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在祖國的懷抱裡”特別報道
《中國民族報》: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筑中國夢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砥礪前行,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為書寫各族兒女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在偉大祖國懷抱中成長發展的鮮活故事,《中國民族報》自今年7月23日起,推出“70年·在祖國的懷抱裡——56個民族,56個故事,56個兒女,56個祝福”特別報道。《中國民族報》記者深入民族地區,以小的切口,從不同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展現新中國成立以來,各民族、各族群眾在偉大祖國懷抱中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生動實踐和輝煌成就,以及對祖國母親的深厚情感和美好祝願。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朵朵喲哪個開在也陽光下,黨把雨露洒下來哎,萬紫千紅放光華羅……”歌曲《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激情唱出了各族群眾在祖國的懷抱裡茁壯成長、幸福生活的喜悅和自豪。
56個民族,56個故事,56個兒女,每個民族、每個人的命運都與祖國相連。以7月23日的《中國民族報》為例,《吉克沙龍:雄鷹,翱翔在祖國的天空》一文,通過吉克沙龍的自述與記者的採訪描述,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土生土長的大涼山彝族男孩,從享受九年義務教育,到考上理想的大學,再到光榮地參軍入伍,服役期滿回到西南民大繼續學習的人生經歷。從這名來自偏遠貧困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身上,我們深刻感受到了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關心和厚愛。
《海國寶:搬出西海固》一文,則向我們生動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心系少數民族地區、關愛寧夏人民的無限深情。今年63歲的海國寶,老家在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上青石村——這片區域所屬的西海固,曾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認定為世界上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這裡是習近平總書記牽挂了20多年的地方。1996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提議由福建和寧夏共同建設生態移民點,閩寧村(今閩寧鎮)由此誕生。2016年7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考察時,來到了原隆村回族村民海國寶家中。“習總書記的關懷和鼓勵,鄉親們都暖在心裡。”海國寶動情地說,“請習總書記放心,我們一定會過上越來越幸福的日子。”海國寶的話,說出了各族群眾對共產黨的感恩之情,對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的感激之情。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映秀鎮,是一個大愛之鎮。在全國各地無私援助下,映秀鎮重新崛起,並且變得更加美麗。如今,鎮上幾乎家家開客棧或餐館、茶館,一到旅游旺季就忙得不可開交。《馬瓊霞:既然活著,生命就要有更多意義》一文,通過記者對馬瓊霞內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對她關心、服務鎮上的老年人、殘疾人和留守兒童等細節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映秀鎮及汶川人民在經歷地震后,走出災難的陰影,重新過上幸福生活的巨大變化。
2019年9月27日,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中國民族報》推出的“70年·在祖國的懷抱裡——56個民族,56個故事,56個兒女,56個祝福”特別報道,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圖文並茂,56個故事,小中見大,個個感人至深,激蕩人心,是講好“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生動表達、精彩呈現,把各族群眾的心緊緊地連在了一起,凝聚起了各族群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志豪情。
更為難得的是,《中國民族報》與“學習強國”學習平台共同策劃的“70年·在祖國的懷抱裡”大型融媒體報道,在“學習強國”學習平台和中國民族宗教網首頁同步上線,國家民委官方微信、中國民族報官方微信同時推送。報道以文字、圖片、微視頻等多媒體形式,生動再現了7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各族兒女頑強拼搏、不懈奮斗,共創美好生活的生動實踐,表達了各族兒女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深厚情感和美好祝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