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9年·第5期

政務新媒體須走好走實網上群眾路線

—— 訪國資委新聞中心副主任、“國資小新”負責人閆永

官建文
2019年11月26日14:40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政務新媒體須走好走實網上群眾路線

  摘要:國資委的新媒體賬號“國資小新”辦得風生水起:入駐近20個新媒體平台,以其為核心構建起龐大的國資系新媒體矩陣,影響所及達億萬網民。其負責人閆永接受訪談,就如何重構關系鏈和服務鏈、怎樣做選題策劃、如何滿足群眾需求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等等,作了具體解說。

  關鍵詞:“國資小新” 政務新媒體 新媒體卡通形象

  “國資小新”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新聞中心的新媒體賬號,自2012年6月開通微博以來,先后入駐微信、今日頭條、人民號、抖音、快手、微視等近20個新媒體平台,粉絲總量逾千萬。如今,以“國資小新”為龍頭,已形成一個國資央企新媒體矩陣,他們互聯互通聯動發聲,與網民互動交流竭誠服務,已形成國資系的新媒體矩陣。

  “國資小新”是中央部委第一個網絡卡通形象。如今,已有十多個部委推出並運營自己的新媒體卡通形象。這些曾經讓普通民眾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大上部委,通過新媒體與公眾近距離接觸,讓公眾在獲得最新信息與服務的同時,也感覺到了這些部委的可近可親甚至可愛。

  “國資小新”快7歲了,她是怎麼成長的?近日,國資委新聞中心副主任、“國資小新”負責人閆永接受了訪談。下面是訪談實錄。

  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用戶創造價值、為粉絲提供優質服務

  記者問(以下簡稱“問”):政府部門開微博、微信公眾號,一般用機關名、機構名,你們取名“國資小新”有怎樣的考慮?

  閆永答(以下簡稱“答”):人格化傳播是當時的主要考慮。“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行不遠。取個好聽好記、易傳播的名字,是政務新媒體品牌化運營的關鍵因素。起名是個技術活兒。2012年,我們籌備開通微博賬號時,曾經考慮了三類名字,第一類是比較正的名字,比如“國資發布”“國資連線”﹔第二類是比較萌的昵稱,比如“國資小新”“颯颯客”等﹔第三類是比較跳的名稱,比如“國資e家人”“宣武門西大街26號”等。在廣泛征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我們決定使用“國資小新”這個人格化的昵稱,比較接地氣。取名“國資小新”,一方面明確了國資的品牌屬性,傳遞了清新、創新的價值觀﹔另一方面給人以溫和、親近、開放的感覺,利於與粉絲建立情感認同。再加上“我們都是小新”的傳播口號,邀請粉絲“一起參與國資監督與管理,一起推動國企改革與發展”的初心,很有代入感和參與感,一下子拉近了和公眾的距離。

  問:我們注意到,“國資小新”敢於嘗鮮,幾乎在每個新媒體平台都開設了賬號,為什麼要這麼做?

  答:名字只是一個符號,關鍵還在於用心溝通、用心服務。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說過,人在哪兒,宣傳思想工作的重點就在哪兒,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新空間,自然也應該成為我們黨凝聚共識的新空間。所以,群眾在哪裡,我們就要去哪裡,用戶需要什麼,我們就要提供什麼。政務新媒體的功能,主要是政務服務和信息公開。對於政府機構而言,所有的傳播都是價值觀的傳播,所有的服務都是有價值的服務。一切行為的出發點,都是為用戶創造價值、為粉絲提供良好體驗。

  問:這些平台各不相同、特性各異,你們怎樣區別處理,讓不同的受眾群體都喜歡?

  答:首先是細分受眾、有的放矢。我們與平台方合作,充分挖掘數據,輔以在線調查等手段,從性別、區域、職業、年齡、閱讀習慣、消費需求等維度,為粉絲群體畫像,聚焦“管理者”“傳播者”“研究者”“消費者”四大群體,在此基礎上又細分職業白領、在校學生、國企員工、員工家屬、央企合作伙伴等社群進行深度運營。

  其次是統籌兼顧、綜合運營。根據不同平台受眾的不同特點,我們堅持“三微一端”多屏互動綜合運營,內容各有偏重,服務各有特色。對於“強傳播弱關系”的微博平台,我們把它當做“新聞發布廳”和“會客廳”,運營中注重以話題性和互動性做好粉絲關系維護﹔對於“弱傳播強關系”的微信平台,我們把它當做“服務大廳”和“辦事大廳”,運營中結合小程序、智能機器人等技術手段,注重以深度性和服務性做好服務﹔對於“強分發弱觸點”的新聞客戶端,我們把它當做“移動門戶”和“快餐廳”,發揮其新聞性和故事性優勢,做好事件傳播﹔對於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我們則把它當做“形象展廳”和“聚會大廳”,更注重娛樂性和公益性,用影像講好國企故事。不同的大廳之間,內容互聯互通、資源共聚共享,在此基礎上,加上海外社交賬號和知識分享視頻直播,形成一個全渠道、全覆蓋、全天候的新媒體平台運營矩陣。

  第三是聚焦用戶、滿足剛需。我們從用戶需求出發,不斷滿足用戶的多層次需求,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為他們創造價值。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既要聚焦於“剛性需求”,為消費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貼心的服務﹔也要聚焦於“高級需求”,為傳播者提供獨家新聞、行業信息,為研究者提供深度分析、數據披露,為管理者提供輿情民情、政策反饋。因人而異、因需而變,分層分類分眾分時分區域,設置不同的菜單,提供本地化、垂直化、定制化、差異化服務,任何一個群體都可以在“國資小新”平台獲取其期望看到的內容,“總有一款適合你”。對於大學生和職業白領,我們每天定時提供“微招聘”等服務信息﹔對於國企員工,我們及時開展“微發布”、解讀國企改革政策等。

  在日常實際運營中,我們還根據政務新媒體運營的功能屬性,總結了政務新媒體的五種打開方式並靈活運用:獨家#微發布#,聚人氣﹔講好#微故事#,鼓士氣﹔提供#微服務#,接地氣﹔倡行#微公益#講義氣﹔及時#微回應#,揚正氣。

  問:運營這麼多平台,“國資小新”團隊有多少人?

  答:經常有人問我這個問題。坦率地講,不好回答。我們團隊目前實際有6位成員,但是又不止於這6位同事。因為,我們是按照互聯網的規律去運營的,“人人都是小新”,眾籌眾包眾創,央企小伙伴、新聞媒體、專家學者、政務新媒體同行甚至粉絲,都有可能是我們的編外成員,一起做內容,一起為公眾服務。因此,廣義的“國資小新”團隊,既包括我們的核心運營團隊,當然而且必須包括央企合作團隊、媒體協作團隊、專家智囊團隊、技術支撐團隊、鐵杆粉絲團隊等。

  為粉絲服務、為用戶創造價值,政務新媒體才能贏得主動

  問:說到功能屬性,你們是怎麼定位“國資小新”的?

  答:准確定位,是政務新媒體運營的一個根本問題。不同於直接面向公眾的公安、稅務等“B2C”機構,國資委作為一個直屬特設機構,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主要監管服務對象是企業,政務服務職能較少,是一個“B2B”的監管機構,似乎和公眾的距離有一點遠,但實際上和公眾的距離非常近,我們監管的企業多數和國計民生密切相關,公眾對國有資產增值保值、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更是高度關注,對國資信息公開、國企改革發展等抱有熱切期待。因此,我們需要把她變成“B2B2C”機構,以企業為橋梁拉近和公眾的距離,在去中心化的移動互聯網上成為新的“多中心”之一。

  運營之初,我們就賦予“國資小新”以“四位一體”的定位:公眾利益代言人,國企網上發言人,微公益發起人,朋友圈知心人。國有企業全民所有,所謂公眾利益代言人,就是一切從公眾利益出發,以人民立場為人民代言做好國資監管﹔國企改革發展,人人參與,所謂國企網上發言人,就是信息公開,為新國企立言﹔國企紅利,全民共享,所謂微公益發起人,就是倡導企業社會責任佔領道德制高點﹔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記者,所謂朋友圈知心人,就是放下身段,零距離心貼心地溝通。

  問:你們是怎麼將定位落到實處的呢?

  答:定位明確之后,我們就要基於戰略定位,以人為本、以用戶為中心,植入互聯網基因,進行組織轉型、文化重塑和流程再造,從信息發布者、事件傳播者、危機處理者、形象展示者向內容分發者、價值創造者、問題預防者、關系管理者轉變,逐漸從新聞宣傳向服務管理轉型。

  新媒體是內容、 服務、 關系三者之間的能量耦合。內容吸引用戶,服務帶來流量,關系產生互動。新媒體是政府形象公關、在線服務的最佳載體。說到底,“國資小新”的核心價值觀就是用心為粉絲服務、為用戶創造價值。我們緊緊抓住政務新媒體的兩大使命:傳播和服務,開展可持續的傳播和有價值的服務。打鐵還需自身硬,改變別人先要改變自己,影響別人先要讓自己有影響力。解決去中心化的問題,需要重建我們的關系鏈,並在此基礎上重構服務鏈和傳播鏈,成為新的中心,讓信息和服務在關系鏈中有效流動。

  首先是重構關系鏈,成為新的關系中心。誰離用戶最近,誰在關系鏈核心,誰就能最大程度地分享社交紅利。我們根據自身優勢,從利益相關方的需求出發,重新發現各方核心訴求,讓自己回歸關系鏈核心,著力成為一個被各相關方需要的第一平台。比如,我們經常獨家制作政策解讀圖表,供媒體和企業轉發、使用﹔提供年度央企網絡輿情分析報告供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參考﹔假日期間開展的粉絲福利活動吸引了大量粉絲參加。

  其次是重構服務鏈,成為新的服務中心。我們從關系鏈出發,找准自己的位置,根據粉絲需求,形成完整的線上服務響應、達成、反饋管理閉環,為主要用戶群體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著力成為其所需服務的第一入口,成為服務鏈的關鍵節點。比如,我們集合供電、通信、交通、旅游等國企業務,為粉絲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務﹔依托中央企業豐富的知識、技術紅利,打造知識分享社區﹔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建設能夠與粉絲24小時在線互動、提供國企國資相關問題專業解答的智能服務機器人……

  第三是重構傳播鏈,成為新的信息中心。新聞不是剛需,信息要有價值。我們圍繞關系鏈、拉長傳播鏈進行整合傳播,除權威發布獨家新聞之外,還要做好政策解讀、數據披露、輿情回應,講好故事,當好媒體合作伙伴而非競爭對手,為受眾和媒體提供有價值的第一手信息,著力成為第一信源,成為國資國企領域離不開的“頭部賬號”。比如,我們在微博的粉絲互動多次成為微信轉發和媒體報道的熱點﹔制作的短視頻經常被媒體二次、三次傳播﹔發布的數據成為專家和媒體評論的依據,等等。

  問:您認為,“國資小新”這樣的定位,重構三大關系鏈,是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

  答:走好走實網上群眾路線。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有一段意味深長的話:“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他明確要求:“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了解群眾所思所願,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

  政務新媒體要想贏得主動,必須走好走實網上群眾路線,和粉絲互動,為網民服務。“國資小新”主要從三個方面著力:

  一是堅持為粉絲服務,既走“親民路線”,也走“明星路線”,組建了自己“粉絲團”,不僅有自己人格化的卡通形象,還有粉絲制作的《小新之歌》,開發了U盤、T恤、郵票等衍生產品,持續開展“微公益”行動,讓自己成為“網紅”,從ID賬號向超級IP轉型。

  二是堅持優化運作模式,開發了新媒體統一管理平台,運用賬號品牌化、組織虛擬化、服務智能化、運營一體化、平台矩陣化、傳播分眾化、內容故事化、場景視頻化、粉絲社群化九大“招數”,找准受眾、服務公眾,為群眾提供全天候的“鍵對鍵”、心貼心的服務,從單打獨斗向融合發展轉型。

  三是堅持轉變話語模式,用“網言網語”互動溝通,探索有模有樣、有聲有色、有來有往、有軟有硬、有上有下、有輕有重、有情有義等“十四有”的人格化表達方式,從自說自話向眾籌眾包眾創轉型。

  問:“小清新”是風格上的表現,除了表達方式,你們還重視什麼?

  答:“國資小新”的文風一直在創新,也贏得了網友的一致好評。網絡流行語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創造一種屬於自己的、粉絲參與的網絡文體,會具有較強的代入感,粉絲每使用一次、就會加一次信任背書。2014年6月,“國資小新”嘗試和網民一起創作了首個政務網絡文體“小新體”。小新感慨了一句“清風起吟,荷香四鄰”,倡導大家“一起清新,一起創新”,掀起了一股網友造句的熱潮。一些粉絲、大V紛紛效仿這一句式,創造了800多個版本的“小新體”,受到海內外媒體的關注,新加坡《聯合早報》評論稱“此舉是中國政府用萌勢力攻略民心,用軟實力贏得信任”。

  轉變文風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於,讓嚴肅的內容更加具有傳播力,讓正面宣傳真正做到入耳、入腦、入心。比如“國資小新”的策劃《央企新媒體小編群聊記錄泄露》,把中央企業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的舉措和成就以“微信群聊”的方式展現出來,充滿幽默感、生活感,引發了網友的共鳴,全網傳播量達到千萬量級。

  其實,機構新媒體真正需要彌補的短板,不是表面的“文風”,而是深層次的“內容”。對於網友,新聞不是剛需,信息要有價值。政務新媒體要做好政策解讀、數據披露,從受眾的角度出發,提供有價值的第一手信息,切實回應社會關切,而不是將傳統的新聞宣傳內容簡單地搬到線上。

  找准策劃的切入點,發揮硬實力、軟實力、巧實力

  問:“國資小新”有很多好的選題和活動策劃,如微博的#我為中國制造代言#等。請介紹一下你們是怎麼做策劃的。

  答:從技術層面講,新媒體選題策劃,要善於借勢“蹭熱點”,開展互動化傳播。最近“國資小新”與劉慈欣的微博良性互動,就是在電影《流浪地球》熱播之時,我們借熱點回應公眾關切、主動引導輿論。這次活動激發了網友的表達欲、互動欲,實現了“借嘴發聲”,巧妙植入了國企國資改革發展的議題,把國企改革成效、國企效率等問題說清楚了,被中宣部新聞閱評評價為“借機做了一次‘計劃外’的‘非典型’傳播”。

  從業務層面講,新媒體選題策劃,更要主動造勢“搞事情”,策劃事件化傳播。“國資小新”持續開展的#央企大拜年#,讓央企紅利真正走入了尋常百姓家,為央企形象增添了生活氣息。我們在2018年6月刮起的兒童節“為愛而抖”的公益“旋風”,囊括了抖音線上活動、歡樂谷線下活動等多個“場景”,上億人次參與公益挑戰……主動策劃,離不開“出乎意料”的故事化表達、“情理之中”的人格化形象和統籌兼顧的全媒體運營。

  從傳播層面講,新媒體選題策劃,還要從受眾心理出發設置議題。新媒體時代,每個“現象級”傳播的背后,是社會心理在發揮作用。新媒體傳播最為關鍵的是,要抓住公眾深層次的情感訴求,引發共情共鳴,使網民成為議題的參與者乃至主動傳播者,從而建立“心靈契約”。如何發現用戶的情感需求?方法可以多種多樣,其中大數據應用是一種不錯的方法,包括搜索指數、閱讀偏好等都是公眾情緒的晴雨表。2016年底,我們發現許多用戶在搜索“國資委”“中央企業”這些關鍵詞時,大量匹配了“中國制造”等關聯詞。這給我們以啟發:用戶關心央企和中國制造的關系。於是我們跟“@共青團中央”一起,發起了#我為中國制造代言#、“中國制造日”線上互動,組織了18家在自主創新、高端制造方面卓有建樹的企業,在微博上發起話題討論,引發網民和其他企業的積極參與,創造了3億人次的瀏覽量和主流媒體1000多篇的聚焦報道,讓網友看到了官微的另一種話語體系。“傲嬌”語言的背后,傳遞的是自信自豪而不自滿自大的正能量。

  問:除了技術層面和業務層面,政務新媒體的策劃還要注意什麼問題?

  答:從戰略層面講,在策劃時要佔據“三大制高點”,居高聲自遠。首先是佔據輿論制高點,先謀而后動,致人而不致於人﹔其次是佔據理論制高點,講清楚說明白,筑牢安身立命之本﹔最后是佔據道德制高點,不忘初心牢記責任,踐行宗旨執政為民。

  從策略層面講,在策劃時要把握“三個第一”,一以貫之。做好“第一定義”,准確作出判斷一錘定音,有力度﹔抓住“第一時間”,及時作出第一反應,有速度﹔彰顯“第一態度”,始終把黨和國家利益與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有溫度。

  總之,做好新媒體選題策劃,必須聚焦受眾訴求、聚焦自身優勢,既要發揮自身的硬實力和軟實力,還要發揮巧實力,找准用戶痛點、新聞爆點、輿論焦點、情緒燃點、社會熱點、受眾淚點、矛盾難點、時間節點,其中任何一點加上工作重點,就是策劃的切入點。如果加以精心打磨,就會形成爆款產品。

  整合內外資源,矩陣化運營形成一張網一盤棋

  問:“國資小新”與國資委所轄國企的新媒體賬號經常互動、聯動,這樣做有哪些好處,怎樣評價這種互動?

  答:矩陣化運營,既是國資小新的一大特點,也是國資小新 “B2B2C”模式的關鍵。目前,“國資小新”已經牽頭在央企集團層面集結了51個微博賬號、90個微信賬號、20多個客戶端賬號、30個抖音賬號、90多個央企媒體賬號,在二級央企層面聚集了300多個優質賬號,形成了規模可觀的國資新媒體矩陣,粉絲數以億計,初步具備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受眾覆蓋能力。

  這種矩陣運營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在國企國資改革發展政策發布等重大時間節點,為改革的好聲音裝上“擴音器”,以國企國資整體的形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另一方面,通過矩陣內部的新聞資源整合,可以協同生產出更優質的內容和產品。矩陣內部的轉發、互推、聯動,也使中央企業新媒體賬號的影響范圍、整體運營水平不斷得到提升。

  問:“國資小新”是怎樣開展矩陣化建設的?

  答:我們的矩陣運營,方法是集群發展、集體發聲,線上集結、線下互動,目標是共建共用、共享共贏。

  一是內組矩陣,建立聯動服務機制。我們從自身管理服務領域出發,建立了聚合類的服務矩陣和聯動發聲平台,組建了平台化矩陣——國資微博微信發布廳,垂直化矩陣——央企微信矩陣、抖音等,在重要時間節點、重大議題上開展內容聯動、服務聯動。

  二是外拓關系,建立廣泛統一戰線。以“國資小新”為中心,線上緊密團結相關各方、持續互動,包括政府部門、新聞媒體、專家學者、行業組織、企業、NGO、自媒體、網絡名人等,實行數據庫管理。

  三是對標管理,建立新媒體指數體系。用好新媒體矩陣,要有一套可以發展對標的指數體系。從受眾接受度、活躍度、權威性、共鳴、責任等五個維度出發,建構矩陣對標模型,定期發布中國企業500強新媒體指數、中央企業微信指數榜等。

  除了線上聯動互動之外,我們在線下還組織了120多場“對話新國企”網絡訪談、150多次“走進新國企”網絡採訪、20場“國資微沙龍”和6次“中國企業新媒體年會”,進行資源對接、觀點對談、發展對標。

  問:“國資小新”與網友、粉絲保持經常性互動,這些互動、交流對國資委新聞中心、國資委的工作帶來什麼影響?

  答:這些年,國企改革蹄疾步穩,頂層設計全面推進,“四梁八柱”密切配合,基層試點亮點紛呈,成效顯著,有目共睹。“國資小新”與網友、粉絲持續互動,不斷尋找契機把國企改革相關問題講清楚,讓普通公眾能夠感知到新國企的新變化,破除了公眾對國企改革話題的陌生感和距離感。這本身起到了引導社會情緒、動員人民群眾、鼓舞國企士氣、凝聚廣泛共識的實際效果,為全面深化國企改革營造了良好輿論環境。同時,我們在新媒體平台的互動中,也在聚焦民意、發現民情,為國資委的輿論引導,乃至改革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問:“國資小新”的持續運營, 對國資委在公眾中形象的改變是否有作用?

  答:長期以來,公眾對於國資委和中央企業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和距離感,輿論場內甚至存在著標簽化、妖魔化國企的現象。2012年准備開通微博時,我們對當年全網涉及國資國企的輿情大數據做了定量分析,發現國企的“臉譜”中,既有“改革”“創新”“責任”等正面評價,亦有“腐敗”“虧損”“壟斷”等負面標簽。主動回應關切、積極解疑釋惑、重建公眾信任、提升國企形象迫在眉睫。新媒體成為我們加強國企形象公關、實現“變道超車”的最佳路徑。2017年底,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新媒體時代,央企順應“互聯網+”背景下媒介融合、企媒合作、政企合作的新趨勢,新聞輿論工作呈現出共享共建、互通互聯的新常態。2012年以來,國資委帶領眾多央企形成央企新聞宣傳矩陣,成為央企新媒體傳播的一大特點,不僅重視日常的資源整合,在重大議題引導方面,更注重協同發聲、聯合造勢、強化傳播效果、增強互動時效,有效改善了過去某些央企普遍重內宣、輕外宣,“以我為主”“我說你聽”的單向宣傳模式,央企整體輿論形象顯著提升。

  政務新媒體不等於媒體,壯大主流輿論場還有賴全媒體傳播

  問:“國資小新”成了有影響的政務新媒體,你們從“新聞干事”變成了媒體人,您對這些變化怎麼看?

  答:“國資小新”是政務新媒體,但是不等於媒體,也不等於自媒體。她的主要作用在於權威發布、整合內容、引領輿論。也就是說,在整個傳播鏈條中,她隻能承擔信源和信道(渠道)的一部分,其他方面還需要借助新聞媒體進行廣泛傳播、評論。

  說政務新媒體不等於媒體,是因為前者重在權威發布、推動解決問題,后者重在深入報道、評論、發現問題聚焦問題。媒體可更公正客觀地宣傳、報道、監督政府部門的工作,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說政務新媒體不等於自媒體,是因為政務新媒體關注立場和導向,必須有自己的角度和尺度,而自媒體往往關注流量和利益,容易忽略底線和紅線。

  我們是黨的新聞工作者,而不是普通的媒體人。我們要從單一的政務媒體運營向全媒體整合分眾傳播轉型,主動設置議題,增加有效信息供給,“牽一發而動全身”,主動引導輿論,和主流媒體一起引領自媒體,帶動廣大網民參與,開展全媒體傳播,壯大主流輿論場。

  問:國資委有了自己的發布平台、宣傳渠道,直接面對廣大受眾,對你們來說,媒體還有以前那麼重要嗎?

  答:當前,輿論生態和社會形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傳統的組織關系被解構,人人都是媒體,人人皆可提問題。形勢使然,暴露在輿論場中的政府機構,自己建立渠道、直面廣大受眾是必然選擇,否則就是“裸奔”、是“繳械”。

  因為有了政務新媒體,政府和媒體的關系發生了微妙變化,那就是“去媒介化”,政府和受眾建立了直接聯系。從這個意義上講,政務新媒體是有優勢的,也或多或少地替代了媒體過去的一些作用,但這並不意味著政府機構從此不再需要媒體,政務新媒體也不可能替代媒體。

  政府和媒體, 同時都在受到“去中心化”的影響。因此,在去中心化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政府和媒體都需要成為新的“中心”,在“去中心化”的輿論生態裡重構關系鏈。這就要求政府機構找准自己在各利益相關方中的位置,著力成為其面向受眾的第一入口和關鍵節點,在線上形成完整的服務、響應、反饋機制。

  媒體如何找准自己在傳播鏈中的位置,應該比以前還重要。無論是看用戶規模,還是看傳播手段,媒體都擁有無可替代的資源優勢、專業優勢。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政府機構要著力成為媒體的第一信源,拉長傳播鏈條,借媒體平台擴大信息的傳播力、掌握議題的主導權。政府機構要當好媒體的合作伙伴而非競爭對手。媒體應該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做一些政府和公眾需要、政務新媒體無法實現的任務。

  (作者系本刊特約編輯、人民網原副總裁)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