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丁柯——新聞戰線的可敬老兵

郭昌熹
2019年12月05日07:40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丁柯——新聞戰線的可敬老兵

  90多歲的老人,高高的個兒,筆挺的腰杆,穩健的腳步,聲音洪亮,思路敏捷……這就是丁柯同志給我留下的印象。但是,就在不久前,有同志惋惜地告訴我,他已經駕鶴西去!

  丁柯,1921年4月生於上海。他從17歲開始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參加新四軍,在皖南新四軍軍部教導總隊政治隊、軍事隊受訓畢業。1942年,從蘇中新四軍一師調往浙東地區,參加創建四明山抗日根據地斗爭。其間前后擔任過新四軍浙東縱隊《戰斗報》社主編、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前鋒報》社總編輯、新華社華東前線分社一支社社長。

  丁柯多年隨軍轉戰浙東四明山和魯西南地區。是他帶領著一批進步青年,冒著槍林彈雨,腳踏泥濘山路,背扛鋼板、鐵筆和沉重的油印紙張,在敵人層層圍堵和狂轟濫炸之下,奔跑在部隊領導機關與連隊士兵之間,將一道道上級的命令和連隊士兵們的英雄模范事跡,往返傳遞,廣為宣傳,鼓舞戰士們的斗爭意志和戰斗士氣!當時,部隊裡戰士普遍文化程度不高,閱讀有困難。他就發動《戰斗報》編輯部同志,將他從前方採訪寫成的英雄模范事跡,繪制成漫畫,編制成小冊子,分發給戰士閱讀,取得了出奇好的效果。英雄模范的事跡大大鼓舞了戰士們克服困難、戰勝敵人的斗志。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他跟隨范長江、惲逸群進駐舊上海新聞單位,參與了上海《解放日報》創刊的編輯工作。

  1954年7月1日,《支部生活》創刊。這是一本面向基層黨內外積極分子閱讀的刊物。后經市委同意,由時任市委辦公廳副主任的丁柯兼任編輯部主任。1956年,市委決定再新創刊一本供黨內科級以上干部閱讀的黨刊《黨的工作》。丁柯在主持這些黨刊編輯的過程中,始終堅持黨的堅強領導,堅持走群眾路線的辦刊方針,依靠一批思想作風過硬的記者隊伍,將《支部生活》這麼一本並不公開發行的刊物,辦成了上海老百姓家喻戶曉、在全國具有廣泛影響的優秀黨刊,被喻為“不見面的支部書記”。當時,能夠被批准訂閱《支部生活》,那可是一件人人羨慕的事,因為這被看作一個人要求進步的象征。后來又擴大發行了《支部生活》(農村版),連同《黨的工作》一起,發行量不斷增長。與此同時,在編輯部內外,一批工農出身的記者和通訊員隊伍,也同時成長了起來。我記得當年,每逢《支部生活》編輯部召開年度全市通訊員大會,聆聽丁柯的報告,是深受廣大通訊員歡迎的事。后來,他接手《民主與法制》總編輯的工作,刊物面貌大大改觀,刊物和畫報的發行量,也迅速從原來的幾十萬份猛增到上百萬份。

  丁柯無論新中國成立前辦《戰斗報》《前鋒報》,還是新中國成立后辦《支部生活》《民主與法制》,我都非常欽佩他所辦的報刊總是那樣接地氣,總是那樣深受群眾歡迎。我曾經問他這裡面有什麼訣竅?他謙虛地說,沒有什麼訣竅,我也沒有什麼特別本事。我辦報刊總是堅持兩條:一條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理想信念不動搖﹔另一條就是報刊必須深深扎根於群眾,及時反映群眾的呼聲。是啊,多麼朴素而又簡單的兩條經驗,而對今天的媒體人來說又該是多麼寶貴啊!

  丁柯經常謙虛地稱自己是“新聞戰線一位老兵”。退休以后,我去他家看望他時,他不止一次告誡我說,作為新聞戰線的一個老兵,人退休了,思想可不能退休,要堅持學習,要堅持寫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是的,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家裡除了訂閱的報刊外,還堆放著政治、經濟、社會學等各類書。每天看完新聞節目后,夜深人靜,就是他開始認真閱讀、寫作的寶貴時光。我勸他說,年紀大啦,要注意休息。他笑笑說,看來我這個老報人夜班工作的老習慣是改不了啦!

  他不僅長期堅持學習、寫作,也非常注重社會調查。他每天買菜,同菜場工作人員交朋友﹔散步時有意識地同別人交談,了解社會民情民意,了解黨的方針政策在老百姓中的反應。他對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非常認可,對國家的未來充滿信心。你去看望他,他最希望你能多給他帶去各方面的新信息。他思路敏捷,知識面廣,許多我不知道的事,他都能談得頭頭是道。由於他的長期堅持,一本十萬字的回憶錄已基本寫就。他說,我親身經歷過大大小小的事件很多,現在都成了歷史。對於這些歷史,現在有些人有不同看法,我隻能將這些歷史事實寫出來,讓后人去評判吧!

  丁柯同志,願您一路走好!您的諄諄教誨,將會變成我今后生活的方向和動力。我會以您為榜樣,將我的晚年生活過得更充實、更有意義。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