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新聞獎評委點評

王瓊:把握時代脈搏,踐行"四力"要求 

王  瓊  金  晶
2019年12月05日14:08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1

把握時代脈搏:鮮明政治導向

“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新聞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的大型政論片《必由之路》以“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為主題,全景式回顧改革開放40年歷程,以風雲激蕩的感人故事,鋪陳出一部國家、民族砥礪奮進的壯麗史詩。選題重大、氣勢恢弘、制作精良,基本可以代表中國電視新聞專題片制作的最高水平。

新聞的議程設置和政治導向影響著人們的社會認知和思想水平,進而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團結、和諧、進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開放40周年的相關紀念報道關注重大歷史課題,准確把握時代脈搏,真實記錄社會發展,有效增強了民族自信。

“扶貧”主題相關新聞

湖南廣播電視台的新聞特稿《十八洞村這五年》獲得一等獎。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貧”首倡地,其脫貧實踐具有重要的標杆意義,在2018年國務院扶貧辦舉辦的“決勝2020——脫貧攻堅展”上成為全國村級脫貧樣本。主創團隊在5年時間裡,一直堅持用鏡頭忠實記錄十八洞村脫貧攻堅的艱辛歷程,用事實雄辯地說明——十八洞村脫貧不是“搭風景、造盆景”,更沒有搞“特殊化”。一手數據歷歷在目,新聞敘事嚴謹而生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獲獎作品緊緊地契合了這一時代主題,具有鮮明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且選材典型、用數據說話。

2

樹立模范:積極實踐導向

紐約大學新聞學系的Jay Rosen教授(公共新聞學之父)提出:“新聞記者不應該僅僅是報道新聞,新聞記者的工作還應該包含這樣一些內容:致力於提高社會公眾在獲得新聞信息的基礎上的行動能力,關注公眾之間對話和交流的質量,幫助人們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告訴社會公眾如何去應對社會問題,而不僅僅是讓他們去閱讀或觀看這些問題。”視頻新聞具備很強的傳播價值和公共屬性,應發揮積極的實踐導向作用,引導大眾、鼓舞大眾。

習近平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認為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當代中國的每一個新聞從業人員,肩負著“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大使命。廣播電視新聞也應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把滿足需求同提高素養結合起來,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的偉大奮斗和火熱生活,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精神需求。本屆電視專題的獲獎作品通過一個個鼓舞人心的故事,塑造時代楷模,通過報道平凡人的光輝故事,彰顯人文關懷、弘揚社會主義新風尚。整體的新聞敘事注重實踐導向,鼓勵、發現和報道關注度高、示范性強的問題。

湖南廣電的《十八洞村這五年》正是其中的典范。十八洞村干部群眾在扶貧工作隊的帶領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僅用3年時間就實現整村脫貧,並形成了緊扣“精准”魂、除去“軟骨”病、苦練“造血”功、打好“組合”拳、走好“特色”路5條基本經驗。2014∼2018年的5年時間裡,湖南省全省累計減少農村貧困人口551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3.43%下降到3.86%, 14個貧困縣按計劃摘帽,3711個貧困村脫貧出列。湖南省提煉總結出的“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窮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的“四跟四走”產業扶貧新路子,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肯定。

3

踐行“四力”:精湛業務導向

電視專題獲獎作品注重鮮明的業務導向,意在激勵記者培養扎根基層的“腳力”,在復雜現實中捕捉線索的“眼力”,對時代命題主動思考、作答的“腦力”,善用鏡頭說話、勇於創新的“筆力”。

《十八洞村這五年》節目報道團隊冒酷暑、斗嚴寒,堅持5年持續拍攝記錄十八洞村的變化,充分體現記者編輯扎根基層的“腳力”﹔節目內容沒有僅僅停留在展現十八洞村脫貧成績的簡單層次上,而是深入扶貧一線找矛盾、找沖突,體現了記者充分認識精准脫貧工作艱巨性、復雜性的“眼力”﹔報道團隊緊扣總書記提出扶貧經驗要“可復制、可推廣”的要求,既關注十八洞村脫貧的個性故事,又提煉出貧困農村發展的共性特征,體現記者編輯對時代命題主動思考作答的“腦力”﹔節目善用鏡頭說話,文風朴實、畫面精良,不斷以矛盾沖突推動敘事邏輯,體現記者編輯對電視專題語言熟練把控的“筆力”。

西藏廣播電視台的《總書記,您好!我是來自玉麥的卓嘎》獲得三等獎。作者從2018年全國兩會前兩個月就蹲守在玉麥,紀錄卓嘎的日常生活和履職歷程。該片主題突出、情感真摯、制作精良,是本次參評作品中人物題材專題報道中的精品。

綜上所述,本屆中國新聞獎電視新聞專題獲獎作品在主題上能把握時代脈搏、政治導向和大局意識,同時以細膩的角度、翔實的數據樹立時代楷模,倡導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制作團隊有扎根基層的“腳力”、捕捉線索的“眼力”、深入思考的“腦力”、對電視專題語言熟練把控的“筆力”,給評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評獎過程中,評委也注意到幾個亟待完善的問題:

其一,有優秀作品在申報階段沒有注明“紀錄片”類型,因為長度的限制,很遺憾地與獎項失之交臂。這一方面需要更完善的組織申報輔導工作,另一方面,制作單位也應意識到,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應敏銳地感知到傳統電視節目傳播渠道和用戶收看行為的變化,改變“鴻篇巨制”更有“分量”的傳統觀念﹔

其二,未來的中國新聞獎評獎將在“技術”層面提出更加明確的要求和實施辦法,例如查重、錯字別字、標點符號、規范用詞等,新聞從業者應足夠重視。不能因為是以視覺表達為主,而忽略對文字表達規范性的要求,應該多深入基層,盡可能掌握一手資源﹔

其三,“用數據說話”應引起重視。在本次獲獎作品中,有很多基於數據的記錄、分析和報道,使得對新聞事實的表達更為精確,真實可信,說服力強。在大數據的背景下,“數據新聞”的浪潮扑面而來,眾多互聯網媒體、新媒體早在2011年就開設數據新聞專欄。更有財新、澎湃等中國媒體在國際數據新聞大賽、“信息之美”大賽等比賽中獲獎。傳統媒體應更多關注這一趨勢,將數據新聞的量化敘事與傳統新聞報道的個案式報道、典型報道相結合,生產視角更新穎、樣式更豐富、敘事更精准的優秀作品。

(作者王瓊系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評委,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金晶系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