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12期

相聲藝術的文化傳播功能

——以“陝西相聲”為例

李鑫玉
2019年12月25日09:3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陝西廣播電視台,陝西 西安 710061)

摘要:相聲藝術形成至今,一直肩負傳播、延展各地文化的作用與使命,大部分傳統相聲中都有方言、小調、叫賣吆喝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相聲本身就是集各地區歷史文化、百姓智慧為一體的藝術產物,由此可見,相聲是來源於民間的語言藝術,也是地域文化的有力傳播載體。本文主要以“陝西相聲的歷史和崛起”為研究目標,探賾相聲對陝西區域文化延展傳播起到的重要作用。從1937年到20世紀九十年代末,陝西相聲的內容都以京津地區的區域文化為大背景,即傳統相聲。甚少出現陝西元素,即便是革新,也只是將傳統京津地區文化內容與當代流行元素(音樂、熱門話題等)相融合,此階段的陝西相聲並未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標志和風格。如今的陝西相聲為“崛起”的時代,更加繁榮,百花齊放。它是對外傳播的優秀內容輸出者,傳播了陝西深厚的歷史文化。在新陝西相聲中,陝西方言、陝西戲曲、音樂、陝西風俗及風土人情等皆蘊含其中,韻味悠長,品位高雅。既貼近生活又貼近人民,同時還具有優秀文化的傳播效果,將陝西的地域文化風土人情,向大眾准確的傳播延展。

關鍵詞:文化傳播﹔相聲﹔傳播學﹔符號學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2-0000-04

一、引言

相聲是一門蘊含悠久歷史文化與人民智慧的語言藝術,是中國曲藝藝術中普及范圍最大、影響效果最深、從業人數最多的藝術種類。相聲大師侯寶林曾經稱其是“有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為后盾的藝術形式”。相聲藝術可溯之源之久遠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古優戲”,后多以清代“朱紹文”建立行規、使“說相聲”成為一種職業為起源。無論哪種說法,相聲的歷史源遠流長。

相聲藝術形成至今,一直作為傳播、延展區域文化的載體,但縱觀歷史研究,將相聲置於傳播學和符號學領域的學術研究並不多,大體為以下方向:1、以陳建華為代表,論述相聲的傳播載體之變化﹔2、主要論述相聲以電視媒介為傳播載體的影響,主要探究其負面影響,認為電視媒介影響了相聲“諷刺”的社會功能,導致相聲藝術在很長一段時間中發展低迷[1]。

本文試在傳播學和符號學視域下,以陝西相聲為例,厘清相聲藝術對區域文化傳播的功能和影響。

二、傳播媒介與傳播符號

1、初級階段:以“相聲”為傳播符號

在傳播學視域下,任何傳播現象都需要有傳播媒介,這裡指的“媒介”是以廣播、電視為主的傳統媒體和現階段以網絡、兩微一端為主的新媒體等。媒介載體,即傳播載體,是傳播渠道、傳播工具[2]。而相聲作為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的一種文藝形式,最初僅僅通過演員之間的口耳相傳,師徒傳授等方式進行傳播,因此,在相聲發展的最初階段,我們應當通過“符號學”領域中的“傳播符號”來解釋其傳播現象。“符號”是一種指稱,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符號”本身即信息載體,是傳播內容的構成物[3]。相聲起源於北京天橋下的“撂地”演出,“京味相聲”多使用流行的北京土語,篇什話語之間多用京式隱喻與諷刺手法,表現出形形色色的北京民俗民風,“京味兒”十足[4]。后在發展過程中,通過演員的南北流通,因地制宜,使相聲形成各地流派眾多,風格各異的局面。與相聲的傳播方式相同,文化傳播的方式在最初階段,主要是靠“人”的遷移和流動,這一時期還未出現大眾傳播媒介,因此,在相聲發展初期,相聲即為文化傳播的主要傳播符號。通過 “人”即“相聲演員”為載體進行傳播,將本地文化內涵進行擴散和延展。北京的區域文化以相聲為傳播符號發揚出去,潛移默化中進行文化擴散[5]。

2、現階段:以多種媒介為載體進行傳播

當代,由於傳統媒體技術發達且成熟,新媒體的應用也呈井噴式發展,故文化傳播的媒介迅速增多,當下的媒體環境中,傳播現象則不僅依賴於人的遷移和流動,還通過融媒體結合的方式,以廣播、電視、網絡、視頻媒體、商業劇場模式等為載體,通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多種商業新模式共同孵化的立體多途徑傳播層次進行擴散延展[6]。從明末清初至今,相聲經歷了撂地演出、電視相聲、劇場相聲等多個時期,歷經浮沉。百余年來,傳播介質的流變對相聲的傳播空間、受眾、反饋、傳播效果等方面有很大影響,經歷了“群體傳播”與“大眾傳播”后,如今的相聲打破傳統,推陳出新,經常會引領“網絡流行語”“熱點話題”等,引導受眾接受不同的區域文化。相聲作為傳播文化的載體,在21世紀融媒體時代,作用愈發明顯與突出。2000年后,郭德綱帶領德雲社眾位相聲演員通過小劇場形式將相聲這門傳統藝術帶入年輕人的視野當中,相聲對年輕人的文化輸出作用顯得尤為明顯。近幾年的《歡樂喜劇人》《相聲有新人》等電視、網絡綜藝節目中更是活躍了一批相聲演員,使得相聲演員作為明星,產生“現象級”的傳播效果,引領大眾重新喜愛相聲藝術[7]。

三、相聲與文化傳播

文化傳播又稱文化擴散。指人類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輻射傳播或由一個社會群體向另一群體的散布過程。可分為直接傳播和間接傳播[8]。我們現在看到的大部分傳統相聲中都有方言、小調、叫賣吆喝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它本身就是各地區歷史文化、百姓智慧信息的載體。由此可見,相聲是來源於民間的語言藝術,也是地域文化傳播的有力載體,將各地方言文化與歷史風俗,傳而播之,廣而告之。相聲內容中,無論是“說”的《報菜名》、《地理圖》﹔“學”的《賣布頭》《學叫賣》《戲曲與方言》等都是區域文化傳播現象。相聲中專門有一種表演形式稱為“怯口活”,也稱“倒口”,指演員以方言表演或以學說各地方言土語為主要手段的相聲內容,如《山東話》《找堂會》等。以唱為主的相聲形式稱為“柳活”,主要內容指除演唱太平歌詞外,還包含各地的戲曲、歌曲。這些內容將原本僅局限於京津地區及北方少數城市的“市井文化”,以相聲為載體傳播到全國各地,甚至海外。

對於文化傳播的主要分類,僅從文化傳播的方向上分,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縱向傳播,表現為同一文化內知識、觀念、價值規范等的傳承﹔另一種是橫向傳播,表現為不同文化的接觸、採借,與文化輸入、文化借用類同。新加坡連續多年舉辦“相聲藝術節”﹔馬來西亞教育部將相聲列入2011年華文教育課程,倡導“快樂學習中文”﹔日本NHK廣播電台從2009年起便開始將侯寶林、郭啟儒的相聲《戲曲與方言》編輯成廣播漢語教材播出[9]。這些都說明在新時代中,對內:相聲是中國各地區文化傳播的藝術形式﹔對外:相聲也已成為國際文化交流、中國區域文化延展的傳播載體。

四、陝西相聲的文化輸出

1、歷史時期: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前期

追溯陝西相聲起源,要提到張玉堂先生,是相聲大師焦壽海的徒弟,天津相聲演員。曾在1937年、1941年兩次赴陝西演出,1949年后定居西安。1955年,以他為首成立了陝西第一個專業的曲藝演出團體,西安市實驗曲藝團,1975年,西安市曲藝團成立。這期間創作了化妝相聲《理發》、相聲劇《約會》、《鄰居》《太平間的笑聲》、《阿混新傳》等。1983年6月,相聲演員李天成任“西安市曲藝團”團長,帶領全團演職人員對相聲的演出形式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在演出中加入提琴、吉他、手風琴等伴奏樂器。如周春曉、楊長洲合說的音樂相聲《拉網小調》、《劃船曲》、《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包鬆年、張長鎖合說的《藝術與趣味》,魏元成、祁喜升、王喜梅、趙衛明等合說的相聲《擦去吧,傷心的淚》等,紅極一時。[9]

縱觀陝西相聲歷史,從1937年到20世紀九十年代末,陝西相聲的內容都以京津地區的區域文化為大背景,甚少出現陝西元素,即便是革新,也只是將傳統京津地區文化內容與當代流行元素(音樂、熱門話題等)相融合,所以此階段的陝西相聲並未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標志和風格,對於陝西區域文化輸出也貢獻甚少。

九十年代后,陝西的相聲事業陷入長期發展的低迷階段,這其中有諸多因素。 1、歷史因素:陝西並不是相聲發源地,不具有“相聲藝術環境”,很難開展藝術創作及表演工作﹔2、時代因素:由於改革開放之后,中國文藝環境與國際接軌,各個明星潮流以及藝術文化形式充斥著年輕人的娛樂生活,相聲作為傳統的曲藝形式,被年輕人看作是落伍與陳舊的,因此在當時的時期和情境下難再成為主流文藝形式﹔[10]3、個體因素:“西安市說唱藝術團”因為體制原因,多番變革,很多藝術家都離開了團隊,剩余的演員不多且創新能力不夠。諸多原因,陝西的相聲事業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發展低迷。

2、 “崛起”時期

如今的陝西相聲為“崛起”的時代,相比以往相聲發展的任何一個歷史時期,今天的陝西相聲都更加繁榮。

通過“相聲”這種藝術形式進行區域文化延展和傳播是以“相聲”為傳播符號,表現出較復雜的文化擴散營力,形成一種刺激傳播。2013年,從陝西相聲演員苗阜王聲參加《北京喜劇幽默大賽》拿到冠軍起,陝西相聲進入大眾視野,“陝派相聲”大火,從內容輸出方面探究,得益於陝西相聲傳播了鮮明的陝西特色文化內容,對受眾形成一種有力的“刺激傳播”,在他們的相聲《滿腹經綸》中,蘊含了霸氣的秦腔選段,俏皮的寶雞方言等鮮明區域文化方言內容,讓受眾捧腹大笑的同時也了解到陝西文化的獨特魅力,這是“陝派相聲”的區域文化內容輸出。其實,在相聲的傳統派別中,是以“京味相聲”“津味相聲”“東北相聲”“南派相聲”等為主要流派,並無“陝派相聲”之派別。通過當代陝西相聲人對其文化內涵的不斷創新、內化、發展,創造出新的陝西相聲,其內涵是以陝西歷史文化為基礎,陝西方言為表現形式,展現出陝西地域文化中獨特的“生冷蹭倔”的性格內容。近些年來,陝西相聲演員共同努力,創造陝西相聲崛起之勢。[11]

在這一時期當中,以苗阜、馬騰翔、盧鑫等陝西相聲演員為主,引領陝西相聲發展與崛起。馬騰翔是相聲大師范振鈺高徒。長期在西安“福寶閣”茶樓、“天禧苑”相聲社演出,他是最早將陝西方言及陝西歌曲融入表演中的相聲演員之一。盧鑫, 2016年10月獲《笑傲江湖第三季》全國總決賽冠軍,他將陝西文化元素與當代年輕潮流文化巧妙融合與創新,使陝西相聲得到傳承與發展,將陝西區域文化的實用價值、文明聲望、時代適應性大大提高。

地域文化的傳播和延展,應該從淺入深,陝西相聲近年來的諸多新作品把陝西的幾類優秀文化進行有力傳播。 1、豐厚的歷史文化:陝西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對外傳播的優秀內容輸出,在新陝西相聲中,苗阜王聲的《學富五車》等相聲傳播了本地歷史文化內容。2、大唐雅音、陝西方言:陝西方言極具特色,各地不同,其中陝南、陝北、關中等地方言各具特色,相聲《滿腹經綸》中就提及西府方言,讓人印象深刻﹔同時陝西相聲演員還將傳統相聲名段《戲曲與方言》的內容加以創新,加入陝西方言,以傳統相聲為載體傳播本地方言文化。3、陝西戲曲、音樂、陝西風俗及風土人情等都是當代陝西相聲作為區域文化傳播載體的主要輸出內容。如今的“陝西相聲”貼近陝西人民生活,同時還將陝西的地域文化與風土人情向大眾精准的傳播。

陝西相聲演員近年來極具創新力,創作的作品多,質量高,並與各地同行相互交流和學習。他們憑借著開放好學的胸懷和態度,使當代陝西相聲承擔了傳播地域文化的使命。激發了受眾了解陝西風土人情和地域文化的興趣,如今在中國文藝大環境的正向驅動下,大眾對陝西相聲寄予厚望,願更多新時代年輕人喜歡陝西相聲,願陝西相聲作為延展地域文化的傳播載體,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建華.現代相聲開創者之辨[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

[2] 邵培仁.傳播學(修訂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劉堅.媒介文化理論的意義符號闡釋[J].社會科學戰線,2015(3).

[4]肖復興.相聲的諷刺與幽默[J].藝術評論,2009(11) .

[5] 耿波.京津地區相聲演出現場的調查與研究[J].文化遺產,2010(2) .

[6]王芳.相聲傳播:傳播規律與藝術規律的平衡[J].新聞界,2015(24).

[7]施愛東.郭德綱及其傳統相聲的真與善[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 .

[8] 謝念.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傳承[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9(10)

[9]薛寶坤.相聲大詞典[M].北京:中國曲藝文庫,2012.

[10] 吳文科.相聲發展的現實理路:盤點與清理[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2(2).

[1] 李鑫玉.相聲新勢力—盧鑫玉浩相聲精選[EB/OL].陝西廣播電視台,2016.

(作者簡介:李鑫玉,女,陝西廣播電視台秦腔廣播節目主持人,主要從事播音主持工作。)

(責編:段佩伶(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