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獲獎體會
堅守"硬核內容",方能走得更遠
——電視消息《中東沙漠種植中國海水稻獲成功》創作感悟
1
要有“硬”選題
在習近平主席2018年新年賀詞中,海水稻與C919大型客機、量子計算機等一道被“點名”。近幾年,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成為新聞富礦,不少媒體緊盯不放,以海水稻為題進行創作,也有同行在精品創優中有所斬獲。
2018年5月28日,全國六處稻作改良試驗示范基地同時進行海水稻插秧,開展耐鹽鹼水稻品種審定區域種植試驗和鹽鹼地稻作改良技術產業應用示范。各路媒體蜂擁而至,我們試圖找到一個好的報道角度,力求在競爭中佔據優勢。而當時,有一個消息被不少人忽視:位於阿聯酋迪拜的荒漠化土地海水稻及稻作改良項目完成第一批品種試種測產。
中東沙漠種植中國海水稻,是在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引領下,開展農業國際合作、分享中國經驗,成為中國與沿線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的有效模板和最佳結合點之一。而中東沙漠種植中國海水稻獲成功,將對解決自然條件惡劣的國家和地區的糧食供給不足、維護全球糧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為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用兵貴在出奇制勝。一篇好的新聞報道,是以一個好的選題為種子生長而成的,而在關於海水稻的信息洪流中,我們網到了金種子、摸到了大魚。
2
要有“硬”表達
開好頭,還要走好路。
省級地方媒體如何聚焦重大主題,彰顯新聞價值?如何才能在海量信息中抓住大家的眼球?可視化傳播無疑更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在這個“人人皆拍客”的時代,主流電視媒體應發揮平台優勢,追求內容制作的專業水准。
山東廣播電視台有一整套完善的標准化內容生產流程。針對這一選題,記者先后嘗試了圖文直播、短視頻等多種形式。通過對比可視化呈現效果,我們最終決定以電視消息為側重點,因為短視頻強調單一主題,而優質短視頻必須具備娛樂性、實用性和情感共鳴。電視消息則能展現事件的重大意義,體現新聞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中東沙漠種植中國海水稻的故事也適合電視作品起承轉合、層層推進的敘事結構。
在海水稻及稻作改良項目完成第一批品種試種測產的當天,我們創作了“小快靈”作品《中東沙漠種植中國海水稻獲成功》。
重視現場抓取。這篇電視消息一開始就進入熱帶沙漠中海水稻測產現場,展現了收獲、脫粒、宣布結果、中外工作人員擊掌相慶等場景。測產結束,工作人員在基地的休息室兼儲物室裡添水煮飯,不一會兒,整個屋子就彌漫著稻米特有的香味,大家伙有幸成為第一批品嘗這些特殊稻米的人。測產現場的關鍵信息、蒸米飯的生動場面,表現了人們對熱帶沙漠種出水稻的好奇和期待。好的電視消息,應通過現場抓取,讓每一個鏡頭都有含義、每一個人物都有角色定義,有棱角、有節奏,把觀眾帶到現場,讓他們看到、感受到,甚至“聞”到。如果沒有這些現場抓取,這篇報道的新聞價值將大打折扣。
強化科技元素。眾所周知,水稻的生長對於氣候、土壤、水等條件要求較高。阿聯酋迪拜屬於熱帶沙漠氣候,夏季的最高溫近50℃,沙漠深處溫度超過60℃也是“家常便飯”,濕度隻有不到20%,還常伴有沙塵天氣。面對極端晝夜溫差、地下高鹽度水位、低濕度、缺乏淡水、沙塵暴、缺乏土壤團粒結構、缺乏種植資源等諸多不利因素,在沙漠裡種水稻可以說是“難於上青天”。而敢在沙漠地帶實驗種植海水稻,靠的正是中國成熟的水稻種植技術。然而,實驗開始后,國內一整套成熟的水稻種植技術很多都變得不管用了,得按照當地實際,重新摸索方法。通過深入採訪,我們了解到,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的技術人員經過科研攻關,引入自主研發的鹽鹼地稻作改良技術“四維改良法”,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雲平台技術,幫助當地建立先進的智慧農業體系,推動了阿聯酋迪拜數字農業的發展。因此,記者著重挖掘新聞中蘊含的科技元素,表現中國農業科技的發展。
展現畫面反差。電視消息以畫面為主,而畫面反差越大,視覺沖擊力越強,給人的印象越深,效果也就越好。在拍攝時,記者對自然環境進行了細節描述:高溫下,沙子上騰起的氣浪,被沙漠包圍的試驗基地和稻田盎然的綠意……動感的鏡頭強力塑造反差、制造沖突,找到了足以震撼觀眾的視覺符號。此外,電視消息的畫面講究構圖,專業精致的呈現讓鏡頭表現充分,通過深入採訪挖掘,流暢敘述故事,體現了新聞價值。
揭示社會意義。報道在中東沙漠種植中國海水稻,我們還要展現時代景深——農業交流和農產品貿易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的主要內容。新時期,農業發展仍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而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農業國際合作成為沿線國家共建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最佳結合點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鹽鹼地面積約為143.157億畝,即便其中隻有1/20的面積能夠種植海水稻,也有望多養活5億人。袁隆平院士接受我們專訪時說,海水稻一粒種子,帶動中國農業全產業鏈走出國門,服務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他的同期聲為這一切布好了局,定好了調,時代的印記就這樣深植在這篇報道裡。
3
要有“硬”頭皮
做新聞必須耐得住寂寞。
不僅要耐得住寂寞,而且要精細到極致。需不惜代價不辭辛勞,一路跟蹤,一追到底。
從阿聯酋迪拜驅車向東向南,世界知名購物天堂、中東地區經濟金融中心的繁華漸漸遁去。一個多小時后,到達沙漠戈壁的腹地,一個荒涼的阿聯酋迪拜展現在眼前。走下汽車,熱浪扑面,七月的熱帶沙漠幾乎令人窒息,眼鏡一下就模糊了,衣衫被汗水濕透。來到這片沙漠,能做成什麼報道,我們心裡並沒有把握。攝像記者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剛剛經歷完60度的炙烤,機器爆表,不工作了。大量喝水,脫水還是比較嚴重,自身的降溫系統發達,出汗后補充鹽分不及時,電解質失衡,小腿兩次出現抽筋了。”
挺熱,但還沒有熱得犯糊涂。媒體人都重視“獨家新聞”,獨自擁有,人無我有。而現在這個時代,很難做到獨家,所以我們要做到極致。沒有對測產專家的採訪,就無法體現實驗的公信力﹔沒有袁隆平院士的分析,就無法進行精准描述﹔進出實驗基地需要提前報批,突發事件導致我們的直播被叫停﹔採訪當地項目工作人員的計劃遲遲無法落實……
創作就是硬著頭皮往前走,想放棄的時候再堅持一下。
走得遠,扎得深。整個採訪持續近一個月,素材和成片比超100︰1,我們留下了大量珍貴的素材。融媒體報道強調合作,各個環節的運轉密切相關。為了搶時效,體現新聞價值,國內、國際兩個團隊同時創作,不僅按照標准完成任務,還自我創新,做到了給自己負責的內容加分。
當前,融合發展是媒體人應對新媒體挑戰的共同課題,但內容的核心地位沒有動搖,我們應該致力於此,把內容做活、做新、做實。
(作者韓信系山東廣播電視台融媒體資訊中心公共運營中心主任,范維堅系山東廣播電視台融媒體資訊中心副主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