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暴徒,他作出了記者的本能反應
付國豪(中)被暴徒控制。環球網 供圖
《對,這是我們的記者和英雄!》,還記得8月14日凌晨,環球網微信公眾號更新了一條消息,環球網執行副總編輯劉洋寫下了這樣的標題。
此時,環球網派往香港機場執行採訪任務的記者付國豪剛剛脫險。面對暴徒在1個多小時裡的圍困、禁錮和毆打,付國豪沒有絲毫畏懼,而是喊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我支持香港警察,你們可以打我了”。
這一幕,注定會成為新聞人銘記的2019年印記。時隔幾個月再次回憶事發當時,付國豪卻很淡然地向《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表示,這只是他的一個本能反應,“作為記者,我不能認輸、認慫,我要趁著他們還沒堵住我的嘴時,把我的態度說出來。”
在能說話時表明態度
在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英雄”之前,28歲的付國豪跟很多“90后”一樣並沒有什麼不同,用他自己的話說,平時就是個喜歡打打游戲,宅在家裡的“小屁孩兒”。
同事們眼中的付國豪朴實、低調,並不善於言談。“跟同行的記者相比,國豪的英語不算好,派他去之前也擔心過,萬一遇到突發狀況,他的臨場反應會不太靈活。”劉洋說。然而,恰恰是這個讓人有點擔心的大男孩兒,在身陷險境時作出了堪稱英勇的表現。
8月12日,香港國際機場有大量示威者非法集結,導致機場癱瘓﹔8月13日,香港機場再次因示威者擾亂秩序而停擺,當晚,就在付國豪被打前,一名到機場送人的深圳居民已被部分激進暴力分子虐打致昏迷。
“暴徒的行為已經不能用正常人的思維去理解,機場裡凡是能舉起來的東西都被他們拿起來打砸,很瘋狂。”持續升級的暴力行為讓付國豪和其他3位赴港報道的同事意識到了危險的存在,但他們還是希望再多待一會兒,並在不同位置關注著現場局勢。
也許是拍攝時過於專注,身處示威者之中的付國豪突然被一名暴徒鎖定並迅速被數十人圍住。考慮到一些激進示威者對內地記者抱有強烈敵意,付國豪並沒有亮明身份,而是一邊辯解一邊試圖逃脫,然而,瘋狂的暴徒搶走了他的背包,在發現那件印有撐警口號“我愛香港警察”的藍色T恤和付國豪同事的名片后,便用索帶綁住其雙手雙腿和腳踝並開始施暴。
面對暴徒的辱罵和毆打,付國豪沒有討饒,一句“我支持香港警察”脫口而出。這一刻,隻能通過港媒直播和微博網友爆料來關注付國豪情況的“環球人”既擔心又感動。《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第一時間發布微博,強烈譴責針對記者實施非法拘押和嚴重暴力的行徑,並為付國豪的錚錚鐵骨點贊。
不僅如此,當受傷的付國豪被救出時,擔架上的他還不忘向救護人員致謝,並特別說了一句“我愛香港”。付國豪告訴記者,他不希望自己被打讓大家對香港有誤解,更不希望暴徒的舉動連累到香港普通市民。基於對內地和香港局勢的了解,付國豪又一次在能說話的時候,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很多人問國豪為什麼那樣說,我覺得他是出於一種本能反應,這句話喊出了‘環球人’、也喊出了中國記者的品格!那個不眠之夜,我們收到了很多問候,得到了很多幫助,感受到特別多的溫暖。我覺得,那晚之后,內地媒體對港報道的氣勢也變得更強了。”劉洋說。
成就感源於在現場經歷大事兒
被打事件發生后的一段時間裡,付國豪成為一個被關注的名字。這個有些腼腆甚至內向的男孩兒坦言,自己一直不太適應變成新聞主角的生活。與成為聚光燈關注的焦點相比,付國豪更願意跟記者分享的,是他在這次香港報道中所收獲的成長。
作為環球網新聞中心台海頻道主編,付國豪加入環球網剛滿一年,這也是他第一次從“屏幕”背后走到台前。從8月6日赴港到8月14日返回,在香港採訪的短暫時間裡,付國豪真正感覺到,記者是一個讓人著魔的、很了不起的職業。
作為一個“新人”,付國豪到香港后曾有那麼兩三天因為做不出新聞而感到焦慮和沮喪﹔幾天的採訪下來,他逐漸找到感覺,在香港機場一蹲守就是十幾個小時,並且發現了如何從示威者的聲音中辨別出“大新聞來了”。
“在香港機場裡待久了就會發現,當示威者吶喊的聲音很高或者頻率一致的時候基本沒什麼特別的事兒,而當他們忽然音調上升或下降,特別是發出一些噓聲時,那就是示威者遭到反對了。”付國豪告訴記者。
8月9日晚,香港“女俠”勇奪示威者手中美國國旗,以及痛批激進示威者的香港市民梁先生等視頻報道,正是付國豪用自己手機拍下的。“以前做新聞,我的成就感就是看著點擊量一點點上漲,而這一次,最大的成就感來自於自己真正沖到新聞一線,經歷了一些大事兒。”付國豪說。
付國豪和同事們發回揭批暴力、還原真相、撐警執法的短視頻,在社交網絡上獲得了數百萬次的觀看和傳播,也成為《環球時報》、環球網此次報道的一大亮點。據《環球時報》英文版副總編輯黃蕾介紹,《環球時報》中英文版及網站新媒體連續制作發布近500條視頻,其中,近半數都是原創的現場視頻。
出於職業本能的逆行者
採訪中,付國豪一直跟記者強調自己“配不上”這樣的關注,還有很多同事更努力、更專業,更應該被推到台前。
10月4日,香港特區政府訂立《禁蒙面法》,暴徒猛烈反扑將暴力態勢推向新極端,身在香港的“環球”女記者白雲怡和陳青青勇敢走出門,堅持拍攝到深夜零時法案生效的那一刻﹔第二天清晨,接到任務的記者范凌志又緊急從北京出發赴港,此前,他已累計在香港報道超過50天。趙覺珵、崔天也、王雯雯、楊升、王聰、崔萌、盧文驁、黎巧毅……《環球時報》香港報道組還有很多不懼危險、默默堅守的記者。
黃蕾告訴記者,6月底至今,《環球時報》不間斷派出記者,保持每天在港2-4人。幾個月來,中英文版報網共發出原創報道及評論800余篇,被《紐約時報》、路透社、法新社、美聯社等眾多外媒轉載達2萬篇次﹔在海外社交媒體共發布視頻、圖文3364條,總閱讀量超過1.5億,總互動量達650萬。“前方記者說,我們不怕危險,唯一怕的是我們報道的真相不能被世界聽到。”黃蕾說。
正如胡錫進在他微博上寫下的:“記者是一種職業,這個行業裡的許多人分不清、也不去想這個職業究竟卑微還是偉大,但他們會在珍視自己的職業精神上更多一些自作多情。所以每當一個地方出大事兒時,有危險時,記者常常是揣著一絲使命感的逆行者之一。國豪就是這樣的同行和同事,在香港有很多和國豪一樣的內地媒體記者。”
這些出於職業本能的逆行者們,無疑值得所有人尊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