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獲獎體會

光影之間感受大愛——新聞攝影《傳遞光明》採寫談

溫 沁
2019年12月09日07:36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獲獎體會】光影之間感受大愛

作品《傳遞光明》有幸榮獲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十分驚喜。回望採寫經過,細節歷歷在目。

這組攝影報道2018年3月29日刊於安徽日報,獲得讀者和業界的一致好評,引發強烈的社會反響,人民網、新華網等央媒以及安徽地方媒體多次進行轉載,形成刷屏之效,許多讀者致電或留言希望加入角膜捐獻者隊伍。在2018年安徽圖片盛典大賽中,該組照片獲得了人文關懷類年度大獎。

▲謝女士家人與醫生溝通捐贈角膜事宜。

1

“小”新聞裡也有好線索

2018年初春,在省紅會新聞線索群裡看到了“春分緬懷誦讀會”的消息,判斷大概是常規的單圖新聞,從新聞性來說,甚至不一定能夠及時見報,但出於對工作的責任感,我還是驅車前往位於合肥市城西的大蜀山採訪了此次活動。在現場細細觀察,發現器官捐獻志願者和已經完成捐獻的志願者家屬眼角泛著淚花。我內心受到極大觸動,腦海裡浮現出一個想法:如果有可能,要跟拍整個器官捐獻過程,讓更多的人全面了解器官捐獻的意義。

聯系負責省紅會器官捐獻的屈醫生,並表達了採訪意向。他當即說:“這種事情不大好拍,一方面不確定捐獻者具體什麼時候去世,多數情況可能是在深夜﹔另一方面家屬也不一定同意採訪拍攝,你舉著相機太顯眼,家屬心裡恐怕不好受。”“沒關系,你們醫生可以深夜爬起來工作,我也可以﹔家屬這方面,保証保護隱私,而且都是抓拍,不會影響你們正常工作,也不會打擾到家屬。拜托您向捐獻者家屬轉達我的拍攝意圖,取得他們的理解和同意。”“好,我盡量試試,如果可以,我隨時電話通知你。”

回家后,仔細查閱了相關資料,了解到自2010年起,我國著力推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工作,並於2015年完成器官來源轉型,除親屬間活體捐獻外,所有器官均來源於公民的自願捐獻。近年來,在各方努力下,我國構建了公平、高效的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體系。捐獻數量逐年增長,但供需仍然不平衡。這更加堅定了我拍攝這個主題的決心。

3月28日凌晨1點,手機鈴聲忽然響起,抓起來一看,屈醫生!困意立馬煙消雲散。電話那頭傳來屈醫生的聲音:“剛接到一個角膜捐獻者在城東郊區養老院去世的消息,她的家屬同意拍攝!”

▲謝女士的角膜移植給一名6歲的女孩。

2

謀定后動,抓拍瞬間

拍攝前期確立思路,拍攝當下隨機應變。在拍攝之前,我就決定要按照時間順序來進行跟蹤報道,而且因為採訪內容特殊,沒有二次補拍的機會,所以要盡全力抓拍到每一個環節。

抓拍源自法國人布列鬆在1952年出版的畫冊《決定性瞬間》。布列鬆對於自己的作品這樣寫道:“首先,我渴望用一幅照片去捕捉正展現在我眼前的某種局勢的全部本質,拍照意味著記錄事實本身和視覺看到的形式的嚴密組織,而形式將賦予它意義。這是把人們的頭、人們的眼睛和人們的心置於同一軸線上。”

抓拍,意味著不可能去安排、擺布。布列鬆認為,拍攝技巧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觀察,觀察研究拍攝對象的外部形態和內心世界,並找到兩者的最佳契合點。這個契合點就是攝影師需要抓拍的“決定性瞬間”。

抓拍的情感價值。“要捕捉到被攝者的外部形態和內心世界相互交融的瞬間,尊重被攝者周圍的環境氣氛。”“決定性瞬間”雖然只是一個瞬間,卻可能包含了過去的殘留,映照著未來的發展。這瞬間蘊含著照片主人公的情緒,又充滿著現場的氣氛,使人強烈感受到作者所要傳達的信息和情緒。組照中捐獻者家屬和醫生對話溝通的場景,前景選取了醫生交流時的手勢,鏡頭抓取了捐獻者家屬真實神態的一瞬間,讀者從照片中能切實感受到悲傷、堅定和希望,這種真實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抓拍的藝術價值。按下快門時,攝影師還需要考慮作品的藝術性,主體的位置,前景、背景的取舍,一瞬間的光影效果等。光影效果所形成的影調,對作品的視覺效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影響讀者最終的觀感。攝影師通常會選擇用高調表達歡樂,低調顯示憂郁。組照中黑暗背景裡的眼角膜被一束光照亮,光影效果極佳,抓人眼球,在提升作品整體視覺效果的同時,也凸顯了為黑暗帶來光明的主題。

除了抓拍好每一幅照片,拍攝組照還需要安排好照片之間的邏輯關系、畫面關系。按照時間軸、手術進展的順序來表達,同時力求讓畫面疏密有致,如同有韻律的樂曲,有張有弛,大景展現信息元素,特寫傳遞細節和情緒。

▲屈醫生連夜給角膜做質量評估。

3

攝影報道的文字採寫

攝影記者首先是記者,攝影是記者報道的手段,採訪和寫作也是攝影記者的基本功。

圖文結合,互相補充。這種結合不是簡單的圖文疊加,而是使信息量超過簡單相加的總和,增強傳播效果。

圖文結合是一種平等的相互結合。也就是說,圖片和文字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能低估任何一項。重文輕圖和重圖輕文的傾向都是片面和錯誤的,對其中一項的輕視會造成結合的不平衡。攝影圖片具有紀實性,圖文結合的報道形式,增強了人們對新聞報道的信任程度,與單獨的文字報道相比更具說服力。

在《傳遞光明》這篇報道中,一部分文字是作為旁觀者的記者在現場聽聞的對話、觀察到的場景,另一部分是記者事后通過採訪獲得的。

文字在攝影報道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整體的文字風格也要與組圖氣質相契合。 

▲目前,安徽全省有1200多人成為眼角膜志願捐獻者。

4

選取合理角度,尊重拍攝對象

在拍攝前期,屈醫生就告訴我:“為保証盲捐,不可暴露捐獻者和被捐獻者的完整面部信息。”這給拍攝增加了不小的難度。在不可預料的現場、有限的時間裡,必須規避拍攝主體的面部,如何處理好這些難題是此次拍攝成功與否的關鍵。

作為拍攝者,隻能敏銳觀察、隨機應變了。

在養老院,當家屬和醫生開始向逝者告別時,我飛速打量周圍環境,發現病房的窗戶正好反射了屋內的場景,窗戶照映的一條紅色壽被恰好傳遞了明確的信息,正當我觀察之際,屈醫生由於疲累和對逝者的感懷,紅了眼眶,抬起手搓了搓雙眼,說時遲那時快,我趕忙舉起相機按下快門。組照裡的這張照片,畫面在規避鏡頭直面逝者的同時,傳遞了遺體告別這一信息元素,還呈現了醫生的情緒和狀態。

在受捐女孩進行手術時,我選擇在手術室外拍攝,規避了病人的正面和直白的手術場面,同時又展現了整個手術室的信息元素。

手術結束時,我跟著推車奔跑選取鏡頭,從正面無論怎樣都會拍到受捐女孩與其母親的面部五官,這時我發現女孩母親在輕聲安慰的同時,緊緊地握著她的手,於是我將鏡頭聚焦在母女倆緊握著的手上,既避開了面部又傳遞出母親關切的情感。

就這樣,我通過跟蹤拍攝,對眼角膜移植這一新聞事件進行了完整的記錄,呈現了這組紀實性很強的照片。組圖邏輯關系清晰、畫面完整、構圖嚴謹,運用視覺語言從不同角度表現人物情緒,抓拍到許多極具感染力的細節。同時巧用拍攝手法對相關信息進行保護,體現了媒體的社會責任。通過對光影的運用,襯托出無私的愛心捐贈讓受捐者從黑暗走向光明這一主題,對弘揚社會正能量起到了積極作用。

作為一名90后新聞攝影從業者,還未曾在所謂“讀圖時代”“一圖勝千言”的環境裡摸爬滾打幾時,就受到了“自媒體時代”“短視頻時代”的沖擊。來不及回望獎賞,便又要風雨兼程地出發。我相信,無論新聞的外在形式如何變換、傳播方式怎樣進步,真實、感人這些核心理念和新聞人真誠、求實、追求卓越的職業素養都是永恆的主題。

(作者單位:安徽日報)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