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新聞獎評委點評

許向東:時代正氣與觀點精度的相遇

——文字評論《讓勞動光榮成為青年堅定信念》評析

許向東  劉  巧
2019年12月05日14:08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都表達過尊重勞動、關心勞動者的理念,讓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深入人心。然而,當前社會上對“勞動”和“勞動者”的各種誤讀以及“不勞而獲”的觀念仍然存在。針對這類現象,中國教育報刊社在五四青年節之際刊發評論《讓勞動光榮成為青年堅定信念》,呼吁讓勞動光榮成為青年堅定信念,推進勞動教育,使其與德智體美並行發展,發揮了引領導向、明辨是非的積極作用。

1

彰顯新聞價值,實現社會效果

把握評論時機,回應現實熱度

時效性和時宜性是評判新聞價值的重要標准。時效性是指從事件發生到新聞發布之間的時間差。在通常情況下,時間差越短,時效性越強。時宜性強調發布的時機,它要求新聞工作者在開展新聞傳播活動過程中要正確把握新聞選擇、報道內容、發表時間同社會客觀形勢的關系,綜合考慮傳播效應和社會效果后決定何時發布報道。2018年五一國際勞動節,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再提勞動光榮,強調讓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評論緊跟新聞事件、緊隨講話精神、緊抓合適時機,繼承了“勞動”這一熱點話題,並進一步聚焦青年群體,細化分析角度、延伸討論內涵,提出讓勞動光榮、勞動精神上升為青年精神的一部分。把“勞動”與“青年”結合起來,正好切中青年節的引導和教育主題,體現了時效性和時宜性的統一,激發了廣大青年共識,凝聚了社會力量。

闡釋勞動內涵,具有理論深度

評判新聞價值的另一標准是重要性,即強調新聞報道應事關大局、影響普遍,與當前社會生活和廣大群眾利益有著密切的關系,其衡量尺度是看它對國家、民族、人民、社會所產生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是對人類文明進步規律的重要詮釋。”文章首先凝練了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觀點,指出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正是勞動使人和動物具有了本質性的區別,強調了勞動的認識論意義﹔其次,指出了社會上對勞動和勞動者的誤讀,即“人們狹隘地對不同勞動給出了高低貴賤之分——來自底層群體的勞動被視為一種低級的勞動形式,從事底層勞動的勞動者難以獲得應有的尊重”,並把這種片面的勞動觀念定性為“嚴重背離了馬克思的勞動本位論”,從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哲學理論角度解釋了這一觀點的不正當性和不合理性,具有相當的理論深度。

擺出具體對策,體現思想高度

解決了勞動是什麼、為什麼要尊重勞動的問題,關鍵還要看怎麼做,即如何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評論以馬克思理論為原點,結合時代特征和社會實踐,提出了四條有針對性的建議——“回到勞動應有的哲學語境和價值本位”“充分認識勞動的價值本位與生命要義”“讓‘勞動光榮’的觀念成為時代新風”“用‘勞模精神’指引我們的社會實踐”。這些具體的對策既呼應了上文的學理分析,又順應了時代的現實需要,還回應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內核,足見該評論立意及論述之巧。

提出勞動教育,凸顯觀點精度

隨著黨和國家對於勞動精神的日益重視,關於“勞動”的討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青年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他們如何看待勞動和勞動者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因此,必須加強對青年的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評論率先提出了“勞動教育”觀點,思想前沿,角度新穎,切中要害,充分表現出對時代趨勢和理論內涵前瞻性的精准把握。

社會效果顯著,實現傳播廣度

評論呼吁勞動光榮,強調勞動教育,指出在教育實踐中推進勞動和德智體美並行發展。這一觀點得到主流媒體呼應,成為廣大青年的共識。該文獲得中國教育報2018年“年度銳評”。2019年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之際,該評論再次引起關注。媒體紛紛援引該評論觀點,呼吁將勞動精神上升為青年精神的一部分,以豐富當代青年精神的內涵。

2

注重表現手法,提高傳播效果

結構脈絡清晰,論述重點突出

論從事出,論之有理,都離不開清晰的結構和脈絡。評論採用了“總—分—總”的結構,簡要清晰、條理分明、層次清晰、脈絡順承。最后,文章重申論點,提出“弘揚‘勞動光榮’觀念,踐行‘勞模精神’,使其成為流淌在青少年血液中的價值基質”,與開頭遙相呼應,使文章脈絡互相貫通。不止於此,文章還進一步引申,把目光從青年身上再度轉向社會,指出社會也要創造健康的、公平的、正義的勞動環境和公共秩序,讓勞動者真正“勞”有所得。這種“總—分—總”的敘事結構簡潔明快,最大限度地突出核心觀點,使讀者能夠充分地了解和掌握文章重點。

表達方式得當,引領輿論導向

評論的表達方式以議論為主。議論主要由論點、論據、論証三部分構成,相輔相成。論點是議論的核心,提出一個明確的中心論點既是議論的目的,也是議論的第一要義。這篇文章從一開始就旗幟鮮明地提出議論的中心,即“再提‘勞動光榮’,推進‘勞動教育’”,觀點新穎,讓人眼前一亮。議論不僅僅是提觀點,還需要有充足的論據作為支撐。文章的論據來源豐富,既有“勞動者和奮斗者的故事”等事實論據,又有像馬克思、前蘇聯教育學家凱洛夫等名人名言,論據材料翔實。文章採用了道理論証、引用論証、對比論証等多種方式,使其更好地服務於中心論點,加強了論証的效果,從而發揮了評論引領導向的作用。

語言平實有力,激發廣泛共識

整體來看,評論文章的語言准確貼切、簡潔明快、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兼具學術性和通俗性。具體來說,在對勞動的內涵展開學理分析的過程中,作者雖使用部分專業性詞匯,但也是為了深入解析,並且做了通俗化的解讀,不會讓讀者產生誤解和困惑。在論述應該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時,作者一連使用了四個排比段落,結構清晰、脈絡分明、論述嚴密、說理透徹、議論酣暢、語勢強勁,讀起來琅琅上口、發人深省,能夠激發廣大青年的共識。

這篇評論篇幅不長,但貴在創新,新在觀點,新在表達。“民生在勤,勤則不匱。”中華民族是勤於勞動、善於創造的民族。正是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了歷史的輝煌﹔也正是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了今天的成就。“勞動”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命題,該評論創造性地提出了“勞動教育”這一觀點,充分展現了新聞評論的前瞻性特征。歸根究底,這篇佳作能夠獲得中國新聞獎,離不開作者對時代脈絡的准確把握,對社會問題的認真思考,對表達方式的細心揣摩。

(作者許向東系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評委,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巧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