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女主自稱“靖難遺孤”?

每一部“歷史劇”的上映,總會為網友們提供全新的“歷史改錯題”素材,近期的熱播劇《大明風華》也不例外。除此之外,在過往自稱“正劇”、“嚴肅歷史劇”的多部電視劇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文史錯誤。記者特邀南大文學院副院長、博導苗懷明教授為您做了個盤點。講真,劇組在文史知識方面,還得再下點狠功夫。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槽點一:
戲曲情節“穿越”百年
歷史類電視劇,拿古老的戲曲做配樂或是推動劇情發展自然是少不了的。《大明風華》也不能免俗。男女主角朱瞻基和孫若微在秦淮河畔相會,背景音樂響起了裊裊婷婷的昆笛,“長清短清,哪管人離恨……”河邊的船上兩方開打,又換了支曲子,是《長生殿·驚變》裡的曲牌“粉蝶兒”,“天淡雲閑,列長空數行新雁……”
聽上去特優雅,但熟悉歷史的網友卻坐不住了。網友“小馬甲”吐槽,“永樂元年整個秦淮河畔都飄著笛聲說得過去嘛!唱的還是萬歷年才寫出來的《玉簪記》,還有穿越兩百八十多年提前誕生的《長生殿》……歷史老師的棺材板要摁不住了!”
網友們還列出了類似的錯誤。在豆瓣高分電視劇《雍正王朝》裡,康熙爺竟然帶領群臣欣賞京劇《失空斬》。這個錯誤和《大明風華》如出一轍,提前讓京劇的誕生“穿越”了近百年。昆曲和京劇發展的時間線應該怎麼捋?苗懷明教授告訴記者,按照《大明風華》交代的時間背景永樂元年,此時的昆曲還只是未曾“進化”的1.0版“昆山腔”,直到嘉靖年間,蘇州人魏良輔對昆山腔進行了改良,才有了今天我們能聽到的“昆曲”。昆山腔的流布區域,開始隻限於蘇州一帶,到了萬歷年間,便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萬歷末年還流入北京。這樣昆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所以,《雍正王朝》裡康熙點戲,點的還應該是昆曲才對。直到乾隆末年,戲班之一的“三慶班”進京演出祝壽,才揭開了“徽班進京”的序幕。道光至同治年間,京劇經過了秦腔、漢調等多個劇種的合流,並借鑒吸收昆曲、京腔之長,才正式形成。
槽點二:
角色身份混亂疑似“臥底”
看過《大明風華》的觀眾,估計會對女主角孫若微的身份“靖難遺孤”印象深刻。朱棣發動了一場爭奪帝位的戰爭,歷時4年,終於在1402年成功即位,成為明成祖。這場戰爭中,朱棣喊出的口號便是“清君側,靖國難”。這樣仔細一想,電視劇中的“靖難遺孤”一詞便經不起推敲了。網友“銀河梨小魚”認真琢磨起了電視劇的表達“立場”:“編劇到底知不知道靖難是什麼意思?站在朱棣這一邊的話,靖難算褒義詞OK?”還有網友認真分析了編劇的寫作思路,“真要按照編劇的表達方式,女主的身份得是個臥底才行!”
“靖難”的含義“平定叛亂”,明成祖平定叛亂,自然不存在“遺孤”一說。但真要按照編劇的腦洞來編寫電視劇中孫若微的身份,應該如何加標簽?“銀河梨小魚”的改錯工作做得很到位,“女主要是站在建文帝這一邊,應該叫壬午遺孤才對吧。”
苗懷明介紹,《明史記事本末》中對於“銀河梨小魚”提到的“壬午殉難”有記載,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城后,對建文帝的朝臣進行過一次“清算”,不屈的大臣多半被朱棣所殺,由於當年正是壬午年,因此稱作“壬午殉難”。
同樣“立場錯誤”的,還有電視劇《楚漢傳奇》。大臣慌慌張張向秦二世稟報,“陳勝、吳廣起義了!”用“起義”來向主子稟報,想必這位大臣定然是陳勝、吳廣同黨了,沒被秦二世斬首還真是個奇跡。
槽點三:
國號謚號“未卜先知”
古人特別重視語言文化,對於語言用法相當講究。然而電視劇編劇們在撰寫台詞時卻經常忽視了這一點。在新版《三國》中,孫權有這樣的台詞,“西漢末年,王莽篡逆……”這個表述無疑讓孫權站在上帝視角,承擔了歷史老師的角色。因為“西漢”和“東漢”的稱謂,是后人賦予的。在歷史上,漢高祖劉邦建立的西漢,和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的東漢,使用的國號都是“漢”,后世史學家為了區分歷史,才有了“西漢”“東漢”的定義。三國群雄逐鹿的年代,史學家還沒來得及下定義呢,孫權是怎麼知道的呢?
“未卜先知“的笑話,還出現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斯琴高娃扮演的孝庄皇太后自始至終都自稱“我孝庄”。然而,“孝庄”是康熙在祖母去世后追認的謚號,全稱是“孝庄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后”,電視劇裡的孝庄皇太后正在精神頭上,矍鑠得很,絕對不會用死后的謚號來自稱。同樣,大臣稱呼當朝皇帝的謚號或是廟號,肯定也是掉腦袋的罪過。比如頗為親民的皇帝清聖祖康熙爺,“聖祖”是康熙皇帝過世后的廟號,大臣當著康熙的面稱呼皇帝為“聖祖”,不僅是“未卜先知”,再開明的皇帝,也會頓時惱怒哦。
■多說一句
學霸沒這麼好當
“戲劇真實”與“歷史真實”之間肯定有差異存在。歷史上的小閣老嚴世藩是個獨眼,“C位出道”的四阿哥胤禛辮子也沒那麼烏黑油亮,這些“歷史真實”若是進入電視劇畫面,大家顯然不會愛看。但在基本的文史知識問題上,歷史類電視劇完全可以再下點功夫,多做點功課。因為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歷史類電視劇在文化傳播方面潛移默化的作用會被集中放大。觀眾來不及查閱典籍核對,很容易將歷史劇默認為真實的歷史再現。一些老戲骨入木三分的演技,甚至還有“改寫歷史”的功效。比如張國立和王剛飾演的紀曉嵐與和珅,在歷史上其實並沒有太多的交集,但被演員們這麼活靈活現地一演,很多人還真就相信了“紀大人”與“和二”是對歡喜冤家。
更何況,如今的歷史劇都有顆想當“正劇”的心。“學霸”的大帽子人人都想排隊試戴,但誰能通過努力,底氣十足把帽子領走呢?存個念想,終歸會有學霸出現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