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倒逼與過程引導——
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近10年的培養探索過程中,課程體系和專業規范不斷完善,差異化人才培養目標和競爭格局初步形成,但在學科邊界、導師結構、課程設置和生源質量等方面面臨發展困境。通過對國內三個不同梯隊開展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教育高校的研究生培養現狀進行考察和深度訪談,並結合鄭州大學經驗,發現“目標倒逼 過程引導”這一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新路徑。
【關鍵詞】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倒逼
我國的研究生專業碩士培養從1999年教育部開始設立碩士專業學位點開始,正好走過了20年的發展歷程。這20年來,學位點快速擴張,在校生人數呈幾何級增加,各高校間的生源競爭、人才培養競爭日益激烈。以新聞與傳播專業為例,2010年第一批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設立的專業學位點數量為48家[1],但到2016年,全國新聞傳播學1080個教學點中,設置有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碩士點的院校數量超過500個。①在新聞傳播業面臨著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媒介融合發展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養要求的大背景下,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教育“生逢其時”卻又充滿挑戰。如何面向市場制定更加靈活的培養方案,如何形成特色和差異化的競爭格局,如何改變“畢業生與媒體互為不選項”的尷尬局面等,均需要高校從改革培養目標、創新培養模式入手,展開全面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
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方法主要為質化研究的深度訪談和參與式觀察。研究小組對鄭州大學、暨南大學、河南工業大學、河南大學、信陽師范學院等省內外高校研究生管理人員、專業教師和研究生進行深度訪談,並基於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長、博士研究生身份對鄭州大學的研究生培養過程和培養方案改革進行了長期參與式觀察。
一、近十年國內高校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探索
自2010年開始增設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類別以來,我國新聞傳播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已經走過了近10個年頭。從最初模仿和復制新聞傳播學術學位培養方式,到現在理論素養和專業實踐能力並重的專業學位培養模式﹔從不斷借鑒、試驗國內外知名高校的培養方式,到根據地域、學校特色精准化定位設置有學科特色的專門化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方案﹔從單一學術導師配備,到學界、業界雙導師指導模式的新型指導模式﹔從學位論文作為申請碩士學位的單方面考核,到學位論文和全媒體作品雙答辯的准出體系……在廣泛借鑒“密蘇裡模式”“哥倫比亞模式”等西方經驗的基礎上,我國的新聞與傳播專碩教育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守常”到創新、從摸索到逐漸成熟的發展過程。
(一)對培養模式的探索
國內對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培養模式的研究集中於揭示問題、個體經驗總結、探索路徑和改革創新等方面。已有研究從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考評機制[2]、就業去向[3]等維度發現和總結問題,揭示培養過程中呈現出的高等教育和實踐脫節、師資和硬件等資源配置不合理、專業方向和課程設置不科學、校媒聯動和跨界融合不足等問題[4]。在不斷總結問題的基礎上,學者們更多關注國內外高校的成功經驗,期望借“他山之玉”實現自我突破,如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兩重”和“雙跨”戰略、復旦大學“復合型財經類新聞人才”培養模式、多個高校聯合開設國際新聞傳播碩士班的“國新模式”的總結等[5]。汕頭大學專門要求應屆生和媒體從業經驗低於一年的專碩研究生在學期間進行不少於6個月的實習。這些研究無疑對本文具有借鑒意義。但如何扭轉現有研究的個案總結和碎片化傾向,從經驗范式轉換到更為理性和科學的實証范式,從更大范圍、更大跨度、更加多維的視角考察問題,跳出學科局限,在總結個性的同時發現共性,提供更為詳盡和具體的改革策略,改變當下的人才培養和就業困境,需要研究者做出更深層次的思考。
(二)對課程體系和專業規范的建設
新聞與傳播專碩的核心課程體系也處在不斷變化之中。自2010年開設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碩士類別以來,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等知名高校分別探索更適合新聞與傳播專碩學生的課程體系和選課辦法,學界有關核心課程的討論也屢見不鮮。2018年全國新聞與傳播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發布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核心課程名錄,將新聞傳播學理論基礎、新聞傳播學研究方法、新媒體研究、媒介經營與管理等課程作為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的核心課程。同時,制定了《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申請基本條件》,對學位授權點的專業特色、師資隊伍、課程教學等方面進行了明確和規范,使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更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差異化人才培養目標和競爭格局的初步形成
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到底是什麼?不同類型、不同級別的高校給出的答案大相徑庭。在一個類似於“金字塔”式的新聞傳播學三級研究生培養梯隊中,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復旦大學等為代表的國內知名高校作為第一梯隊,位於金字塔頂端﹔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等地方知名高校作為第二梯隊﹔以及河南工業大學、信陽師范學院等地方性一般高校作為第三梯隊。三個梯隊的院校在專業學位培養目標上存在較大差異。
在上述三個培養梯隊中,位於第一梯隊的是國內頂尖高校,數量較少,但研究生培養模式較為成熟,且培養質量較高﹔位於第三梯隊的是地方性一般高校,其中有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授權點的高校數量不多,而且研究生招生計劃數較少。位於第二梯隊的地方知名高校不僅數量多,而且研究生招生計劃數也佔據大量席位,在不斷借鑒國內外知名高校經驗的過程中,面臨師資力量、培養經費等難解問題,處於較為尷尬的局面,目前其中多數高校尚缺乏行之有效的研究生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這也是我們重點研究的目標。幾乎所有的高校,一流的、二流的、三流的,都是同一個定位,而這個定位都來自於新聞傳播教育的職業型特征,千篇一律,沒有區隔、沒有個性、沒有特色,以至於受到社會各界的批評。[6]其實,定位不清晰的問題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新聞教育規模擴張過快的弊端。一些並不具備辦學條件的院校跟風開設新聞傳播院系或專業,對人才培養的方向和路徑缺乏科學嚴謹的調查論証,盲目照搬一些老牌新聞學院的思路和做法,最終導致缺乏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也缺乏競爭力。[7]
二、技術驅動和學科轉型背景下專碩人才培養目標的差異化構建
新聞傳播學專業學位的人才培養面臨著經驗定勢和被迫創新的痛苦選擇,首先要厘清和回答以下幾個問題:學科定位是科研還是應用,培養方案是單一還是多元,人才培養和考核標准是專業還是復合,不同院校的辦學特色和競爭格局是趨同還是求異。在肯定我國“金字塔”式三級新聞傳播學研究生培養梯隊已初步形成這一現實判斷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不同學校、不同梯隊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實踐方案,具有明確定位、“私人訂制”、形成特色化競爭等重要意義。
(一)第一梯隊:以培養國際化新聞傳播專業人才為目標
位於我國新聞傳播教育“金字塔”頂端的高校,譬如人大和復旦,由於生源質量較高、師資力量雄厚、國(境)外交流經驗豐富、培養經費充足等原因,在學生培養目標上也更加注重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和現代化應用能力。在中國人民大學的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中明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現代傳播理念,熟練掌握新聞傳播技能與方法,適應新聞傳播事業發展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其中國際視野、現代傳播理念、高層次、應用型等表述,表明了該校對新聞與傳播專碩培養的高起點、高標准。在我國新聞傳播學科排名靠前的中國傳媒大學和復旦大學也十分重視國際化新聞傳播專業人才的培養,除一般性研究生培養要求外,在培養目標中將學生的國際交流作為一個重要的環節,從師資力量配備、培養經費管理等方面對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提供幫助,鼓勵學生到國(境)外高校和相關行業進行學術和專業交流。
(二)第二梯隊:以學術素養和專業能力並重為人才培養目標
處於中間梯隊的地方知名高校,在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也面臨諸多困境。首先,師資力量和培養經費匱乏。地方院校的研究生培養經費供給較低,用於支持新聞與傳播專屬實踐的實驗室建設、實驗設備購置和維護、實習實踐費用等不足,一些綜合類院校對人文社科專業重視程度不足,也導致優秀教師外流、高質量博士生引進困難等問題。其次,生源質量相對較差。正所謂“人往高處走”,本科畢業生在選擇研究生就讀院校時多數會選擇“上流”,處於第一梯隊的高校研究生生源主要以“211工程”及以上高校本科畢業生為主,其學術能力、實踐能力都比較強﹔而處於第二梯隊的地方高校研究生生源則主要以普通本科一批、二批高校畢業生為主,間或有部分“211工程”高校和本科三批高校本科畢業生,生源質量整體欠佳。再次,多數地方知名高校均以綜合類、理工類為主,綜縱觀國內地方知名高校,鮮有以新聞傳播學科為主導。學校層面更加重視其主打學科的建設和研究生培養,對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重視程度不足,導致部分高校出現“強愈強、弱愈弱”“任由發展”的學科發展惡性循環局面。
(三)第三梯隊:適應地方或行業需要,以培養某一專業領域技能人才為目標
在缺乏一流師資力量、科研經費支持、招生計劃數等現狀面前,位於“金字塔”底端的擁有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的地方一般院校的研究生培養工作主要分為兩類。其一是借鑒、沿襲其他高校的培養模式,在課程設置、學位論文申請流程、實習實踐等各方面進行研究生培養。但由於缺乏相應的資源,其研究生培養質量一直不高,就業和考取博士研究生情況也不容樂觀。另一類則是利用有限的師資、經費等資源另辟蹊徑,在完成教育部門、學位管理部門的“規定動作”之余,引導學生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某一專業領域的實習和實踐。例如,河南工業大學的新聞與傳播專業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網頁設計和制作能力,而信陽師范學院則立足於新興媒介——微電影,通過“大別山大學生微電影節”提升該校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影響力。
以上三級體系的教育生態,既是生存競爭的結果,也是理性競爭的開端。如何更好地適應高校發展和行業不斷變化的需求,形成特色,形成優勢,也是今后各專碩培養單位需要更多思考和探索的長期問題。
三、目標倒逼與過程引導:新聞與傳播專碩培養的實踐探索
在高等教育資源競爭高度國際化、媒介產品不斷變化、媒介生態融合與分裂同在、新聞傳播業態面臨重大轉型和變遷的大背景下,如何解決當前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教育面臨的種種問題,培養出高質量人才,一直是課題組和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教育從業者和管理者在認真思考的問題。2015年以來,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就專碩培養方案、培養模式進行了不斷的實踐探索,採取多種改革措施,力求能在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成效上有所提升。
鄭州大學開展的一系列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改革主要包括:“全媒體型高級新聞傳播應用人才”的培養目標確定,並以此為核心制定考核指標和組織教學﹔圍繞目標進行畢業考核標准的重新設計,設立“作品 論文”的雙重考核機制﹔圍繞培養目標調整課程結構,進行課程改革﹔開展國際合作辦學,拓展人才培養視野和水平﹔通過人才培養目標的設計和實施促進學院管理制度建設等。學院給研究生每人每年一定數額的資助用於對外學術交流和產出“全媒體作品”。為了鼓勵學生的作品產出,學院還每年自設研究生科研項目10項,開展全媒體作品大賽等活動,鼓勵研究生實踐成果的全面產出,取得了顯著成效。
在多年的研究和摸索中,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總結出了“目標倒逼+過程引導”的人才培養模式。
何謂“目標倒逼 過程引導”模式?一是確立目標:培養“全媒體型高級新聞傳播應用人才”。二是規范過程,用目標實現“兩個倒逼”:目標倒逼過程,通過過程引導和規范管理來促進目標的達成,如設立作品加論文的畢業考評機制、不通過率“硬指標”的開題機制、畢業論文全員盲審機制、末位淘汰的選課機制、導師績效考評機制等﹔學生倒逼老師,學生的課業任務和壓力傳導給老師,促進師生間的良性互動和協同完成學習目標。
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改革的總體思路是,通過“目標驅動—過程引導—師生聯動—業學融通”的改革路線圖,形成“目標設定—質量評價—課程改革—師資建設”的完整改革鏈條,並最終總結出符合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全媒體型高級新聞傳播應用人才”目標要求和社會需求的有效人才培養模式。
專業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的這一總體目標,還需要做進一步的分解,化為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小目標”和評價指標。譬如:
學位論文——引入“匿名評審”機制,以學位論文質量倒逼培養質量。近年來,隨著“熊科偉論文造假”“翟天臨學位造假”等問題的相繼浮現,教育部、國務院學位辦和相關部門對學位論文質量要求的逐年提升、問責倒查機制等不斷完善,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地位愈加凸顯。訪談中發現,在以往的傳統觀念影響下,“專碩論文要求不高”“專碩論文容易通過”“弄個問卷一分析就行了”等思維仍殘存於部分指導教師和學生中,導致其學位論文簡單應付等情況比比皆是。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自2016屆畢業生開始,在全院應屆碩士畢業生范圍內開展全面復制比檢測和“全員盲評”,通過檢測的論文將被隨機寄送至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暨南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匿名評審。實行4年時間,從第一年的18名應屆畢業生延期畢業,到2019年僅有2名專碩應屆畢業生面臨延期,研究生在學期間的培養質量和學風明顯提升。
全媒體作品——引入開題和答辯機制,用作品倒逼專業技能提升。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深刻詮釋了“全媒體”的概念:“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對新時代新聞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與傳播專碩畢業生不能完成出色的作品,就像臨床醫學專碩畢業生無法診療、法律專碩畢業生不會分析案情一樣可怕”,訪談中部分新聞機構負責人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表示不滿,這也反映出新聞與傳播專業專碩培養過程中專業技能鍛煉的缺失。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全媒體”教學實踐從2015年開始,引入全媒體作品開題、答辯機制,把“全媒體”技能要求融入教學全過程,促進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導師隊伍——引進導師考核機制,用任務倒逼師資質量提升。實施導師責任制和制定導師考核管理辦法,把導師的權利和義務明確化,日常教學和輔導等行為規范化、制度化,是各高校導師隊伍建設的常規戰術。在建立一整套完整、系統的任課教師考核、評價機制,明確導師的職業角色和行為規范之外,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從2018年開始,推進“業界導師進講堂”和“導師讀書會”兩個序列的活動,以新聞報道、活動展板等方式,建構規范和實施考核,以促進業界導師和在校導師與學生的互動,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在解決了傳統的邊界、模式等問題之后,當前專碩培養又面臨著新的挑戰,如學科結構面臨的文理交叉、專業復合難以實現、學科壁壘難以打破的問題,市場對“技術”的崇拜讓傳統的新聞傳播學高等教育面臨著人工智能、算法、數據等種種短板和自我的迷失,國際化的教學和學術語境讓學生和教師都產生了深深的焦慮,等等。在經歷了近十年的改革探索以后,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培養的改革創新仍然“在路上”。
﹝本文為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研究生專項)“目標倒逼與過程引導: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研究”(立項編號:2017SJGLX024Y)的研究成果﹔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7年度河南省優勢特色學科平台項目“全媒體應用型高層次人才: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及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7—XWXY—010)的研究成果﹞
注 釋:
①數據來源:全國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2017年工作報告.
參考文獻:
[1]鄧紹根,李興博.百年回望:論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發展歷程及其特點[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6):162.
[2]李春雷,曾婭潔.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校內外實踐雙向考評機制研究[J].新聞界,2014(10):76-80.
[3]唐慶華,趙蒙成.研究生工作站對促進研究生就業的價值和策略研究:以蘇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為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7(3):19-24.
[4]李明德,劉嬋君.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現狀、反思與變革[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7):21-27.
[5]倪寧,謝天武.從兩重到雙跨:論媒體融合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中的三種關系[J].中國大學教學,2013(4):34-36.
[6]張昆.鑄魂:新聞傳播教育的天職[J].新聞與寫作,2016(9):72-74.
[7]蔡雯.新聞教育亟待探索的主要問題[J].國際新聞界,2017(3):6-18.
(張淑華為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周志勇為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8級博士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