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構建中國全媒體傳播體系的三個重心

2019年12月03日07:4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構建中國全媒體傳播體系的三個重心

  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媒體融合的助力下,新聞信息無所不在,全媒體應勢而生,以其強滲透與場景附著、社交增能及傳受時空關系重構等傳播特點,深刻改變了我國的媒體生態與傳播格局。2014年8月18日,中央深改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開啟了中國媒體行業傳播理念與實務的全面革新。五年中,媒體融合作為國家傳播戰略不斷推進深化,全媒體傳播宏觀布局持續發力,主流媒體的融合轉型引領創新,移動優先與智慧廣電深入人心。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報社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形成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對全程、全息、全員、全效媒體的規律性認識、制度性研究與發展性探詢,已成為我國媒體行業轉型必須要面對的重要議題。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為打造中國特色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提供了根本遵循。《決定》指出,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這一重要表述,明確了我國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中的三個結構性工作重心和未來發展目標。

  1.以內容建設為根本,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內容新生態

  “眼球效應”“爆款思維”曾被譽為新媒體生產領域制勝市場的法寶,但由此引發的媒體行業對“流量”的追逐也屢現弊端,假新聞、標題黨和網絡謠言等灰色內容生產鏈滋生,過度強調點擊率與爆款逐利的思維,使我們沉迷於“內容”的流量邏輯中不能自拔,背離媒體融合發展的初衷。

  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內容新生態,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這不僅是黨管媒體原則的新時代踐行,也是對全媒體內容生產規律的遵循。我們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前所未有。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決定》的說明中特別強調,決定稿回答了“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強調,啟示我們需要以問題意識關照全媒體內容生產與敘事創新的方方面面。

  新技術平台賦予“內容”更為復雜的數據內涵與功能外延。跨媒體多屏化算法推薦與虛擬仿真,使“內容”更為緊密地貼合在技術形式之上,難舍難分。因此我們也更需要厘清媒體傳播的內容生產意識、內容結構模式與內容傳播策略,理解“內容為王”的新時代意義。

  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嘗試結合大數據、可視化、VR虛擬、動漫甚至游戲化等技術輔助,對黨史、新中國史和改革開放史進行全新的講述和傳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數字化呈現與融媒化詮釋,體現了媒體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做大做強主流思想輿論,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積極探索。

  2.以先進技術為支撐,構建全媒體傳播的技術新體系

  全媒體技術體系的建設是我國總體國家安全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智媒時代,全球傳播網絡與技術環境都在經歷全面的更新,在媒體融合真正成功之前,我們依然會經歷漫長的跋涉與艱難的摸索,制勝之路並非坦途。中國主流媒體的全媒體轉化,唯有立足本土,不斷開拓探索支撐型的全媒體科技創新機制體制,以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導全媒體技術安全觀,培育技術開發能力、管理能力,全面提升數字素養觀與技術發展觀,完善新型傳播技術人才的發現、培養、激勵機制,才能有效應對全媒體技術發展帶來的挑戰。

  技術是媒體轉型的風向標和測速儀,但也是一把雙刃劍。對技術的迷信與盲目追逐是技術決定論主導下出現的必然現象,也較為容易造成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這一現象在新媒體、融媒體行業發展中尤為明顯。對技術的冷思考與理性分析對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建設尤為重要。全媒體技術新體系的研發是中國特色的媒體格局與科技生產力的有機結合,體現了新型媒體技術之間互為補充、相互關聯的宏觀結構性關系。

  全媒體技術新體系的構建是主流媒體轉型制勝、搶佔技術話語權的關鍵。唯有充分掌握並利用好新技術的先進手段與前沿方法,我們才能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全效傳播插上技術的翅膀。

  3.以創新管理為保障,構建全媒體傳播的管理新模式

  全媒體內容新生態與技術新體系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創新管理的保駕護航。傳統事務性、經營性的管理思維與模式已難以勝任復合化、立體式、全媒體傳播的發展訴求。面向未來的全媒體創新管理,是一種基於互聯網思維的人力資源、產業與資本管理模式的聚合式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決定》的說明中指出,面對互聯網技術和應用飛速發展,現行管理體制存在明顯弊端,主要是多頭管理、職能交叉、權責不一、效率不高。同時,隨著互聯網媒體屬性越來越強,網上媒體管理和產業管理遠遠跟不上形勢發展變化。應時而變,創新管理,才能繼續生存與發展。在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我們更加期盼管理新視野、新方法的出現。但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管理新模式遠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

  創新管理,需要對媒體產業變遷的宏觀動能與未來方向精准掌握、揚長避短,充分了解傳統媒體和新型媒體、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主流媒體和商業新媒體的各自優勢和不足,在博採眾長的基礎上又能夯實自身強項,實現超媒式、共享型、移動化與智能型未來媒體的漸進式發展。從“中央廚房”到“縣級融媒體中心”,中國主流媒體在實踐中尋找與總結創新管理的自身經驗,也為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管理新模式奠定了基礎。

  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建設,對內容驅動、技術研發以及模式治理都提出了全新要求,體現了立足於新時代的媒體治理觀與發展觀的有機統一,值得每一位媒體人、傳媒學者深入解讀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面向未來,我們要在前進中不斷總結,概括提煉全媒體發展實踐中所體現的學理認識與行動智慧,並從產學研交叉結合的教育立場強化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構建。全媒體預示著傳播研究的新方向,全媒體並不僅僅是一種傳播景觀的描述,更投射出消除城鄉數字鴻溝,讓全媒體全民可及的發展路徑。中國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構建以鮮活的本地經驗與實踐,將中國特色呈現在世界面前,為全媒體傳播的中國范式搭建起一條國際間學術交流的通道。未來,我們應當更為主動地拓寬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國際視野,借中國旺盛勃發的全媒體傳播產品實現信息輸出、技術輸出、平台輸出。

  構建中國特色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是建設數字時代信息矩陣的前提,服務於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創新。更是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矩陣的基礎。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建設與健全,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的根本保障。

  (作者: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執筆:趙淑萍、吳煒華、王婧雯)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