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10期

論全媒體時代科技期刊新編輯素養提升

楊 鵬
2019年11月26日10:58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江蘇 南京210042)

摘 要:初入行業的新編輯是科技期刊快速融入全媒體時代發展的生力軍,新編輯要學會依據自身條件,結合時代發展特點,借助紙質書籍、電子刊物、網絡教程、APP等掌握編輯知識和技能,靈活運用多種媒介手段加強與投稿人、審稿專家溝通交流。加強個人編輯修養,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期刊發展的新道路。

關鍵詞:新編輯﹔全媒體﹔科技期刊﹔編輯修養

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0-0000-03

隨著科技革命的飛速發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互交融,媒體表現手段(文圖、聲音、視頻、光電等)和媒介形態(報刊、廣播、網絡、音像、手機、展會活動等)不斷豐富,形成一種新的全方位、多層次融合傳播的信息生產、傳播與消費形態,進入“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全媒體時代[1]。科技期刊作為學術傳播和交流的媒介,目前各級科協和兩級學會主辦科技期刊已達2507種[2],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學術景象。全媒體時代賦予科技期刊編輯更高的要求,作為科技期刊新鮮血液的新編輯,由於從事編輯行業時間短、缺乏系統培訓,存在對編輯規范不清晰、報道內容不熟悉、期刊要求不了解等問題,需要端正自身態度,在全媒體時代下學會甄別、整合信息,在實踐中不斷掌握專業知識、提升編輯業務技能和增強個人的寫作與人際交往能力,逐步成為具有創新性、熟悉數字出版規律、適應全媒體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1 全媒體時代的特點

以數字技術、網絡傳播發展而來的新媒體改善了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等)相對滯后、交流不便、信息量小和檢索復雜等缺點,改變了一點對多點的傳統傳播格局,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傳播者和評論者,科技成果不一定非要通過科技期刊進行展現,網頁、微信、微博、QQ和APP等都可以成為其載體。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最新數據:截止2018年12月,我國網民數量達8.29億(2008年才2.98億),手機網民8.17億,互聯網普及率59.6%,移動應用程序(APP)在架數量449萬款,人均周上網時長27.6h[3]。信息數字化已經大眾化、普遍化,影響著每個人的方方面面。全媒體是多層次、全方位的融合,利用不同媒體的特點,針對不同媒體受眾細化、整合內容,非同一內容不同媒體間的翻版,力求最小投入、最優傳播、最大收益[4]。

2 做好編輯與作者、專家溝通交流工作

2.1 編輯與作者

全媒體時代,隨著數字技術不斷發展,編輯與作者傳統的交流方式(電話、書信和面對面交流)逐漸被新媒體媒介(微信、QQ、微博、e-mail、網絡採編平台等)虛擬網絡溝通所取代,編輯與作者交流更加自由,打破了時間、地域的限制,約稿、組稿、初審、編輯加工、編輯退修等流程都可以直接通過網絡媒介進行完成[5]。通過網絡這個平台,文字、聲音、圖片、視頻可以實時溝通交流,極大地提高編輯出版效率。編輯通過期刊網站、微信、微博、論壇等公開展示刊物的欄目設置、征稿范圍、數據庫收錄情況、刊出論文等,以便讓更多的作者了解期刊最新資訊。通過數字出版媒介,拉進與作者距離,針對稿件快速便捷地發表各自看法和觀點,讓作者感受到編輯的溫暖,贏得作者的認可,提高編輯自身對稿件內容的認知,增進彼此了解,加強兩者的緊密性,擴展優質稿件的課題組其他成員投稿,發展副高級職稱以上的作者成為刊物同行評議專家。

2.2 編輯與專家

2.2.1 專家庫的建立 審稿專家是期刊論文科學性、創新性、學術性的鑒定者,合理的遴選審稿專家直接關乎稿件出版學術水平[6]。全媒體時代下學科融合,學者研究領域細而精,這就要求編輯選定的審稿專家既有博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嚴謹的科研作風、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專業領域的現狀、研究熱點和未來發展方向了如指掌,還要時刻關注審稿專家的科研方向最新動態。細微的研究領域轉變,送審稿件內容就不一致了。比如纖維素,有側重研究納米纖維素的,有隻做水凝膠、氣凝膠的,有做非納米纖維素材料的。研究非納米纖維素材料的審稿專家對於納米纖維素相關的表征、分析手段、合成方法、理論與實際應用意義就可能不太清楚。有時也要關注審稿專家整個的研究經歷,比如前期研究膠黏劑,后期轉為研究纖維素材料,針對既有膠黏劑又有纖維素內容的稿件,該類審稿專家就非常合適。因此,建立時時更新的審稿專家信息庫非常重要,每隔一年通過CNKI、萬方、維普、Web of Science、Springer等數據庫查看審稿專家及其碩士生、博士生發表的文章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方向,從而使得送審稿件與專家研究領域完美契合,既保証稿件質量又契合審稿專家胃口。通過刊物編委或作者推薦、引用的參考文獻、網絡搜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網等途徑不斷壯大審稿專家信息庫,對於那些審稿態度敷衍、審稿能力不足的專家及時從信息庫中剔除並加以注明,不斷優化專家信息庫。

2.2.2 做好溝通輔助工作 通過數字技術媒介及時將稿件內容、作者意見想法傳達給審稿專家,方便審稿專家了解作者研究思路和出發點,直接在稿件上做出批注、給出審閱意見,提高同行評議效率。審稿意見是審稿專家積攢多年科研經歷對稿件提出的修改問題,對於編輯來說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通過仔細研讀、查閱資料、詢問專家等手段知曉每條審稿意見的緣由及處理方案,在不斷地處理審稿單的過程中積攢專業基礎知識、提升編輯業務能力。在與審稿專家送審、交流的過程中,端正姿態,合理、妥善地處理稿件審閱意見,並每隔一段時間反饋一次稿件處理結果,讓審稿專家感受到編輯部的誠意,努力發展其為專家型作者,為期刊作者群注入優質血液。

3 加強自身建設工作

3.1 期刊特色了然於胸

特色是期刊的立身之本,是期刊生命力和競爭力獨特標志,沒有特色的刊物風格,亦步亦趨的發展模式注定走向衰敗[7]。科技期刊具有學術性、專業性、科學性和准確性等特點。不懂專業知識就是霧裡看花,對期刊論文內容不知說雲,何談期刊特色。在熟知期刊征稿簡約的基礎上,通過大量瀏覽過刊文獻和相關專業書籍,掌握刊物相關專業知識、報道范圍、行業定位和排版格式。在編校過程中保持期刊共性、突出期刊的個性和可讀性。通過同類型刊物的紙刊、數字出版物等學習借鑒期刊欄目、版式、裝幀設計等,以及閱讀《編輯學報》、《中國科技期刊研究》和《科技與出版》等編輯類期刊拓寬眼界,了解最新編輯資訊,提高職業敏感度,謀求期刊特色的拓展。

3.2 編輯知識、技能的夯實

新編輯缺乏良好的語言表達和書寫能力,具有專業知識掌握薄弱、各類編輯軟件不嫻熟、期刊出版流程一知半解等問題。通過紙質書籍、電子刊物、網絡課題(MOOC)、繼續教育培訓以及期刊出版相關的網站、微信、微博、APP等了解編輯出版法律法規、編輯規范、國家標准、出版經營等基本編輯知識,掌握科技書刊的編排規則、編排格式、符號規范、字詞規范、圖表規范等知識。學習和掌握photoshop、inpaint、fairwork 等制圖軟件和origin、chemdraw、MestReNova等數據處理、分析軟件。在不斷夯實編輯、專業知識和編輯技能的過程中,做好稿件政治方向和學術質量的把關,在資深編輯“傳幫帶”的潛移默化教導下,培養強烈責任心、甘於吃苦耐勞、樂於奉獻、嚴謹細致的職業觀[8]。

3.3 心性修養的形成

編輯工作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進行的,需要掌握大量的編輯規范、專業知識和編輯技能,初涉編輯行業的新編輯工作吃力、沒激情,難以獲得成就感。編校過程需要做到思維縝密、安心定神、心態平和,由淺到深的編輯稿件,保証稿件編校質量。踏實編校、磨練心性,平心靜氣的編好每一篇稿子。通過對期刊網站、微信、微博等數字出版物中內容的組合、色彩的應用、圖案的設計,以及視頻、動漫的引入彰顯期刊藝術修養,把握稿件數字、公式、圖表等規范,在追求期刊美的過程中培育優良的心性修養[9]。

3.4 各類媒體特點的熟知

全媒體時代信息的表現形式和傳播載體多種多樣,不熟悉各類媒體的特點就無法充分利用不同媒體的相對優勢,貪多嚼而不爛,導致資源浪費,同一內容重復、疊加、放大地宣傳,脫離全媒體發展的意義。如PC端媒介與移動端媒介相比,移動端媒介具有便攜、定向、互動等特點,讀者可以通過碎片化時間快速了解所需內容,閱讀方式具有多樣性(略讀、精讀、朗讀、聽讀、互動閱讀、創作式閱讀等),信息發布高效低廉。兩者的共性都是網絡互通,依據網絡發布、傳播、評論信息,編輯過程中需要掌握兩者的共性和個性。

3.5 充分利用全媒體服務期刊發展

全媒體不斷發展,信息的生產和風格形式不斷重塑,用戶心理和習慣不斷改變,多元的傳播渠道使得媒體格局和傳播方式不斷革新。新形式下,勇於創新是科技期刊編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養。新編輯需要努力汲取全媒體時代中的養分,積極探索科技期刊發展的內容創新、形式創新和手段創新。編輯人員需要在做好紙媒傳播的基礎上,對科技期刊論文進一步提煉中心思想,整合重點實驗數據和研究結論,用短小精煉的話語分門別類的歸納好,在微信、微博、期刊主頁等平台發布,設置鏈接,建設社群,方便讀者、專家瀏覽和交流。新編輯應該結合自身所長、欄目特色和學術前沿、熱點,通過全媒體時代下多種媒體技術運用到編輯工作中來,在實踐中不斷探尋期刊發展的新模式。

4 結 語

全方面、多層次融合傳播的全媒體時代下,新編輯需要充分認識到時代發展帶來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變革,學會依據自身條件,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借助紙質書籍、網絡教程、微信、微博、AAP等學習並掌握專業知識和編輯技能,處理好與作者、專家的溝通工作,加強建設個人的編輯修為,樹立愛崗敬業、踏實苦干的職業觀,循序漸進地在工作中學習、總結,積極與他人交流編輯心得,在實踐中勇於創新,大膽摸索期刊發展的新道路,與時俱進,早日成為全媒體時代科技期刊發展的主力軍。

參考文獻:

[1]崔士鑫.建設“全媒體”,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1·25”重要講話精神[J]. 傳媒,2019(3):30-34.

[2]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協2017年度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8-07-01)[2019-05-24]. http://www.cast.org.cn/art/2018/7/1/art_97_317.html.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9-02-28)[2019-05-24].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2/t20190228_70645.htm.

[4]劉清海.全媒體出版對科技期刊編輯角色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278-281.

[5]李庚,魏玉芳.“互聯網+”時代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利用新技術快速學習成長的方法[J].編輯學報,2018,30(6):646-648.

[6]鄧雯,閔愛榮.提高科技期刊專家審稿質量和時效的編輯作為[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37(8):87-89.

[7]崔建華.科技期刊編輯工作模式隨新媒體環境的轉變探索[J].科技傳播,2017(8):8-9.

[8]辛亮,黃雅意,黃鋒.工匠精神背景下科技期刊青年編輯的自我培養[J].編輯學報,2019,31(1):100-102.

[9]史銳.科技期刊編輯的修養與提高[J].編輯學報,2019,31(2): 231-233+236.

(作者簡介:楊鵬,男,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助理工程師,編輯,碩士,主要從事期刊編輯研究。)

(責編:段佩伶(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