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朋友圈丟個表情包,怎麼就成"焦慮炸彈"了
議論風生
我們應該焦慮的,是突然有一天表情包從社交平台“人為地”消失了,而不是社交平台上又多了一樣新功能。
最近,朋友圈有了表情包評論功能的消息,在朋友圈刷了一波屏。不少網友紛紛嘗鮮,那種心情無法用言語形容,全放進表情包裡去了。但也有人開始一如既往地擔憂,這個新功能是在制造焦慮。如對文字使用場景消退的焦慮、對朋友圈斗圖費神的焦慮、對網絡社交浮躁涼薄的焦慮等。
我的看法是:天天想這麼多,能不焦慮嗎?
這讓我腦補了一個場景:很久很久以前,倉頡大人靈光一閃,發明了文字,旁邊張三一邊搓著麻繩,一邊皺著眉頭對他說,“老倉,你真是沒事兒找事,有了字,以后還得記、還得練習寫,也不一定能准確表達意思,多麼讓人焦慮啊,你看還是打繩結記事方便。”
當新事物來臨的時候,我們會習慣性地腦補它可能帶來的麻煩,但當我們真正掌握它、擁有它的時候,我們便會慶幸擁有。說句你可能不太認同,但絕對振聾發聵的話:我們該焦慮的,是突然有一天表情包從社交平台“人為地”消失了,而不是又多了一樣新功能。
中國的文字是象形得來,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甲骨文就是最初的表情包。如果當時的人類拒絕了這種文字,還是選擇結繩記事,就不會有后來的進步,就不會有人類的今天。
著名建筑大師理查德·羅杰斯曾說,“人們總是畏懼新生事物,而我卻害怕陳舊的。”在他看來,“建筑是同城市一樣靈活的、永遠變動的框架,建筑應該適應人的不斷變化的需求,以促進豐富多樣的活動。”
建筑如此,語言的形式如此,其他事物同樣如此。
其實,不僅是表情包進軍朋友圈,它剛開始在社交平台上出現時,就有人開始焦慮了。時至今日,它不也成了一種普遍被接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項聊天功能了嗎?
表情包更多的是在表達一種情緒和態度,它無法傳遞詳細的、具體的信息,它根本不可能取代文字。
的確,有的表情包容易引發“歧義”。如不同群體對最常見的“微笑表情”的使用場景就有不同理解,為此還鬧過誤會。但回頭想想,文字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嗎?你有沒有用錯過詞語尤其是成語?還有,你有沒有過語言不足以表達你意思的時候?
表情包算不上是一種語言或文字,但整體上卻可以算得上是有益的延伸與補充。比如表達一種狂喜心情,你可能絞盡腦汁搜索各種詞匯都無法盡抒其意,但是夸張的、生動的、具象化的表情包卻可能做到。
這不是文字的悲哀,如果文字有感情,它應該感到欣慰,因為有新事物彌補了它的缺憾。
也有人擔憂,對於那些不喜歡、不習慣使用表情包的人來說,自己的社交陣地又少了一塊。但是要明白,用與不用的選擇權完全在自己手裡,你不喜歡用,不用就是了。
還有些人擔心,如果以后大家都用表情包評論了,是不是顯得不夠真誠,是不是意味著社交關系開始寡淡。這話說的,好像沒有表情包評論前,朋友圈的社交就多麼情真意切似的。
而換個角度,如果你真的認為表情包沒有文字真誠,那這個表情包功能,恰恰不就是檢測或者暴露真誠與否的工具嗎?你若想給好友評論,那就如你所願地打字,若不想評論那就不評。糾結於該不該使用表情包,這本身不就是一種不真誠的表現嗎?我們想要的,究竟是虛偽的長串文字評論,還是實在的便捷表情包?
當然,還有一種很傳統的擔憂是,表情包用多了,大家都懶得打字了。記不記得多年前,我們的擔憂還是“鍵盤打字會不會破壞文字傳承”,現在的擔憂卻變成了“珍惜打字”,我們究竟在留戀什麼,又在期待什麼?
若真有一天,我們具備了不依靠文字就可以更優地記錄、傳遞、保存信息的能力,那麼我們應該恭喜人類,因為信息文明又上了一個台階。
如果可以,我恨不得這篇文章用表情包來寫。少一些患得患失,就會少一些焦慮。歡樂地擁抱新事物,我們才能向前。
□樊成(媒體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