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11期

從電子郵件到詞媒體:中國網絡語言三十年發展歷程研究

張磊
2019年12月10日15:50 |
小字號

【摘要】通過梳理30年來網絡語言發展的脈絡,界定了分期。通過把網絡語言發展分為三個時期:起步期、發展期、活躍期,再結合各個語言承載平台的歷時分析,可以看到中國網絡語言發展的趨勢是:從以文字符號為主向文、圖、像混合形式發展,不同系統符號混合方式越來越復雜,語體由口語為主逐步過渡到口語與書面語融合,網絡語言的擴散能力逐步增強,網外擴散趨勢明顯。

【關鍵詞】中國網絡語言﹔繼承融合﹔口語體﹔書面語體﹔網絡社區﹔虛擬現實

關於網絡語言定義,國內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本文中所指網絡語言是狹義定義,即網民在網絡交際中所使用和創造的特別信息符號[1]。1987年中國建成第一個國際互聯網電子郵件節點,並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這是中國網絡語言的起點。30多年來,網絡語言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引起了語言學者的關注。在此節點回顧網絡語言發展歷史,可以為探尋語言發展規律提供借鑒。

從網絡語言的發展脈絡來看,網絡語言發展與網民數量、網絡平台密不可分。因此,選取互聯網走向中國大眾和生活、中國網民數量躍居世界第一、中國網絡普及率超過世界水平三個節點,並參考網絡在網民生活中承擔角色的變化,筆者將中國網絡語言發展分為起步期、發展期和活躍期三個階段。在每一個階段中,以不同網絡平台對網絡語言的發展的影響為綱,探討了網絡語言的發展歷程。經過梳理,可看出網絡語言特征的形成並非空穴來風,有其演變軌跡可循。每種網絡產品提供的平台都刺激形成了網絡語言新的創新點,但每一種平台的網絡語言特點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言語表達手段和風格上,是相互繼承、相互融合的過程。

一、起步期(1987∼1999年)

在這一階段,中國建成了四大骨干網絡,實現了與互聯網全面接通,互聯網從實驗室走向大眾,網絡雖未普及,但中國已有了最初的網民——網絡語言的使用者。網絡的主要功能是信息交流工具,其次是網絡應用,因此,網絡語言主要在兩類平台中產生:信息交流平台和應用網站。

(一)信息交流平台上的網絡語言

電子郵件、BBS、聊天室是早期網民在網上停留的主要平台,主要目的是信息交流。中國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是1987年9月14日於CANET(中國學術網)在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內發出的:“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中國第一家免費電子郵件系統是1998年丁磊等人開發的163.net﹔中國第一家BBS網站是1994年5月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開通的曙光BBS站,此后,1996年四通利方論壇成立,這是新浪的前身﹔1998年前后,我國許多網站推出了聊天室,知名的有“163網易聊天室”“碧海銀沙”等。

這一時期的電子郵件受制於技術,僅能傳輸文字,因此電子郵件語言與書面書信有高度相似性:以書信體、書面語為主。但受傳輸速度和昂貴費用的影響,語言偏向簡潔。

這一時期網絡語言活躍的區域是論壇。網民在各大論壇中開始大量創新語言並流行,例如:斑竹(版主)、罐水(灌水)、泡壇、沙發、蓋樓等。在四通利方論壇裡,也出現了北京廚子、韋一笑、打傘和尚等一批最早的網絡寫手。他們或是中文系的學生,或是IT先驅,較早接觸了網絡,成為“棺材板”級的“網虫”,在語言表達上,數字符號(如“555555”,代表哭)、字母符號(如“GG”意為“哥哥”)都已出現﹔錯別字比較常見,如“刪樂”是“刪了”的誤筆等﹔口語化特征日趨明顯,如“版主,你你你”這種插入語的表達方式。於根元先生於2000年出版編輯的《中國網絡語言詞典》中,除去與網絡相關的技術術語外,多數詞匯即出自於BBS。

這一時期的聊天室處於黃金時代,網易聊天室同時在線的網民數曾高達8萬人。初期的聊天室以實時的文本消息發送接收為主,聊天的目的和文字傳輸之間形成天然的矛盾,文字表達必然會傾向於FTF會話,表現在聊天室中的語言特征就是:口語、書面語雙面關聯﹔增加身體語言和副語言,最突出的就是表情符號大量涌現。由於這一時期的聊天室是“點對面”的傳播方式,因此在同一個聊天室裡的語言表達出現了明顯的對會話合作原則的偏離。

(二)應用網站上的網絡語言

1.主要網絡應用

網絡教育方面,第一家教育網站是1992年12月底建成並投入使用的清華大學校園網((TUNET)﹔第一次網絡招生是1999年8月在CERNET上進行的全國高等學校招生﹔中國第一套網頁是1994年5月15日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設立的國內第一個WEB服務器推出,主要介紹中國高科技發展,后改名為《中國之窗》。

網絡新聞方面,中國第一份中文電子雜志和第一家網絡媒體是國家教委主管主辦的《神州學人》雜志,於1995年1月經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進入Internet﹔1997年1月1日,人民日報主辦的人民網進入國際互聯網絡,這是中國開通的第一家中央重點新聞宣傳網站。

電子商務方面,1997年2月,瀛海威全國大網開通,這是中國第一家商務網站﹔1997年中國商品訂貨系統(CGOS)投入使用,開始了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歷程﹔1999年“8848網上超市”的出現,它成為中國電子商務的標志性企業。

網上銀行方面,1999年9月,招商銀行率先在國內全面啟動“一網通”網上銀行服務,成為國內首先實現全國聯通“網上銀行”的商業銀行。

網上政務方面,1996年,中國公眾多媒體通信網(169網)開始全面啟動,同年9月22日,上海熱線開通,這是全國第一個城域網。隨后,四川天府熱線等站點正式開通。

搜索網站方面,1998年2月25日,搜狐制作了中國首家大型中文網站分類目錄,成為日后搜狐門戶網站的重要基礎。當時曾有“出門找地圖,上網找搜狐”的美譽。

網絡游戲方面,1998年6月,國內第一家專業網絡娛樂休閑站點——聯眾網絡游戲世界開站。

連日后遍地開花又飽受垢病的網吧也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中國第一家網絡咖啡屋是1996年11月15日實華開公司在北京首都體育館旁邊開設的實華開網絡咖啡屋。

通過梳理以上內容,我們能夠看到,在網絡最初的發展中,它堅持著與現實世界的融合,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信息傳輸方式的變革。

2.網絡應用對語言的影響

一是新詞語大量產生。各類網絡事務中產生了各種新詞語,如網銀、網游、B2B、B2C、登錄等。

二是口語化傾向更加明顯。由於網絡事務與網民息息相關,網民與網站的交互方式也越來越多。以網絡新聞為例,《人民日報》最初是定時推出報紙的電子版,一天一次,而到了1998年4月,《人民日報》網絡版“體育在線”專欄開展了記者與讀者的直接對話。1999年5月8日,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遭到北約導彈襲擊,5月9日,《人民日報》網絡版便開設了“強烈抗議北約暴行BBS論壇”,為網友表達自己的憤怒情緒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渠道。一個月后,該論壇改版為“強國論壇”。網民的大量參與,直接促成網絡語言的語體偏重於口語體。

在起步期,網絡語言通過網絡信息交流平台和應用網站初見端倪。電子郵件是最早的網絡語言承載平台﹔BBS和聊天室是網絡語言呈現出與全民語言分化特征的承載平台﹔網絡的各種應用,如商務網站、網上銀行、網上教育等嶄露頭角,初步搭建了網絡語言和全民語言融合的橋梁。從網絡語言特點看,以文字符號為主,不同系統符號混合使用比較普遍,新詞匯大量涌現,從書面語體快速向口語體發展。

二、發展期(2000∼2010年)

這十年是中國網絡快速普及的階段,中國網民數量於2008年躍居世界第一,並從PC互聯網進入移動互聯網,出現了Web2.0概念,交互是這一時期網絡應用發展的主方向。網絡的主要功能是社會交往平台,人們的生活分為了現實生活和虛擬生活兩部分,每一個網民都扮演著真實自我和虛擬自我兩個角色。網絡言論開始對社會領域和輿論發生全面且深刻的影響,諸多的互聯網事件成為網絡和社會兩方面的焦點。在這一時期,網絡在信息提供方面充分展現了它便捷、快速、海量的優勢,同時也給網民創造了更多、更快、更好的“網絡社區”,這些網絡社區成為網絡語言的主陣地。主要網絡社區包括:BBS、博客、即時通信、網絡游戲等。

(一)BBS和虛擬社區

在這一階段,BBS仍然在發展,也是網絡語言重要的創新平台。1999年后,隨著網民的增多,網絡論壇進入“戰國時代”,呈現出細化趨勢,各種分類細化的BBS也逐步延伸為社區,成為應用意義上的虛擬社區,其第一代標志性的網站是1998年3月創辦的大型個人社區網站“西祠胡同”、1999年創辦的大型虛擬社區天涯和1999年6月創辦於美國硅谷的“全球華人虛擬社區”ChinaRen。2005年,豆瓣等一批Web2.0社區出現。論壇在大型化發展的同時,其服務內容不再局限於新聞、時事等,開始根據用戶需求多樣化、特質化發展,以吸引更多的“壇友”,而網民則被各個論壇分成若干群體。當然,一個網民可以在多個論壇注冊發言,分屬於不同的群體。隨著BBS的發展,網民的部落化愈加明顯。

相同的興趣、相近的年齡、相似的經歷等都可以組成部落,也由此會使網絡表達形成自己的風格。表現在網絡語言上,則形成多元化的語言風格。例如,話輪的隨意性在天涯表現很突出,優酷更關注音視頻,豆瓣文藝氣息較濃等。四通利方在2000年流行的“黑通社體”以幽默、諷刺的語言風格受到網友追捧和仿寫,是我們所知較早的網絡文體。隨著2005年水木清華BBS、北大未名BBS的上線,討論學術的論壇也逐步興盛,其帖子以朴實嚴謹文風為主。

(二)博客

博客(blog)是在這一階段出現的新型個人互聯網出版工具。2002年,方興東、王俊秀把blog引入中國,正式命名為“博客”,並開通博客中國(blogchina)網站。僅一年,博客用戶從不到1萬激增到20萬。2003年3月,南開大學百合blog系統開通,中國科技大學blog進入測試階段,博客在高校開始迅速發展。2004年10月,“博客中國”教師博客與學生博客開通。中國的博客在教育領域最先開展,其作為知識過濾和積累的功能逐步凸顯。

2005年被稱為中國的博客大眾化元年。當年5月,中國博客研究中心(research.bokee.com)創建﹔6月,“博客中國”圖片博客正式開通。尤其是當年,國內各門戶網站,如新浪、搜狐,也開辟了博客專欄。在網絡企業的推動下,博客開始從精英向所有網民和非網民普及,佔到中國互聯網網民總數的10%左右,很快就邁向了大眾化。在大眾化階段,博客的用途被不斷拓展,從個人自由表達和出版、知識過濾與積累,向深度交流溝通、博客營銷等方向發展。

從形式上看,博客與論壇帖子和之后的微博相比,對語言字數沒有限制,更適宜於出版文章,其目錄式的查找設計使博主可自由地分版,使得博客更像是網絡出版物。因此,傳統出版物的形式直接影響到博客的撰寫,表現在博客語言上就是偏重於書面語。

從內容上看,博客更傾向於自我情感抒發。與傳統出版物相比,博客沒有其他“把關人”,並且有虛擬身份掩護,因此個人的思想情感更能充分地表達。博客中原創文字居多,體裁上以記敘文、雜文居多,這也促使博客的語言以書面語為主。

但也應看到,論壇中的語言表達習慣也部分存在於博客,如書寫層面的標點符號不規則使用,句法層面的廣泛應用簡單句和句子片段﹔詞匯層面的表現為縮略詞匯的大量使用。

(三)即時通信

即時通信(Instant Messenger,簡稱IM),是一種基於互聯網的即時交流消息的業務。1999年2月,騰訊正式推出中國第一個即時通信軟件——QQ,並迅速成為中國最大的即時消息軟件。

即時通信不同於電子郵件之處在於它的交談是即時的,與公眾聊天室相比,即時通信工具一般採用加好友的限制,可視為其交際對象是明確的,而且相對固定。因此,即時通信中的語言較為務實,試探式、搭訕式的話語明顯減少。但它們都是文本式的對話,都有對體態語表達的需求,因此公眾聊天室中興起的表情符號在網絡即時通信中得到快速發展,從最初的鍵盤符號組合,到GIF動態符號圖集,形成圖與字的結合,某些表情符號的意義已經固化,使得表情符號成為日后網絡以及手機文字輸入法的標配。在后來的微信時代,表情符號又演變為表情包,“斗圖”成為微信特色。總之,即時通信培養了網民的表情符號閱讀習慣,也渲染了網絡語言圖文混合的特色。

(四)網絡游戲

游戲是人的本能,但與不見面的陌生人游戲是網絡的貢獻。網易推出的《大話西游OL》是國產網游的裡程碑,由此,網絡游戲在這一階段異軍突起,2003年網絡游戲用戶數達1380萬,網絡游戲市場銷售達13.2億元,電信業務由此產生直接收入達87.1億元。在這樣廣泛的應用群體中,網絡游戲的專用語言也成為網絡語言產生的重要平台。如PK、滿血復活、烎、骨灰級等,這些詞語也都溢出網絡游戲,成為網絡其他社區甚至現實生活中的語言,如“骨灰級”從指稱高階游戲玩家到被析出作為形容詞,形容對各種領域鑽研頗深,成為一個褒義詞。在網絡游戲中還出現了“網絡流行語”,如“賈君鵬,你媽喊你回家吃飯”這句話出現在與一款魔獸游戲密切相關的論壇,但內容又與論壇主題不相關,是名副其實的“水帖”。然而竟然在短短一天之內創造了710萬的點擊量和30萬的回帖數,成為中文網絡上一個匪夷所思的“奇跡”。究其原因,是此帖產生於玩家們群情激昂之時,點擊與回帖無非是為了宣泄對游戲的不滿。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傳播受眾能夠影響到語言傳播效果,使其成為“流行語”。網絡傳播對語言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在發展期,BBS、即時通信依然活躍,完成受眾的細分化,成長為網絡社區﹔博客是這一時期的創新平台,經歷了從個人自由表達和出版、知識過濾與積累,向深度交流溝通、博客營銷功能的轉變和融合﹔網絡游戲異軍突起,強化了網絡的娛樂功能,也逐步成長為網絡社區。從網絡語言特點看,文、圖混合形式逐漸豐富,繼續混合使用不同系統符號,新詞語仍然大量出現,也被快速淘汰,創造出了獨屬於網絡的文體,幽默的語言風格逐漸成為網絡語言的重要特點,但也因應社區分化出現風格多元化,口語體與書面體在不同承載平台中略有偏重,總體看形成口語與書面語的融合[2]。

三、活躍期(2010年至今)

在這一階段,中國的網絡進入到快速發展時期。一方面,網絡技術不斷優化,Wi-Fi和3G、4G等網絡的擴展,使得網民能夠更好地利用碎片化時間,上網頻率和可用的上網場所均有所增加。同時,智能手機價格不斷降低,使互聯網的接入門檻也逐漸降低。另一方面,網絡應用與現實社會的結合更加緊密。以團購為代表,包括網絡購物、網上支付、網上銀行、旅行預訂在內的電子商務類應用使互聯網迎來新的發展契機﹔以微信為代表,網民的網上交流與溝通更加頻繁而深入,網上交流並非面對面交流的補償方式,而成為補充方式,也就是說,即使面對面的交流如常,人們仍然使用互聯網進行社交,如同事、同學間的微信朋友圈。可以說,這一階段網絡應用重心從社會交往逐步向社會經濟領域、人際交流溝通滲透。

(一)詞媒體

與網絡語言發展的前兩個階段相比,自媒體階段的網絡語言已經從側重於符號創新(如數字、字母、鍵盤符號)轉向造詞。二者對權威的解構態度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網絡語言不再僅僅追求新奇,而是更多融入了對社會和民生的關注。如2010年的“我爸是李剛”指向權力尋租,“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指向對網絡公司服務質量的質疑,“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系列指向物品漲價,2011年的“撐腰體”指向對跌倒老人該不該扶,“丹丹體”指向房地產調控不力,“我反正信了、為領導服務”指向政府作風。如此眾多的詞語或文體在公眾事件發生后便在網絡上創造、流傳。這種全民造詞運動催生了網絡熱詞,富有智慧的網友們將熱點新聞事件或社會熱點現象進行提煉和總結,最終濃縮成一個有故事、有態度的詞,加以傳播。這時,詞語就成為信息傳播的載體,即詞媒體。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布的《2010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2)》指出:“‘全民造詞運動’推動‘詞媒體’登上舞台。”2011年中國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的《2010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顯示:“微博‘新詞語’熱詞已成為新的信息傳遞方式,中國互聯網邁入‘熱詞’或‘詞媒體’時代。”[3]

從語言學來看,詞的簡潔、隱喻、貼近生活等特點符合傳播者和接受者的需求[4],能讓受眾在短時間內尋找到精准的匹配信息。同時,一個本來難以擴大影響的社會信息,由於被人從中提煉出具有強烈諷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隱喻詞語而產生了“陌生化”的情景修辭效果,因而吸引了網上讀者的關注和分享,從而達到交際目的。

(二)網外擴散

網絡語言的網外擴散是指網絡語言離開網絡語境而移植到其他語境中,主要包括其他媒體的使用、人們日常口語的使用兩個方面。

2010年以來,網絡語言在報紙、電視中的使用越來越普遍。2010年《人民日報》使用“給力”做頭版頭條的標題,是網絡熱詞第一次走進主流媒體,在各個領域引起轟動﹔2013年元旦,《新聞聯播》在“新年述評”中說:“如果說什麼動作最能夠代言2012年中國的姿態?最具人氣的選擇,也許莫過於航母艦載機起飛瞬間的那個‘航母style’。正是帶著這份自信和樂觀,朝著老百姓的美好向往,中國,走起!”使用了包括“最具人氣、航母style、走起”這樣的網絡詞匯。除了國家級媒體,地市級報紙、電台更是緊跟網絡流行語,“凡客體、淘寶體、長發及腰體”每一個都被用在版面、欄目中。

除了新聞類作品,文藝類作品中也廣泛借用網絡語言。在2013年蛇年春節晚會上,語言類節目、主持人串詞中網絡語言屢屢出現,蔡明小品中,廣泛借用了網絡文化中的“毒舌”“彈幕”,小品《我心飛翔》這一主旋律小品中也借用了“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的流行語句,這些雖招致網友的貶損,但也可從中看到網絡語言網外擴散的強勁勢頭。

網絡語言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逐步被接納。2013年1月4日,各地結婚人數劇增,新華社提到選擇這一天結婚“與過去人們查黃歷、擇吉日的習慣不同”,這正是網絡語言中把“201314”等同於“愛你一生一世”在現實生活中的映射。受電子商務影響,日常生活中的“買”在網絡語言中有不同的說法:“敗、秒、團、拍”。“敗”是英語buy的譯音(選擇這個字,是因為花錢與敗家有意義關聯)﹔“秒”是“秒購”這一促銷形式的簡稱﹔“團”是團購這一營銷方式的簡稱﹔“拍”由購物網站拍拍網而來,后來淘寶、易趣也沿用這一說法,指在網上下訂單。由於網上交易量的日趨增多,這些詞語經常出現在人們的日常交談中。

我們再以《咬文嚼字》公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語為樣本,考察網絡語言在人們語言生活中的變化(見表1)。

《咬文嚼字》公布的是年度流行語,2008年,網絡語言僅佔3條,其他來自於影視作品、小品、奧運會、經濟態勢﹔2009年,網絡語言有5條,佔據了半壁江山﹔2010年以后,網絡語言對全社會流行語的引領作用就十分明顯了,基本佔7∼8條。

網絡語言網外擴散的主要動因是網絡語言的生存語境有了質的改變。一是網絡語言的使用者(即網民)不再是一小部分人,而是一大部分人﹔二是網絡語言生活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呈常態化,與社會生活並存,虛擬現實逐步形成。人們都同時生活在兩個空間: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虛擬空間是現實空間的延伸,現實空間是虛擬空間的基礎,但同時,虛擬空間對現實空間的再環境化能夠影響我們對現實空間的感知、判斷、決策。這是網絡語言發展的哲學基礎,也是網絡語言發展的最終趨勢——作為社會方言長期存在。

在活躍期,微博、微信興起,並與電子郵件、BBS、博客無障礙互通,引領著各平台間的融合發展﹔以網購為代表的網絡應用,加重了人們對網絡事務的依賴,更促成現實生活與虛擬生活的融合,形成虛擬現實。從網絡語言特點看,文字與圖、像的博弈更加明顯,新詞語更傾向於關注社會事務,成長為詞媒體,並因此增強了網絡語言的影響力,網外擴散趨勢明顯。

參考文獻:

[1]何洪峰.從符號系統的角度看“網絡語言”[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1):74-78.

[2]張玉玲.網絡語言的語體學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8.

[3]中國教育部國家語委.2010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4]游玉祥.新詞語的特點分析及其認知解釋[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作者單位:河南省智慧教育與智能技術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責編:段佩伶(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