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我的名字叫‘國慶’”系列報道

《南陽晚報》:以“國慶”之名 串起壯麗篇章

李雪昆
2019年12月10日13:18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南陽晚報》“我的名字叫‘國慶’”系列報道以“國慶”之名 串起壯麗篇章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南陽日報社策劃的“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大型主題宣傳中,其旗下的《南陽晚報》推出“我的名字叫‘國慶’”系列報道,從帶有鮮明時代烙印的名字切入,挖掘“國慶”背后的故事,梳理傳承脈絡,從全景到特寫,用溫情百姓故事講述社會變遷,映照新時代百姓生活新貌,刻畫與傳播了南陽人在70年進程中的奮斗征程與家國情懷,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報道貢獻著“南陽力量”。

講述祖國變遷中的個人經歷

中國人的名字裡藏著時代記憶,記錄著國家的崛起、民族的復興。這些名字誕生於中國特定的歷史時期、與一個個歷史事件相關聯,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這些名字不僅宣告著孩子出生年代的輝煌,更承載著父母對孩子“借國運而興昌”的期許。

新中國成立后,舉國同慶。因此,也就有不少家庭給孩子起名為“國慶”。他們大都與新中國同齡,見証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時代變遷。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時間節點,《南陽晚報》精心策劃,於9月6日推出“我的名字叫‘國慶’”系列報道,在《開欄語》中,《南陽晚報》向全市發出尋找“國慶”的征集令,“每一個‘國慶’,不僅寄寓著家國情懷,更是一個時代的烙印﹔每一個‘國慶’,在共和國70年的發展歷程中,都是一幅精彩的人生畫卷﹔也許沒有驚天動地,沒有豪言壯語,但不乏堅韌,不乏勤奮……”《南陽晚報》尋找“國慶”,就是要“與讀者一起分享‘國慶’的人生故事,以此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從9月6日推出第一篇報道,到10月24日,該報記者走近5名不同年代的“國慶”,記錄他們對國慶更深刻的體會,通過他們的故事折射出新中國前進中的光輝歷程。從鐵路職工、環衛工人、消防員、中醫藥師到文藝戰線基層工作者,來自不同行業的“國慶”們,每一步奮斗向上的腳印,無不追逐著新中國日新月異變遷的速度,反映南陽社會經濟發展的歷程,展現經濟社會和人民生活的不斷改變。

深挖故事傳承暖人篇章

《南陽晚報》在發出“國慶”征集令的同時,還推出第一篇報道《從扳道員到安全監察員,54歲仍甘當“道釘”的王國慶——三十五載,見証中國鐵路變遷》。王國慶是一名54歲、工作35年的鐵路職工,他的經歷和故事,放在中國鐵路大發展的時代中,放在南陽12月1日通行的第一條高鐵的當下,顯得更有代表意義。這個出生在鐵路家庭的孩子,在對父親崇拜的感情下,穿上了父輩的藍色制服,從鐵路扳道員干起,一直到現在的安全監察員,35年的一線經歷,使他對中國鐵路的發展更有感觸、更有發言權。中國鐵路的6次大提速,鐵路技術的飛躍,就在王國慶的經歷中,呈現在了讀者面前。“今年年底鄭萬高鐵河南段開通運營之后,百姓出門將會更加方便快捷。”文章最后王國慶的話,是期盼,更是一種鐵路工人的驕傲和自豪。

9月16日《干最臟的活 守最美的城》報道了清掃道路垃圾,臟活兒累活兒一干就是24年的環衛工人孫國慶﹔9月23日《11年救援一線見証消防走向“高精尖”》報道了從“橄欖綠”到“火焰藍”,11年間參與近千次搶險救援戰斗的“最美消防員”夏國慶﹔10月14日《38年草藥相伴,迎來藥香扑面》報道了女中醫藥師邱國慶,她的名字雖與國慶節無關,但卻寄托了父母深深的愛國之意﹔10月24日《王國慶:竭盡心力守護國寶宛梆》則講述了一生與宛梆結緣的王國慶,他聽著宛梆長大,長大后竭盡心力守護宛梆的故事。這些“國慶”都是讀者身邊的普通一員,干著平凡的工作,可是他們卻用堅持奉獻,讓自己光榮的名字同新中國國慶融合在一起。

“國慶”們不僅僅是講述了自己生活的變化,還將對於南陽這座城市變化的感慨和這種變化對自己生活的影響融入到故事的講述中。人的變化反映城的變化,城的變化影響人的變化。個體記憶串聯城市記憶,城市記憶激發個體記憶。在報道形式上,《南陽晚報》用接地氣的語言,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說給讀者,這樣的報道不僅有高度而且更有趣,讀者也愛看。

全媒互動凝聚奮斗情懷

為了進一步凝聚情感,《我的名字叫“國慶”》系列報道在精耕細作內容的同時,南陽日報社的融媒體集群也迅速跟進,南陽網、“直播南陽”雲播台、“梅溪視頻”雲視台等分別從各自角度切入對該報道進行二次解讀與傳播,推出了互動活動,立體構建起了全媒體、全方位的傳播態勢和參與熱度、廣度。

《南陽晚報》作為地方主流媒體,在重大宣傳節點上,抓住宣傳契機,全面、立體、多維度地展現了南陽這座城市的發展足跡,使報道緊隨時代脈搏。“我的名字叫‘國慶’”系列報道,只是該報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策劃報道的一部分。9月4日推出的《愛國情·奮斗者》欄目,9月9日推出的《我和我的祖國》專欄等,撐起了《南陽晚報》國慶宣傳報道的主陣地。這些欄目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從小處落筆,大處著眼,角度妙,切口小。著力尋找與市民生活的契合點,以個體或個例的小變化看國家的大變化。報道以普通人的生活、經歷、感受為切入點,反映出新中國成立70年各行各業的飛速發展變化。對中老年讀者來說,在讀報中與大家一起回憶,見証變化,對於年輕的讀者而言,聽見証者講述變化。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