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應用"邊界"何在 法律完善勢在必行
● 刷臉支付仍處於試行階段,若要大范圍地運用,不僅需要對軟硬件設備加大投入,更需要一系列安全措施來保障用戶安心使用
● 面部採集技術的各個環節都需要得到保護和確認,具體包括採集主體是否有權採集﹔採集后的管理是否安全、使用是否合法﹔被採集者的授權是否得到保障等
● 對於面部信息濫用的類型、方式、主體都應該在法律上有所界定,從而進行相應的判定和處罰。對於人臉識別,需要完善立法和強化監管,讓這項技術更加規范、恰當地得到應用
近日,因為拒絕使用人臉識別系統升級年卡,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起訴至法院,這被認為是國內消費者起訴商家的“人臉識別第一案”。
近年來,人工智能發展迅速,特別是人臉識別技術,被越來越廣泛運用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人臉識別技術給社會帶來種種便利的同時,人們對於這項技術在安全性方面的擔憂也逐漸增長。
人臉識別遍地開花
隱私問題引發關注
如今,各大手機廠商推出的新一代手機中,刷臉解鎖已經替代了指紋解鎖,一些支付系統也都紛紛採用了人臉識別技術。在現實生活中,人臉識別已經被應用得越來越廣。
近日,《法制日報》記者來到一家便利店,發現不少人在自助結算機前買單。在掃描商品二維碼后,機器上出現了包括刷臉支付在內的三種支付方式。
《法制日報》記者注意到,半個小時內,付款的將近20多名顧客中,沒有人選擇刷臉支付。
一名購物者對《法制日報》記者說,“便利店刷臉支付,這不就是把自己的照片上傳到網絡?感覺不太安全。萬一被人拿去盜用呢?其他支付方式已經很方便了,不一定非要使用刷臉支付。況且還涉及財產安全問題。”
便利店店員稱,之所以開通刷臉支付,是為了最大化節省客戶的時間。
近年來,一些高校也陸續開始啟用人臉識別系統。
來自北京一所高校的學生馬瑞(化名)告訴《法制日報》記者,學校在沒有征求過學生與教職員工意見的前提下,今年寒假期間就安裝了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門禁設施。
“學校在大門口安裝帶有人臉識別功能的門禁,主要還是為了盡可能保護學生們的安全,可以理解。”馬瑞說,“安裝人臉識別系統后,校園裡外來人員大為減少,更加安全,出入校園也更加方便,不必每天都攜帶校園卡或學生証。”
對於人臉識別帶來的安全隱患,馬瑞告訴《法制日報》記者,到目前為止,自己還未考慮過與人臉識別有關的隱私權或個人信息泄露問題,“如果是學校使用人臉識別系統,應該問題不大”。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教師說,學校在安裝人臉識別系統前從未征求過教職員工意見。“雖然我也意識到了自己的隱私權問題,但學校本來就掌握了包括照片在內的大量信息,很多隱私學校都知道,沒必要提出反對意見。”
安全意識亟須增強
警惕信息採集濫用
郭兵提供給《法制日報》記者的民事訴訟狀稱,原告於2019年4月27日從被告處購買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年卡,向被告支付年卡卡費1360元。原告辦理年卡時,被告明確承諾在該卡有效期一年內(自2019年4月27日至2020年4月26日)通過同時驗証年卡及指紋入園,可在該年度不限次數暢游。然而,2019年10月17日,被告在未與原告進行任何協商亦未征得原告同意的情況下,通過短信的方式告知原告“園區年卡系統已升級為人臉識別入園,原指紋識別已取消,即日起,未注冊人臉識別的用戶將無法正常入園。”為了確認該短信的內容是否屬實,原告於2019年10月26日專門驅車前往被告處進行核實。被告的工作人員明確告知原告,短信所提及的內容屬實,並向原告明確表示如果不進行人臉識別注冊將無法入園也無法辦理退卡退費手續。
民事訴訟狀提到,被告園區升級后的年卡系統進行人臉識別將收集原告面部特征等個人生物識別信息,該類信息屬於個人敏感信息,一旦泄露,非法提供或濫用將極易危害包括原告在內的消費者人身和財產安全。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九條規定,被告收集、使用原告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明示收集、使用原告個人信息,應當公開其收集、使用規則,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信息。原告認為被告在未經原告同意的情況下,通過升級年卡系統強制收集原告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嚴重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的相關規定,損害了原告的合法權益。
《法制日報》記者從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官網了解到,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的成人票價為220元,若辦理1360元的年卡,可全年365天無限次入園。其電子購票協議上顯示,在網上預訂后,使用者本人需至現場辦理年卡,還需拍攝照片和錄取指紋。
此前,郭兵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像動物園這樣的商業組織,如果在沒有征得游客或消費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擅自使用人臉識別技術是涉嫌違法的。商業組織在征集消費者面部信息時,應該告知消費者使用目的與風險,以此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
據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信息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東岱介紹,計算機識別人臉的准確率可達99.15%,而肉眼識別的准確率大概在97.52%。從目前情況來看,人臉識別技術是較為精確的活體檢測,但仍屬於一種模糊匹配。因此,人臉認証技術還不能在所有場合做到非常成熟,在涉及個人隱私、財產等重要信息的場景下,建議啟用多重認証方式。
林東岱認為,對於整個支付行業而言,刷臉支付仍處於試行階段,若要大范圍地運用,不僅需要對軟硬件設備加大投入,相關科技進一步成熟,更需要一系列安全措施來保証用戶在使用中放心、安心。刷臉支付在很多情況下是一種商業選擇,商家和顧客應該有所協商,商家要對客戶的支付安全有所保障,顧客也能對自己的支付方式有所選擇。
“相關機構要對個人信息搜集數據庫進行妥善管理與維護,這些信息一旦泄露,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將會造成十分惡劣的社會影響。”林東岱說,在任何情況下,無論是人臉識別還是其他個人信息錄入,大眾都應該對這些信息的採集與使用目的保持警惕。如何培養大眾的信息安全意識,尤其是喜歡上網的年輕一代的信息安全意識,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
科技發展無可厚非
法律完善勢在必行
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一名負責人稱,主要還是為了方便消費者快速入園。年卡用戶入園必須比對身份,指紋識別偶爾會出現遲滯情況。從試行期的統計來看,人臉識別確實有效提升了消費者的入園效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工作人員則稱,從10月17日起,陸陸續續已經有年卡用戶來錄人臉識別了,遇到個別不理解的用戶,便將人臉識別能快速通行的好處告知對方,他們也都同意了。
林東岱認為,人臉識別這項技術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也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發展人工智能等相關技術需要大量數據,必然會涉及個人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今社會,人們的個人信息被過度採集了。”林東岱說,目前面部採集技術發展還不夠成熟,其各個環節都需要得到保護和確認,具體包括採集主體是否有權採集﹔採集后的管理是否安全、使用是否合法﹔被採集者的授權是否得到保障等。比如,在一些酒店辦理入住,大部分人都會被要求錄入個人信息。對於這些信息的后續使用人們不得而知,即使酒店將個人信息用於販賣,當事人也無能為力。
林東岱認為,目前來看,信息技術發展得太快,其背后的倫理道德規范以及法律法規還沒有及時跟上。
“建立人臉信息和其他個人信息數據庫是有必要的,但這些數據庫如何管理、運用,還需要明確的法律規范與約束。人臉識別技術應該應用在哪些領域,在使用該技術的過程中又該遵循哪些規則,這些都亟待法律制度進一步界定。”林東岱說。
亞太網絡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德良認為,技術是中性的,需要管住的是使用技術的人,對於人臉識別技術不能消極看待,否則對於科技進步是一種阻礙。
“有些時候,人臉識別的負面性被過度炒作了,現在人們容易被各種各樣的信息影響,從而對類似人工智能這樣的先進科技產生非理性思考。人臉識別技術的本質是存儲人類面部信息,從而進行精准有效的身份驗証。人臉識別技術的使用能提高整個社會運行的效率,並不會對人們造成什麼傷害,真正威脅到個人信息安全的是對於人臉信息的濫用。”劉德良說。
據劉德良介紹,人臉識別並不是特別新的技術,多年來人們一直在使用。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人臉識別的精確度得以快速提升,尤其是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和雲計算快速發展的今天,新一代人臉識別技術不僅比過去更加精准,運用范圍也得到極大拓展。對於人臉識別,人們真正擔憂的不是自己的面部信息被採集,而是被如何使用。近年來,面部信息濫用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
目前,劉德良正在參與防止個人信息濫用的立法工作。他認為,對於面部信息濫用的類型、方式、主體都應該在法律上有所界定,從而進行相應的判定和處罰。對於人臉識別而言,需要通過完善立法和強化監管,讓這項技術更加規范、恰當地得到應用,造福於社會。(記者 杜 曉 實習生 鄧清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