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電影表演的回歸與轉型

趙衛防
2019年12月02日07: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電影表演的回歸與轉型

  王景春(右)、詠梅憑借精湛演技分別獲得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女主角獎 百度圖片

  當下,中國電影處於由大國邁向強國的關鍵時期,提升藝術質量成為其主體訴求。特別是經過業界“行業規范”之后,中國電影表演也呈現出了回歸優良傳統的趨勢。而互聯網和高科技的深度介入,也使得中國電影表演在回歸同時發生了新的轉型。

  演技派重新佔據主導地位

  段奕宏在中央戲劇學院讀書時,沒有接到片約,他便將時間投入到表演排練場和圖書館,夯實自身的實踐技能和理論基礎。畢業后,他亦長期在國家話劇院進行舞台劇的表演錘煉,從理論到實踐都對表演有了厚重的積累和深刻的認知,之后再去從事影視表演,終成實力派演員。段奕宏在電影界的被認可被肯定,就是這種回歸優良傳統的例証。

  這種回歸和轉型的首要呈現,便是強調體驗表演理念及具有扎實表演功力的演技派再次佔據了主導地位。中國電影表演無論從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以遵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為主,該體系主要強調演員對角色的體驗,體驗是塑造角色的重要前提。表演的成功有時也取決於天賦和某種偶然性,但專業的系統教育以及長期艱辛的體驗和自我錘煉是主體路徑。這是中國電影表演的優良傳統。然而,這種傳統在中國電影處於跨越式發展的情境下卻一再被顛覆,前些年大行其道的“銀幕鮮肉”便是具體體現。其不倚重長期的訓練和體驗,而是靠顏值、流量等在短期內速成,最終成為中國電影遭遇發展瓶頸的重要原因。經過反思和調整,中國電影表演顯現出了回歸之勢,對角色進行真實體驗的表演理念、扎實而富有個性的演技等重回主流。

  在當下的中國影壇,段奕宏、鄧超、黃渤、張涵予、馮遠征、吳剛、徐崢、張譯、王景春、王千源、李乃文等實力派男演員以及鞏俐、周迅、袁泉、周冬雨、顏丙燕等實力派女演員已經佔據了主要位置。他們大都擁有國內知名藝術院校表演系的學歷背景,多數都經過多年的舞台劇表演歷練,對電影表演、角色塑造等不但具有成熟的技巧,更有獨到的認知和體驗,構建起自身獨特的表演風格。中國電影表演的回歸,使得銀幕上的人物形象去除刻板單調的“鮮肉化”,更趨豐滿和多樣,推動了國產電影藝術質量的提升。

  演技派演員的回歸,對當下中國的電影表演教育也有一定啟示。我們的電影表演教育一度呈現多元局面,各種短期表演培訓機構快速涌現。雖然對正規的藝術院校起到了一定的補充作用,但投機性、短視性、極度趨利性等使它們對文藝發展的負面效應日益顯現。即便是部分正規藝術院校以及綜合高校藝術學院的表演系,也存在一定的急功近利性。課程設置幾乎全部是表演技能的培訓,不開設“電影史”“電影理論”等對表演沒有直接指導意義的課程,甚至表演理論的課程也是缺失的。其目的在於快速提升學生的表演實操技能,盡早將他們培訓成為表演匠人,而對熏陶、錘煉等長期行為沒有興趣。表演系的學生也大都抱著“一夜成名”“一角成名”的夢想學習表演,都想盡快上戲、早日成名。這種表演教育理念及具體實操,與前些年的“鮮肉現象”互為因果,應當引起業界的反思。

  重拾對表演的正確認知

  在《南方車站的聚會》中,萬茜飾演的角色有給家具刮膩子的表演,她為此學習、練習了兩周的時間。北京電影學院教師、演員張頌文因個子不高,有廣東口音,曾經3年被劇組拒絕800多次。他每天在操場練習發音4個小時,用心琢磨演技,終於成為真正的演技派。他們認為,這些都是演員必備的自我修養。

  當下中國電影表演的第二方面回歸,就是對表演本身的正確認知。近年來,隨著表演理念和實力派演技的回歸,國產片中演員的表演也從以“秀”為主回歸到表演本身,演員們在表演時所遵從的理念便是在對角色准確體驗的基礎上下更多的苦功夫塑造角色,而吃這種苦是作為一個演員的必須。

  在第28屆中國電影金雞百花電影節“演員的自我修養”論壇上,青年演員杜江以日本演員田中絹代在《楢山節考》(1958)中為了逼真將自己的牙齒用石頭敲掉,嘴巴血肉模糊的出色表演為例,表達了他對表演的認知:一個演員為體驗角色、塑造角色受什麼苦都是應該的,這是表演的根本,是演員做他應該做的事情,不存在什麼“犧牲和奉獻”。秉持這樣的理念,杜江在《紅海行動》《烈火英雄》《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等一系列“新主流大片”影片中成功塑造了多個角色,助推了這類影片美學形態的穩定。

  當下,互聯網和高科技為電影表演帶來了新的美學和經濟增長點,也引發了中國電影表演的新轉型。演員們以互聯網為平台,以高科技為手段,在受眾傳播和角色塑造層面都較傳統有了質的飛躍,鑄成了新的表演文化。“唯流量論”自不可取,但中國銀幕也不必一味排斥流量明星,應當肯定甚至培育那些具有扎實的演技和傳播主流價值觀的流量明星,以此提升影片藝術質量和傳播力。目前,很多年輕演員如劉昊然、胡歌等都是具有較強示范性的流量明星,業界應當較好地利用這樣的流量明星,進一步促進中國電影表演沿著更好的路徑轉型,賦予表演文化以新的內涵。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