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9年第12期

把電視台辦成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台

馬超
2019年12月19日09:13 |
小字號

來源:《視聽》2019年第12期

摘要:伴隨著媒介市場競爭的加劇,部分電視台在制作及播出節目的過程中存在價值扭曲、娛樂至上、唯“經濟效益”論等問題。基於此傳媒背景,本文將電視台作為研究對象,提出“辦成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台”的發展方向,並給出具體的策略路徑。

關鍵詞:電視台﹔傳播平台﹔講導向﹔有文化

自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在深入學習及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精神后,推出了系列有利於激勵廣播電視節目創新創優的政策及措施。同時,還提出了“公益、文化、原創”的廣播電視節目發展方向,以及倡導“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的廣播電視節目理念,促使電視能夠依托衛視載體打造“920”式的自主原創節目時段,繼而涌現出諸如《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廣受群眾喜愛的優質節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電視台在制作及播出節目過程中,因媒介市場競爭的加劇而出現了價值扭曲、娛樂至上、唯“經濟效益”論等問題。針對如何解決電視台所出現的問題,筆者認為應將“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台”的搭建作為電視台的發展方向,並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落實。

一、堅持黨性原則,踐行職責

社會主義傳媒事業的黨性原則主要體現在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及組織原則等三方面。具體而言,在思想上,要求以電視台為代表的媒介能夠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方針,自覺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政治上,又能同黨中央保持一致,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此外在組織上,能夠堅持和服從黨的領導,貫徹民主集中制,遵守黨的紀律。值得注意的是,電視台作為黨和政府宣傳思想的主要文化陣地,隻有堅持了傳媒事業的黨性原則,才能保障其所傳播內容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及輿論導向的正確,從而更好地踐行職責,並守正出新。比如,2019年10月12日由《新聞調查》所播出的《紅岩檔案》節目,主要講述的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的時刻,遠在2000公裡外的重慶國民黨秘密監獄中關押著300多名革命志士和進步人士,以此再現當時的“革命文化”,從而凸顯出節目內容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和輿論導向。

二、把握“群眾”內涵,做好服務

在復旦大學教授李良榮所撰寫的《新聞學概論》中,曾概述到中國新聞事業的工作原則之一便是要求媒體工作者具備“群眾性”的意識。而“群眾性”主要指的是以電視台為代表媒體所傳播的內容應滿足受眾的需求,並將群眾路線作為根本的工作路線,以及傳播形式能被受眾喜聞樂見。之所以如此強調“群眾性”的內涵,是因為人民群眾作為歷史的創造者及見証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以電視台為代表的媒體工作者隻有把握“群眾”內涵,始終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才能夠生產出符合他們需求及樂見的節目。縱觀近些年廣受人民群眾認可喜愛的電視節目,題材主要來自人民群眾,同時在注重節目實用價值、娛樂價值及情感價值的基礎上,採用平民視角和人文敘事的手法呈現著與他們有關的故事。比如《見字如面》採用的是以明星讀信的方式,從細節處著手,在平凡處傳情,再現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以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動,從而有利於觀眾領悟到中國人的精神情懷與生活智慧。從某種程度上講,以《見字如面》為代表的節目的成功創辦,已為其他電視節目的創作視角、構思及故事升華提供了借鑒價值。

三、牢記文化使命,傳播真善美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文藝工作者肩負著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重要職責,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電視工作者雖然類屬文藝工作者范疇,但是其工作性質又有別於作家、藝術家、演員、藝人等文藝工作者,這主要是因為電視作為媒介載體,除了具有傳承文化的功能外,還具有監視環境、協調社會的功能。為此,電視工作者應首先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從而為人民群眾提供有關經濟、政治等的各類信息,以便他們了解周圍環境的變化﹔其次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利用媒介的協調社會功能,對社會上存在的偏差行為進行曝光以強化社會規范,幫助人民群眾形成正確的觀念認知,同時通過選擇典型人物,並採用授予其社會地位的方式,告訴人民群眾什麼是值得肯定及贊揚的﹔最后貫徹落實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用優秀的電視節目來傳承文化,從而引導人民群眾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以強化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及文化自信。比如電視節目《中國好故事》採用潛移默化的方式,教化人民群眾守公德,校正人生坐標,嚴私德,錘煉意志品質,恪守做人准則等。

四、認識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間的關系,彰顯責任

伴隨著媒介市場化步伐的加快,當下部分媒體的運行越來越商業化,並將經濟效益放在首要位置,出現盲目追求經濟利益的窘況,從而違背“社會效益第一,經濟效益第二,經濟效益必須服從社會效益”的原則。也正因此,電視台要堅決反對唯收視率論及講排場、拼明星的錯誤做法,以喪失傳媒的責任,成為市場經濟的奴隸。尤其是電視節目如涉及到明星、嘉賓等的出鏡,務必選擇品行端正、德藝雙馨的人員,以便通過主持人、嘉賓及所有參與人員等的互動傳遞出符合當下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觀,並對觀眾發揮正向趣味的引領作用,使其樹立高尚的審美情趣,逐漸遠離“低俗、媚俗、庸俗”等的電視節目。

五、堅定文化自信,傳承發展

媒介具有傳承文化的功能,即將信息、價值觀和規范等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媒介傳承下去,從而有助於社會在拓展共同經驗的基礎上更加緊密地凝聚起來。但是傳承發展的基礎應建立在媒介工作者具有對5000多年文明的文化自信上,比如對“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革故鼎新”的創新思想等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以及對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等的偉大實踐過程中孕育諸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北京奧運精神等革命文化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而電視工作者隻有擁有堅定的文化自信,才能不斷從中萃取文化精華、汲取文化能量、融入當下社會,從而創作出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風格及氣派,並符合新時代人民群眾需求的優秀作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萃取、汲取及融入的前提是建立在“揚棄繼承、轉化創新”的基礎上的,而非對傳統的、革命的及先進的文化進行囫圇吞棗式的傳承。

六、發揚工匠精神,打磨精品

工匠精神,主要指的是工匠對自己的產品做出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以及更加完美追求的精神理念,其目標是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並且是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簡而言之,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及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當下媒介市場的競爭加劇,導致媒介工作者的心浮氣躁,並追求“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及能夠帶來眼球經濟的節目選題,從而忽略電視節目的品質靈魂。但是在傳播實踐中,內容生產永遠處於傳媒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上游位置,而已佔據內容優勢的媒體也往往能夠憑借其內容的優質化在媒介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電視台要想在媒介市場中佔有有利位置,必然需要“工匠精神”,拿出“慢工出細活”的態度,生產及制作出能夠贏得受眾敬重並符合他們需求的精品。比如《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利用古典詩詞中古代作家情感的凝聚、語言的精煉等特征,為節目注入“古典詩詞”的人文內核,從而走出一條完全不同於以往“文化說教”的節目模式﹔同時,它的創辦不僅傳承傳統文化的精粹,而且還符合當下對“功利教育”的批判以及對審美體驗的追求。

美國政治學家、傳播學先驅哈羅德·拉斯韋爾(Harold Lasswell)曾在《傳播的社會結構與功能》(1948)一文中對大眾傳播媒介的功能進行了歸納,即監視社會環境、協調社會關系以及傳承社會遺產。電視作為大眾媒介之一,其所傳播的內容必然也需要承擔這三項功能,但是縱觀當下電視台的發展,其所傳播的內容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價值扭曲、娛樂至上、唯“經濟效益”論等問題,而需要進行“講導向有文化”的內涵建設。為此,本文提出堅持黨性原則、把握“群眾”內涵、牢記文化使命、認識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間的關系、堅定文化自信及發揚工匠精神的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1.張森.國內電視劇傳播的社會環境解析[J].中國電視,2014(06):76-81.

2.楊明品.網絡視聽:唱響網絡強國建設的廣電樂章[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07):1.

3.田進.把電視台辦成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台[J].中國電視,2017(08):6-9.

(作者單位:山東省齊河縣廣播電視台)

(責編:段佩伶(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