鬧場面。次日,報紙頭版配合刊發深度解讀報道《150家老字號進故宮辦“廟會”》。

  為報道公路春運,中國青年報派出一輛直播車,從北京出發一路向南,穿行京港澳高速、泉南高速,最終到達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寧,沿途進行直播報道。

  除了專業記者走基層報道追夢人,中國青年報還通過視頻欄目《我看見》發起“青春中國年,家鄉代言人”“最美年夜飯”“最溫暖家庭”“最懷念的一道菜”的短視頻征集展示活動,並通過自有的中國高校傳媒聯盟渠道號召大學生記者做“春節體驗官”,用青年視角記錄春節。

  這樣的全方位探索,使中國青年報的“新春走基層”活動在新媒體領域備受關注。其中,新浪微博話題#春節假期我在#閱讀量達到2.9億,討論量59.2萬﹔另一個微博話題#流動的我不變的年#閱讀量2.7億,討論量51.7萬。這些都大大提高了本次“新春走基層”全媒體傳播的聲量和廣度。

  當然,作為一線記者,我和同事也深深感到還有很多不足。比如,面對新形勢下的諸多新聞呈現方式,有很多都是我們之前沒有做過,或不盡專業的,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業務實踐中進一步總結、磨煉和提高。

  (作者單位:中國青年報社)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