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10期

移動視頻的政治傳播場景研究

王春枝
2019年12月10日09:53 |
小字號

【摘要】移動通信、數據挖掘等新技術的發展進步加速了社會生活的場景化,移動視頻則以其視聽伴隨性成為廣為應用的媒介形式。移動視頻政治傳播的場景建構可從三方面展開:視頻游戲場景把政治場景嵌入游戲之中,也可形成現實時空的游戲化場景,使嚴肅的政治元素變得輕鬆有趣。虛擬社群場景打造跨越時空區隔的移動虛擬社群,以強化用戶的政治參與意識,以互動的形式形成群體性身份認同。沉浸式場景則借助新技術,強化沉浸式體驗帶來的現場感,實現政治傳播的深度場景化。

【關鍵詞】移動視頻﹔政治傳播﹔場景傳播

當下,移動通信、數據挖掘等新技術的發展進步加速了社會生活的場景化,移動視頻則以其視聽伴隨性成為廣為應用的媒介形式,移動視頻的政治傳播逐漸場景化。從物理存在、技術邏輯、社會精神三個角度對移動視頻政治傳播的場景進行考察,時間場景和空間場景、現實場景和虛擬場景、共性化場景和個性化場景三組對立的場景意義凸顯。移動視頻政治傳播的場景建構可從視頻游戲場景、虛擬社群場景、沉浸式場景三方面展開,為移動視頻用戶提供新奇有趣的政治場景,激發政治傳播的互動活力和沉浸式體驗。

一、移動視頻場景傳播的發展契機

20世紀80年代,梅羅維茨從社會學家戈夫曼的“擬劇理論”中獲得靈感,提出了“場景”概念,研究了“媒介場景”對人的行為及心理的影響。羅伯特·斯考伯則最先提出了有別於傳統媒體時代的“場景概念”,他在《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中指出,移動設備、社交媒體、大數據、傳感器和定位系統是移動互聯網的“場景五力”,其所營造的內容場景將幫助每個個體獲得前所未有的在場感。﹝1﹞胡正榮將Web3.0定義為“場景細分時代”﹔﹝2﹞彭蘭則指出,“與PC時代的互聯網傳播相比,移動時代場景的意義大大強化,移動傳播的本質是基於場景的服務,即對場景(情境)的感知及信息(服務)適配。場景成為繼內容、形式、社交之后媒體的另一種核心要素”﹝3﹞。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網絡和現實開始實現無縫對接,人們進入了便利而豐富的立體場景傳播。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以手機為中心的智能設備,已成為“萬物互聯”的基礎,車聯網、智能家電促進“住行”體驗升級,構筑個性化、智能化應用場景。移動互聯網服務場景不斷豐富、移動終端規模加速提升、移動數據量持續擴大,為移動互聯網產業創造了更多價值挖掘空間。﹝4﹞當下,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挖掘技術、人工智能等的快速發展應用深度滲透、介入社會生活,重構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內容,社會生活的場景化已成事實,“場景時代”已然到來,且仍處在蓬勃發展之中。

麥克盧漢認為:“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它們對人及其環境都產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響。這樣的延伸是器官、感官或曰功能的強化和放大。”﹝5﹞從媒介進化的角度來看,媒介將為人類帶來多向性延展,向著人性化智能化發展。而視聽並重圖文兼具、充分個性化、伴隨性的移動視頻則有望成為普泛的媒介利器,場景時代的場景重任將更多地以移動視頻的形式呈現。

移動視頻解放了視頻用戶的時空限制,隨著相關技術的完善,移動視頻的需求呈爆發式增長,移動視頻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而崛起,成為當前信息傳播的重要發展趨勢。“與媒介環境和人們的接收習慣相適應,中國政治宣傳片呈現出明顯的平民化傾向”,﹝6﹞移動視頻的政治傳播在當下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政治視頻的制作與傳播由自發走向自覺,並經由移動視頻媒體倍增其影響力。慶祝建黨95周年的微視頻《我是誰》,在一分多鐘的時間內,以溫暖朴實的鏡頭傳遞出“我是中國共產黨,我一直就在你身邊”的理念。網友紛紛表示“被我黨的第一次廣告圈粉了”。時政微視頻《初心》通過央視新聞客戶端發布,是央視第一次將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人物專題片首發從傳統電視端移至新媒體平台,24小時內,該視頻點擊量突破4億,成為一部“現象級”作品。

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移動優先策略,讓主流媒體借助移動傳播,牢牢佔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7﹞在蓬勃發展的場景時代,我國移動視頻的政治傳播必然在當下平民化的趨勢下走向廣泛的場景化,移動視頻的政治場景傳播迎來空前的發展契機。

二、移動視頻政治傳播的場景考察

(一)時間場景和空間場景

移動視頻實現了人類行走和視聽信息傳達的平衡,具有顯著的伴隨性,其對政治傳播的介入具有跨越時空的意義。時間和空間不再是阻礙政治傳播的障礙,而成為可分離、可交融的自由場景元素。基於時間維度的共時性和歷時性與本地、異地的空間元素交織在一起,共同促成多元場景建構的可能性。移動視頻政治傳播的場景化可基於具體的線下場景設置與開發,在此基礎上,實現線上線下的交互與強化。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推出了《央廣主播朋友圈裡都有啥?》《@你央廣主播王小藝的朋友圈又更新啦》等H5作品,利用刷朋友圈這一常見的線下場景,綜合聲音、視頻、圖片以及虛擬現實的時空元素,建構了立體化的線上交互場景,央廣主播的輕鬆解讀生動有趣,首期H5推出后點擊量超過100萬。

同時,移動視頻使碎片的時間與碎片的空間都能夠即時傳受視聽信息,可以整合碎片時間,跨越時空進行不同場景的陪伴與分享。移動視頻媒介的日常化可促進政治傳播的日常化,借助移動視頻,政治傳播的場景設置可滲透所有時間場景,完全融入日常生活,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推出互動視頻H5產品《點擊!你將隨機和一位陌生人視頻通話》,以當下習以為常的視頻通話場景形成互動。通過“視頻通話”素材庫的遴選建設,“將宏觀的兩會民生議題濃縮到凡人小事中,讓用戶了解全面、豐富、充滿活力、積極向上的中國人的生活場景,感受兩會‘匯聚你的夢想,關注你的關注’的特點。”﹝8﹞

政治傳播的日常化有賴於人們生活場景設置的日常化,可通過智能設備理解人們在線下的行為,將線上與線下的時間結合起來,線上與線下空間融為一體﹔通過線上的強化使線上線下無縫鏈接,形成政治傳播的密集覆蓋。

(二)現實場景和虛擬場景

移動視頻使人們能夠對生活進行隨時隨地全方位的記錄和呈現,並在移動網絡的便利傳播中達到虛擬和現實的互換,移動視頻的政治傳播可在現實場景和虛擬場景的對接轉換中實現信息的放大與擴容。

移動互聯背景下,信息生產和傳播方式的改變之大使得傳統意義上的傳播渠道被改變甚至顛覆,之前群體結合所需要的物理場景不再必需,移動視頻用戶以興趣為連接在移動互聯的虛擬空間實現聚合,受者向傳者的轉變則進一步擴展了虛擬聚合的主動力量,借助UGC內容實現自主發聲,為信息爆炸式傳播帶來更大的可能性。

場景傳播的要義是將實際空間和虛擬空間結合、將用戶的行為與心理結合,共同形成適配的政治傳播環境氛圍。新華社為建黨95周年而制作的短視頻《紅色氣質》,以老照片的形式構建敘事,實景照片疊加與實地拍攝結合,通過數字技術二維轉為三維,實現照片內容的動態化和連續化,以虛擬空間再現照片拍攝當時的環境,穿越時空,看到鮮活的歷史,增強了受眾的沉浸感。

此外,基於地理位置的移動互聯服務可以有效放大政治傳播的具體空間,生發出虛擬時空的政治意義。利用地理位置信息,把政治信息與地圖產品結合,與用戶在各個動態地理位置的需求相匹配。每一現實場景所蘊含的政治信息經過數字化處理,在地圖上進行標示,通過信息發射技術覆蓋這一場景的移動用戶,並與移動搜索、移動社交、移動視頻等緊密結合,在虛擬場景中傳達現實場景的政治信息,實現心理所需與場景所見有效適配,更好地匹配用戶動態化的情景需求,促進政治信息的實際到達率。

(三)共性化場景和個性化場景

清華大學教授彭蘭指出,場景可以分為共性化場景和個性化場景,共性化場景是在一般人群中具有共性需求與行為特征的場景,個性化場景是與個人特征和特定情境相關的場景。﹝9﹞

移動互聯時代,傳播場景向共性化和個性化兩端擴展,移動視頻既可覆蓋公交車、餐廳、影院等公共場所,又向個人空間甚至私密場所深入滲透。對移動視頻的政治傳播而言,共性化場景和個性化場景所體現的整體與個體、共性與個性既分離又融合。移動視頻既具有公用媒介的特質,又同時兼具個人化私用性媒介的特質,模糊的受眾整體在深度媒介參與中成長為獨立自主的社會個體,移動視頻用戶通過對視頻的自主、自由使用,把握了媒體言說的話語權,並通過點對點互動傳播實現個體意見的廣泛表達。

在這方面,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可資借鑒。2018年博物館日前夕,國家博物館攜手六大博物館(院),在抖音平台上線短視頻《文物戲精大會》,千年文物集體復活,跨越時空同台亮相,演繹了一場玄幻版的博物館奇妙夜。參觀博物館的共性化常規場景被替換為觀看視頻的個性化視頻場景,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得以日常場景化,視頻用戶在日常的碎片化場景中進行時光旅行。《文物戲精大會》短視頻使得博物館抖音號迅速圈粉,並帶動了線下參觀活動,更有用戶以制作文物表情包、上傳實地參觀視頻等形式參與互動。共性化場景和個性化場景的互換,拉近了文物與受眾的距離,歷史與現實相接,館藏與生活相連。

政治信息的場景傳播應兼顧用戶的共性和個性,形成標准化適配與個性化適配互補的多元格局。對移動視頻用戶共性政治信息需求的滿足,可通過公共場景的設置形成對政治信息的整體介入與解讀。同時,通過媒介平台獲取移動視頻用戶的實時信息,為用戶推送基於當下位置與既往習慣而甄選的個性化場景內容。這樣,可兼顧移動視頻政治傳播“面”的引導和“點”的關注,實現共性化場景和個性化場景的即時切換。

三、移動視頻政治傳播的場景建構

(一)視頻游戲場景

移動視頻為圖文音視頻的共在性提供了便利,移動視頻的政治傳播可通過多種形態呈現。其中游戲元素的添加能夠使嚴肅的政治元素變得輕鬆有趣,提升政治傳播的到達率和接受度。

視頻游戲場景的設置以真實的政治場景建構游戲,把政治場景嵌入游戲之中,讓人們可以通過游戲體驗政治生態、解讀政策,形成政治信息的擬態傳播。時政信息在視頻游戲場景中的添加能夠使虛擬時空和現實時空直接相連,打造跨時空的媒體真實。而職業養成類游戲則可以通過游戲身份的自主選擇,實現歷時性、共時性的政治元素比較,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體驗政治場景的變遷。

移動視頻社交化趨勢下,移動視頻的使用和分享本身即帶有明顯的游戲化色彩。2014年北京APEC會議期間,網易新媒體實驗室推出H5作品《習近平和奧巴馬是這樣夜游中南海的,你們感受一下》,Q版中南海的近距離“習奧會”深受移動視頻用戶的喜愛,其鮮明的游戲風格迅速引發500萬轉發分享。政治傳播視頻游戲場景的建構不局限於具體的游戲設置與開發本身,虛擬街景、互動式視頻,角色扮演等均可被納入政治傳播中,形成現實時空的游戲化場景。用戶由移動視頻應用上傳個人視頻分享真實體驗,實現共性化場景和個性化場景的交融。

(二)虛擬社群場景

移動視頻媒體本身就具有天然的社交屬性,移動視頻和社交的互相融合能夠充分體現二者的優勢互補,用戶通過分享互動獲得更加多元的視頻內容,同時形成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延展性社交。“短視頻在虛擬社群中已不單純作為工具性媒體存在,它成為自我表達、情感參與、資訊分享等多重動機的承載介質。”﹝10﹞視頻與文字、圖片相比天然地承載更多的信息內容,更為直觀生動,更契合用戶的社交需求,視頻元素的加入,使移動社交擴展到跨越時空即時視聽的便捷層面。

移動互聯時代,虛擬社群包容了不同的碎片化移動場景,使基於共同興趣的視頻用戶在移動視頻媒體聚集。圍繞特定的場景需求,通過移動互聯網絡的實時互動便於形成社群用戶間的有效連接。同時,鑒於虛擬社群的包容性,即時推出關聯性的時政短視頻,搭建符合社群發展需求的政治傳播新場景,能夠優化社群成員的場景體驗,滿足其個性化的體驗需求,增強其活躍度和對社群的忠誠度。

借助移動視頻,建構政治傳播的虛擬社群場景,打造政治傳播移動社區,展開線上線下多渠道、多類型的社群活動,利於強化用戶的政治參與意識,以互動的形式形成群體性身份認同。跨越了時空區隔的移動虛擬社群擺脫了現實時空的相貌、性格、血緣、身份等種種羈絆,使基於個性化的政治傳播得以實現。移動視頻用戶能夠在與自己個性契合的社群中接收政治信息,並通過即時轉發或上傳視頻進行個性化表達,從而獲得政治參與的滿足感與歸屬感。

(三)沉浸式場景

當下,移動視頻的政治傳播場景建構還停留在相對初級的階段,新技術應用不足。之前的習奧會、劇透兩會、央廣主播的朋友圈等創新場景傳播之所以得到廣泛轉發,很大程度上也源於其沉浸式體驗帶來的現場感。有效應用新技術,可為政治信息的移動視頻傳播打造更為新鮮可感的沉浸式場景。

如利用新興的VR技術,推進體驗式、沉浸式的政治傳播。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採用了“5G+VR全景”技術,用戶點擊《人民日報》“兩微兩端”專題頁面,就能體驗到鮮活生動的兩會現場場景。這種置身其中的現場感,受到廣大用戶的喜愛。此外,還可以採用VR技術對政治場景進行三維仿真建構,並通過創意互動形式的添加聚集用戶,形成多樣式的互動場景,將政治空間向網絡空間延展﹔以故事的形式勾連政治場景,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突破用戶年齡和知識結構的制約,使用戶在虛擬空間中游歷,調動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多感官,帶給用戶全新的視聽享受和互動體驗,從而引起對政治生活的關注、響應、參與和分享。

利用AI技術把視頻內容結構化,以豐富立體的形式多維度滿足用戶,進而把用戶可能感興趣的場景和政治元素進行關聯,以特定的視頻場景引起用戶的情感共鳴,實現政治元素與視頻內容的無縫對接,優化增強政治場景的體驗價值。如基於移動視頻的情節替換等,既可以在視頻使用中植入政治信息,實現深度場景化,又可以強化移動用戶的個性,使沉浸式場景和社交場景疊加,進一步拓展其傳播圈層。

隨著新技術的發展與逐步引入,一切物體(包括人本身)都潛在地成為信息傳播的媒介,最終實現物體人性化和人體終端化,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物體都有可能被轉換為信息傳播媒介,甚至被植入人類智慧﹔同時,人自身也變成了媒介,智能裝置、智能軟件的語音控制和語音輸入、體感技術、皮電傳感器讓聲帶、身體、皮膚成為信息傳播媒介。﹝11﹞移動視頻內容將逐漸升級,為用戶提供更為新奇有趣的場景體驗,並大大激發政治傳播的活力,推進政治信息的場景化傳播。

(本文為2019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智媒時代移動視頻的政治傳播場景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BXW011)

參考文獻:

﹝1﹞羅伯特·斯考伯,謝爾·伊斯雷爾.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M].趙乾坤,周寶曜,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11.

﹝2﹞胡正榮.移動互聯時代傳統媒體的融合戰略[J].傳媒評論,2015(4).

﹝3﹞彭蘭.場景:移動時代媒體的新要素[J].新聞記者,2015(3).

﹝4﹞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布﹝EB/OL﹞.http://tech.sina.com.cn/i/2018-01-31/doc-ifyrcsrv9714983.shtml.

﹝5﹞埃裡克·麥克盧漢,弗蘭克·秦格龍.麥克盧漢精粹[M].何道寬,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360.

﹝6﹞王春枝.中國政治宣傳片的平民化取向探析[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

﹝7﹞移動優先,讓主流媒體牢牢佔據制高點[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130/c40531-30597909.html.

﹝8﹞兩會報道大比拼:人民日報用創意探索更多可能[EB/OL].https://mp.weixin.qq.com/s/EvgCnWbQqJImjQwQCvwYDw.

﹝9﹞彭蘭.新媒體傳播:新圖景與新機理[J].新聞與寫作,2018(7).

﹝10﹞趙如涵,吳心悅.短視頻文化內容生產:虛擬社群的傳播特質與平台策略[J].電視研究,2017(12).

﹝11﹞申田,嚴亞,董小玉.泛媒·可視:媒介技術發展對網絡輿情產生的影響及對策[J].新聞愛好者,2017(12).

(作者單位:中原工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責編:段佩伶(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