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用生命踐行使命與擔當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不要色彩,形容詞是色彩,評價是色彩,色彩會失真,伴隨日月、角度和心情會失真,唯有輪廓,刻骨銘心。”——徐勇
“明天和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個先來。……一位老同事突然走了,留下一張照片在同事間刷屏:黑色外套還搭在他的轉椅背上,但他永遠走了,心梗突發再也不能回來……”近日,這篇名為《一位新華社記者突然走了,外套還搭在椅背上》的文章被刷屏,而一張黑色外套搭在工作椅背上的照片更是在社交媒體上被廣泛轉載。
他,是誰?竟然這樣讓同事緬懷不已,痛心不已?他叫徐勇,新華社國際部專稿中心主任,11月20日下午在提交了最后一篇稿件后突發心梗去世,享年56歲。這位新華社高級編輯因公突發疾病離世后,新華社、央視新聞、澎湃新聞、《浙江日報》、鳳凰網、《中國記者》期刊微信公眾號“京原路8號”……全國多家媒體紛紛刊文追憶這位如春蠶一樣的新聞老兵。
這就是記者應有的樣子
“那天下午,在心梗胸痛症狀明顯的情況下,他仍在改稿子。14時34分46秒,他提交了用生命改的最后一條稿子。半小時后,15時05分,他發微信說:‘1702,需要急救。’最快速度送到醫院。醫生痛惜不已:‘哪怕早10分鐘送來都好!’”《參考消息》還原著事發時的情形。
作為新聞工作者,徐勇無論是日常,還是生命中最后一刻﹔無論是當記者,還是當編輯﹔無論是駐外,還是在國內,都一直兢兢業業。在《記者徐勇 謝謝你的光與熱》一文中,《浙江日報》寫道:“2013年7月6日,韓國韓亞航空一架波音777飛機從仁川機場起飛,在飛抵美國舊金山機場時發生空難,機上乘客和機組人員共307人,包括141名中國公民。徐勇,當時常駐舊金山,是距離新聞現場最近的中國記者。在完成初步的消息報道后,徐勇圍繞中國受傷乘客特別是受傷學生進行了一系列採訪,涉及傷員救治、人員安置、后續處置,特別是爭取權益……他發現,一些乘客受傷期間並未得到航空運營商方面的照顧甚至探望。他發現,韓亞航空並未按照宣稱的那樣設立電話‘中文熱線’……這些犀利的中國視角的報道,西方媒體絲毫沒有涉及。他的報道有力推動了空難后續處置,卻也讓徐勇背負了巨大的壓力。但他說:‘我們不去做,誰做?’”
“徐勇常挂在嘴邊:‘肯干比能干重要。’”在新華網刊登的《“大編”徐勇 新華社同事憶徐勇生前點滴》一文中,曾經的同事回憶著與他一起奮戰的往昔,“有人說徐勇有文字潔癖,這我不知道。隻知道:是就是是,否就是否,拒絕含糊,拒絕廢詞。‘富婆’絕不說‘女富婆’(你聽說過‘男富婆’嗎?)﹔‘河上漂死魚’絕不說‘河上漂著魚的死尸’(還‘魚的死尸’?你想干嗎?)﹔報道墜機事件時,‘機上乘客’刪去‘機上’(有‘機下乘客’嗎?)﹔‘某地某時遭遇爆炸襲擊,造成2死4傷’,刪去‘造成’(語義清晰,何必啰嗦?)﹔‘中槍’(你確定不是‘中彈’?)﹔‘透露’?(玩什麼故弄玄虛,難道不是正常披露信息嗎?老老實實改成‘說’)。”
“‘的’字能不用就不用,要用短句,少用形容詞,多用直接引語和白描,不能有一句廢話……”澎湃新聞引用徐勇同事們的話寫道。
“‘反正……徐勇吧……他給你改稿子,你服。’”“京原路8號”描述著無論是資深記者還是高級編輯,在談到徐勇改的稿子時,都會在緊皺眉頭回憶片刻后,蹦出的一句話。
20天來,關於徐勇的各類緬懷文章刷爆微博和朋友圈,而“這就是記者應有的樣子”是最常見的評論。
用愛做新聞
人心是最好的墓志銘,而徐勇的墓志銘已經越蓋越高。
不僅同事,很多同行也在通過自己的方式悼念他,《中國青年報》引用送別的場面來描繪著人們的追思,“20日晚上,宣武醫院,近百人趕去看你。24日,八寶山,送別你的人在寒風中早早排成長隊,盡管印了500份生平,還是有很多人沒有拿到……不僅有很多人從全國各地趕來北京送你,連舊金山都有50人舉行了追思會”。
其實,這都源於這位頭發灰白,下巴刀削一樣銳利,弓著腰,身板精瘦,嫉惡如仇、性情純真的中年男人在日常的工作中用愛做新聞,在生活中用心關懷他人。
《浙江日報》在刊發的文章中說:“2016年10月28日,徐勇發表了一篇971個字的短文,名為《追隨船長郭川》,紀念幾天前橫渡太平洋失聯的中國職業帆船第一人郭川。文章發表前10天,徐勇在舊金山送郭川遠行,向青島進發。作為記者,他記錄下郭川出發時的幾乎所有細節。‘21時30分,郭川借助衛星電話,撥通項目總監的手機,首次通報航行狀況,包括初次進餐內容:方便面、雞蛋。’這段文字中提到的雞蛋,是徐勇在舊金山的宿舍中為郭川做好的幾十個茶葉蛋。”
“今年4月的一天,徐勇在上海,給浙江慈溪的一位母親發去微信。微信裡寫道:‘媽媽,我是徐勇。我在上海,突然有種沖動,想來慈溪看看寶寶。’幾個小時后,他已經坐在從上海到慈溪的長途客車。那天下午,他與那位‘媽媽’一起去幼兒園接寶寶,他給寶寶買了衣服,逗寶寶玩,然后又返回上海,臨走時還留了6000元給寶寶。”新華社在刊發的文章中表示,這段故事是這位慈溪的“媽媽”在得知徐勇去世后含淚寫下的,而這位“媽媽”其實是徐勇曾經同事的老母親,一位幾年前因為抑郁症去世的新華社記者的媽媽。
……
敏銳背后,亦有溫情。慰問同事父母、資助山區學子、關懷弱勢群體……徐勇的形象愈發立體和飽滿。現在看,對於如此多地對徐勇表達出的情真意切、連綿不斷的追思和感念,罕見,卻又順理成章。
一個有光的人
“《明燈——悼徐勇》中這樣寫道:徐勇,是哪怕死了也仍然熱血沸騰的人。他要傳遞的,必不是哀傷,而是新聞人的精神光芒,是闊別已久的激情、搏命、夢想與榮光。《品位——寫給徐勇》中,他這樣教育后輩:‘信念和能力屬於自己,能力比地位更持久’《謝謝你的光——送別獨一無二的徐勇》中這樣寫道:謝謝你的光,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並且把這光、這溫暖傳遞出去。從今往后,我們都知道,你在看著。”《河南日報》通過網絡中追思的文章勾勒出這樣一位“種下一團火,散作滿天星”的徐勇。
《徐勇,你好。徐勇,再見》,浙江廣電集團創作的新媒體H5產品,讓這位雖然未曾謀面,但仿佛早就相識的中年男人形象愈加清晰。
斯人已逝,精神長存。“不要色彩,形容詞是色彩,評價也是色彩,色彩會失真,伴隨日月、角度和心情而失真,唯有輪廓,刻骨銘心。”徐勇的這句話永遠留在了同業者的心中。也許正如“京原路8號”所言,“年輕人說,懷念你,就是‘回憶自己的成長’﹔老同志說,送別你,就是‘送別我們的時代’。”
“徐勇,走了,顯然是在蠻拼的新聞事業崗位上走的,搭在座椅靠背上的那件黑色外套,就是用愛崗敬業、奉獻一生開出來的,永遠值得人們留存。”中國吉林網評論道。
雖當嚴冬,猶如夏花。徐勇用他畢生的奮斗與激情,踐行了對黨的新聞事業的忠誠,他所點燃的新聞理想明燈,以及對新聞理想的堅守和胸中燃燒著的熾熱家國情懷,不僅為廣大新聞工作者樹立了增強“四力”的典范,而且更成為新時代新聞工作者認真履職盡責的一個縮影,對於徐勇留下的“財富”,傳承精神或許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