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報刊亭的新生是文明的饋贈

付莎莎
2019年12月03日13:35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報刊亭的新生是文明的饋贈

  多功能的智能報刊亭正因其實用性被市場所接受。

  曾經的報刊亭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冬日的寒流襲來,城市的報刊亭在一些地方拆了,又在另一些地方獲得新生。11月12日,成都市郵政管理局負責人在《成都面對面·黨風政風熱線》中談道,未來有望逐步恢復城市報刊亭的設置。拆報刊亭曾有多種原因,但重建背后的深意更值得思考。當城市建設進入精神文明的需求層次,當市民回望歷史變遷的腳步,報刊亭是城市建設中不應該被拭去的一抹亮色,單一式的拆除手段看似“干淨”,但結合新理念、新技術讓報刊亭煥發新生,或許是對每一個人最好的饋贈。

  寄托情懷見証城市發展

  一座城的記憶大多有報刊亭的身影,作為城市發展見証之一的報刊亭,總讓人心存別樣的美好寄托。這種寄托一方面來自中青年,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報刊亭代表著悠閑、愜意的生活方式,他們懷念一份報紙、一張藤椅的那一個下午,哪怕都市生活已經讓他們很久不曾購買報紙,但依舊希望報刊亭能夠存在,讓他們還有重溫的可能。報刊亭上的美好寄托是中青年對於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城市溫情、慢節奏生活的渴求。

  美好寄托的另一層含義則由老年人賦予,報刊亭是他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不同,生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代人,與報刊亭的發展一路相伴。當這一代人離開工作崗位,報刊亭成了他們關注社會發展、參與社會熱點的一個重要形式。每天的那一份日報、晨報、晚報,圍著報刊亭買上一份報紙,和幾個老友談時事和民生是生活的調味品。

  報刊亭在歷史中具有深刻意義,具有特殊性和難以替代性。新中國成立后,報刊亭曾一度是城市規劃的重點建設環節,全國范圍內廣泛鋪開,作為先進思想的傳播平台、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一環,當城市建設逐漸發展,報刊亭城市信息平台的作用依舊具有其特殊性,且在許多方面影響著市民的生活習慣,難以也不應被某一新生事物完全取代。

  拓展空間提升閱讀質量

  “紙上得來終覺淺”,電子屏幕上得來的更如浮雲般易飄散而去。電子設備構建了一種新的閱讀模式——電子閱讀,這種方式更加便利,內容更易獲得,減少了時間、空間的束縛,紙質報刊、書籍在這樣的沖擊之下顯得單薄無援。然而,電子閱讀的高效率之下,帶來的是閱讀的碎片化、淺顯化,在哪兒尋找空間和時間保持獨立思考,堅守精神獨處?答案或許是報刊亭。

  報刊亭營造公共閱讀空間,使閱讀成為習慣和樂趣。喜歡買報紙的人、常常流連於報刊亭的人必然有著閱讀的興趣並養成了習慣,這樣的行為不僅影響著個人的生活,也營造了良好的閱讀氛圍,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他人。將報刊亭打造成一個公共的閱讀空間,就像現在隨處可見的自助K歌房一樣,這種自由又便捷的閱讀點,激發的是人們的求知之心、閱讀之情。因此,報刊亭在促進閱讀上的作用不應忽視。

  共享閱讀空間促進閱讀溝通,提高學習、工作效率。“共享”一詞一度風靡,報刊亭作為天然的共享空間,挖掘這個空間的共享性和連接性,將很好地促進人際間的溝通與交流。報刊亭成為大家討論的熱點,共享學習的移動書屋,閱讀不隻停留於自我的冥想,還可拓展為眾人的群思,期待一個理想的線下學習型社交平台逐漸形成。

  新型報刊亭助力城市文明

  新型報刊亭結合技術創新,建成城市“信息融合島”。“智能報刊亭”“移動信息平台”“城市信息島”各種花式稱呼的背后,也預示著報刊亭發展的多種可能。結合智能技術將報刊亭進行體制升級,自助語音播報、自助查閱報紙、期刊借閱、移動還取等,將報刊亭這一小小的“島嶼”,融匯現代化信息所需,以報刊為內核延伸出多種新技術服務手段,拓寬其服務的邊界。一味地拆除或許收獲了整齊的街道,馬路寬敞了,心卻空了,通過舊式報刊亭改造,讓報刊亭煥發新的生機,使其與城市建設共發展,助力城市文明,可謂是良策。

  新型報刊亭美化市容形成新風尚。報刊亭不應該被視為城市的負擔,一方面報刊亭並不需要巨額的運轉費用,也不需要高新技術人員看管,甚至新型智能化自助型報刊亭的出現,帶來的是無需人工的報刊亭。唯一還讓人詬病的地方或許就是對於城市風貌的影響,但這也不是問題。歐洲街頭的報刊亭早就成為城市規劃的一環,各種符合城市建設配色、風格的裝修設計,讓報刊亭成了城市風情的代表,而我們也可系統化地規劃每座城市的報刊亭風格,嚴格選址和設計,千城千面,誰又能說每座城市的報刊亭不會是城市的動人風景呢?

  當時光流轉,有的人、有的事或許隻能在記憶裡鮮活,但有的文化卻可以傳承延續。繁榮的舊式報刊亭這一與上個世紀緊密相關的事物注定成為過去,我們能做的是將它的歷史保留,或許未來會有報刊亭博物館,讓報刊亭在博物館裡鮮活起來。而對於當下,需要做的是建立一座座新型報刊亭,或者稱它為新型城市服務空間,以此來適應融媒體、智能化的發展,可以延續我們對於舊式報刊亭的感情承載,滿足大眾日益多樣的城市生活新需求。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