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日報》報童群體的職業生態與生活研究
(重慶大學 新聞學院,重慶 401331)
摘 要:《新華日報》是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公開出版的黨報,自創刊伊始,《新華日報》的出版發行工作就多遭敵對勢力阻撓。“皖南事變”后,為應對國民黨反動勢力對報紙的封鎖和破壞,報館建立了一支自己的發行隊伍,其中除少數勤雜人員和干部,主要成員是報童。新華報童有別於其他的職業報童,其身份和工作都具有特殊性、斗爭性。本文通過對目前收集到的相關資料進行分析,試圖對《新華日報》的報童群體職業生態、生活及在《新華日報》發行中的作用略作探究。
關鍵詞:《新華日報》; 報童; 職業生態; 生活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1-0000-03
一、新華報童的由來
報童群體的產生有著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動蕩的時局、頻發的戰亂使得社會上出現不少孤兒、流浪兒,這些難童迫於生存隻能選擇入職門檻底的賣報工作﹔另一方面,報童群體壯大的也是當時報業間激烈競爭的結果,各報紙需要擴大銷量。與其他職業報童相比,新華報童有其特殊性,這支自有的報童隊伍是在反封鎖的斗爭中建立起來的。
1938年10月,《新華日報》由武漢遷往重慶並繼續出版發行。即便報紙已經得到了國民黨當局的出版許可,但國民黨的反動勢力一直對《新華日報》的出版發行百般刁難、破壞。“皖南事變”之前,《新華日報》的發行與其他報紙一樣,一般由報販發售、外埠的通過郵局分銷、固定訂戶則由報館雇人送報。1938年11月9日,《新華日報》上就刊登了報館招收報童的廣告,報館起初招收的報童數量並不多,僅八、九人,主要負責為訂戶送報。
“皖南事變”后,國民黨當局對《新華日報》的限制更加嚴苛,實行“讓你印,不讓你賣”的方針,並用重金收買了當時重慶派報公會的頭子鄧發清,令其手下的報販不再派送《新華日報》,否則作開除會籍處理。此外,又派不少軍警特務加緊對《新華日報》的出版和發行工作進行破壞,甚至威脅、迫害其讀者。《新華日報》的每日印數銳減到幾百份。
為了突破封鎖、繼續發行報紙,《新華日報》開始建立起自己的發行隊伍,這支隊伍除先前已有的人員外,又陸續增收了一批報童,在兩三年時間裡發展到100多人,新華報童的年齡大多在12到16歲,年紀稍長的,也多在20歲以下,又稱為報丁。[1]報童隊伍中一些是城市裡無家可歸的流浪兒,一些由於家庭貧苦,出來尋找生計,還有一些為了躲避抽壯丁而逃出來。
報童隊伍建立之初,除收留的一些城市流浪兒外,報館對外招收的報童並非毫無條件。《新華日報》初遷重慶時招收報童的廣告中有四條:1.粗識文字﹔2.年齡十二至十六﹔3.刻苦耐勞﹔4.熟悉本市街道。[2]報童多要略識字,由於報丁需要發展訂戶通常還要求有小學文化水平﹔新華報童的工作中常與軍警憲特周旋、斗爭,所以報館選擇那些機警、勇敢、肯吃苦的孩子。
此外,新華報童還多是通過介紹人介紹、報童吸引身邊的朋友加入的,這些主要是考慮到斗爭和安全需要。1941年8月,17歲的李榮輝拿著“介紹信”去報館報名,通過先進報社的弟弟的老師(一名地下黨工作人員)得到的介紹信,信上隻有三個字:“左,接待” 。“左”,即介紹人左明德。[3]左明德1939年進入報館,負責報紙的發行工作。
二、新華報童的待遇與生活
(一)新華報童的職業待遇
起初,新華報童隊伍中報童與報丁之間的分工比較明確,工作有所不同:報丁主要是負責為訂戶送報、發展訂戶,也會兼售零報和書刊﹔年齡較小的報童則隻負責沿街賣報。
報童的收入主要是賣報所得,賣出一份報紙的錢一半上繳報館,一半自留,賣報份數多自然收入就多。賣報的報童沒有津貼,但報館會提供午餐補貼。如果報紙破損或遇到警察、特務被查收,均由報館報銷,沒有賣完的報紙則帶回報館作存報或寄往外埠。另外,報館也會提供雨傘、草帽、報袋、草鞋等日用品。對於收留的流浪兒報童,報館還提供住宿。
送報報丁的工作比較辛苦,不僅送報路線較長、時間久,還經常面臨警察、特務的跟蹤和威脅。因而報丁的待遇、津貼要比其他部門工人工資更高。報館還根據報丁發展的訂戶數量和訂閱時長來發放一定的獎金,以此鼓勵他們繼續積極發展報紙訂閱量、擴大報紙銷路。
在反封鎖的斗爭實踐中,新華報童與報丁的工作逐漸統一起來,有了斗爭經驗的報童逐漸成長起來也肩負起送報、發展訂戶的任務。
(二)新華報童的職業生活
為避開反動派的查繳,《新華日報》遵照“編得好,出得早,銷得多”的策略,加強部門合作,以提早出版時間。每天清晨四點多,當日的報紙就要從龍化橋運到營業部。新華報童們則每天四五點起床,領取清點好的報紙,六七點就各奔向需要發賣的渡口、碼頭、車船。從早上六點到下午四五點,報童約有一半的時間在外奔波,每天如此,四季無休。
報童賣報主要靠步行,除送報距離較遠時乘車,有時要到百裡外的場鎮去坐輪渡。15歲的王清佑做新華報童時,每天送報來回要走五十多公裡路,這對於報童的身體無疑是極大的考驗。1942年,13歲的報童何立業在《新華日報》北碚發行站工作,他與報童黃光武共同開辟北碚至合川的路線:北碚——澄江鎮——草街子——鹽井,然后走到合川。第二天一早坐船返回北碚,取了報紙又走,每天巡回,直至1946年底。
新華報童的賣報、送報工作並不一帆風順。當時警察特務橫行,特殊時期還出動大批憲兵跟蹤、阻礙報童們賣報、送報。報童每天出門,少有平安無事地歸來。輕則受到特務刁難,撕毀或收走報紙﹔重則遭到毒打、逮捕、關押。每遇此類事情發生,一般由報社發行課或者營業部去營救,事態嚴重時報館還要請領導出面交涉。有報館的支持和后援,新華報童們才能夠堅定信心、繼續工作。
(三)新華報童的教育
新華報童來館后,報館會定期組織他們進行教育和學習,以提升報童的政治認識和文化素養,確保報紙發行工作的順利。報館不僅是報童們的家,也是報童們的學校。
報童的學習主要安排在晚上,由報館的職工業余學習組和發行課共同負責,每周抽出幾個晚上進行。學習內容分政治時事和文化知識:政治時事的學習內容如講解中國共產黨的抗戰主張,報紙和報館的性質,國民黨反動派為什麼阻撓報紙的發行,八路軍、新四軍的戰績與事跡等。文化知識內容則包括識字、讀報、講解神話與民間故事之類。報館還定期組織報童交流、總結與敵人的斗爭經驗,以便更好地進行反封鎖斗爭。
報館有時也會組織一些文娛活動,如帶報童們逛公園、看電影等,提升報童們的文化修養。新華報童初到報館時,文化知識匱乏,通過教育和學習,不少人迅速成長起來。
三、新華報童的功能
為了突破反動勢力對報紙郵寄渠道的檢查和封鎖,報館採取減少郵寄、延長送報線路、擴大送報區域的策略。新華報童在這其中扮演著尖頭兵的角色,他們要協助報館宣傳《新華日報》、發行報紙。作為報館和讀者之間的溝通的橋梁,他們要向報館傳達讀者意見,同時保護讀者與訂戶信息。
報紙的訂戶的增加與新華報童的工作密不可分。除了對報童發展訂戶予以獎勵,報館還舉辦發展訂戶的競賽,每半個月評比一次,報童之間相互激勵、交流經驗。在一些人員數量較大的地方,如工廠、學校等,報童十分重視送報和發展讀者。新華報童平時接受了一定的政治和文化教育,利用學生、工人休息的間歇,報童向他們口頭宣傳或講解共產黨的性質和任務等,爭取他們的認可和支持,從而獲得訂戶。從1944年開始,報童鄭吉安負責龍隱路、小龍坎、沙坪壩和磁器口公路沿線的學校、機關、工廠、商店和住戶的送報任務,在兩年時間裡,鄭吉安將該范圍的訂戶從一百個多發展到三百多個。除了他自己的宣傳和努力,還依靠讀者來發展訂戶。
密切聯系群眾是中國共產黨一貫的方針。整風運動后,根據毛澤東同志的指示:“《新華日報》要注意交朋友。”《新華日報》為讀者開設了“信箱”、“社會服務”欄目,並及時回復讀者來信。新華報童也在這其中發揮了聯系紐帶的作用,報童送報一般不會帶上訂戶的名單和地址信息,全憑記憶,以免被特務搜身、威脅訂戶。報童們每天與讀者打交道,常常將讀者對報紙的意見或者來稿直接帶回報館,[4]新華報童不僅是報紙和讀者之間,也是編輯部與讀者、訂戶之間的接線員。
新華報童每天往返於郊區和市區之間,在為訂戶送報的同時,也常為他們代傳口信、捎帶日常生活所需或者為訂戶到郵局兌取匯款和包裹。基於這些,群眾與新華報童之間建立起一種信任與認同。一些與報童熟識的訂戶及讀者願意為報童發展訂戶,介紹自己熟識的人訂閱《新華日報》。即使在學校、醫院、工廠、機關單位等設有稽查或特務的地方,報童通過和訂戶附近的商店、攤販們建立良好的關系,將報紙放進香煙包裝盒、藥瓶從而送到讀者手裡。一些報童甚至與軍隊裡開明的士兵結交朋友,通過他們順利把《新華日報》送到了兵工廠、集中營裡。
四、結語
報紙發行作為辦報的最后一環,在這個環節中,新華報童們面對當時艱苦而危險的封鎖環境,依舊勇敢頑強地與敵人斗爭,力使《新華日報》最快與讀者見面,為報紙的發行貢獻自己的智慧與力量。據不完全統計,《新華日報》的報童、報丁約有128人。[5]毛澤東曾稱贊他們是“新華軍裡的‘小尖兵’”,林伯渠還為《新華日報》的報童題寫“大無畏”的條幅,充分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報童工作的肯定。如今對《新華日報》的研究不勝枚舉,但隻有少數研究《新華日報》經營發行的文章中提及了報童,鮮有對新華報童進行專門研究的論文,本文不揣淺陋,希望能夠有所彌補。
參考文獻:
[1] 左明德.回憶《新華日報》的發行工作[J].新聞與傳播研究,1989(3):80-88.
[2] 新華日報.本報招收報童[N].新華日報,1938-11-09(1).
[3] 王曉映,翟慎良.我給矛盾先生送過報[N].新華日報,2008-01-11(Z15).
[4] 石西民,范劍涯.新華日報的回憶,續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61.
[5] 劉兵,金祥明.新華報童戰斗故事[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8:175-176.
(作者簡介:李楠,女,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報刊理論與實踐、網絡與新媒體研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