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書稿寫作與編輯應慎用網絡語言

高雷
2020年01月09日07:46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書稿寫作與編輯應慎用網絡語言

國際互聯網已誕生50年。這50年來,尤其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網絡技術的革新,互聯網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日益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這其中,就包括網絡語言對書稿寫作與編輯的影響。

網絡語言,顧名思義,是從網絡中產生並應用於網絡交際的一種語言,是一種有別於傳統語言的新型表達形式。當這種新型語言形式進入文稿寫作,甚至進入圖書出版,則不可避免地會給編校工作帶來影響。作為一名編輯,筆者時常會在審稿過程中遇到一些“紅極一時”的網絡用語。如何對待這些熱詞,自然成為互聯網時代的文字工作者面臨的一個新課題。在日常工作實踐中,筆者也就此進行了一些思考,認為作者在使用網絡語言時,應保持一種嚴謹的態度﹔編輯在面對書稿中的網絡語言時,則須仔細甄別,保持一種審慎的態度。尤其在使用所謂的網絡熱詞時,作者與編輯更需要慎之又慎。

流行的未必是合規的,作者和編輯對網絡語言的使用要保持審慎態度

眾所周知,寫作其實就是一種文字表達,應該遵循基本的語言文字規范。尤其是以出版發行為終端的書稿寫作,更不能像人們在街頭或網上閑聊那樣隨意。我們的出版社最終給讀者、給社會提供的應該是合格的文字產品,合乎語言規范自是題中應有之義。但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包括網上熱詞在內的網絡流行語中,有很多是不符合現代漢語規則的,它們更多體現的是一種對詞匯的任性使用,一種對語言規范的肆意違反。2018年年底,多家權威機構發布“2018年度網絡十大用語”,其中大多包括“錦鯉”“佛系”“確認過眼神”“C位出道”“沖鴨”“真香警告”等詞語。不可否認,這些詞語分別濃縮了某種社會發展趨勢與文化心態變遷。它們就這樣網上來網上去,游走於網絡空間或許是可以的。但很顯然,這些詞語,多不合語言規范且需要特別的語境才能被理解。任由它們出現於書稿中,往往會違反漢語言表達規則。脫離網絡語境而用之,且不加必要的注釋與說明,則會顯得語焉不詳。

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如果說這些網絡熱詞存在的問題還僅僅是不合規則、脫離語境后語義不明,那麼,另外更有一些熱詞就粗鄙、低俗到了不堪入目的程度。針對這種情況,許多專家發出呼吁,應抵制、禁用“你妹”“蛋疼”等粗鄙、低俗的網絡語言,如此不文明,甚至盡顯丑陋、污濁之意的表達,無論出現在哪裡,都可謂十足的語言污染。它們若從網絡走進書本,就是對圖書文化的糟踐,也是對讀者心理的傷害。對於這類網絡詞語,作者要保持警覺,絕不可以把它們引入自己的作品﹔編者要把住關口,將它們一一消滅在書稿付印前。

很多網絡熱詞尚不能被廣泛認知,使用它們往往難以收到好的表達效果

雖說互聯網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已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但以老年朋友為主的龐大人群,接觸網絡是有限的。若不加甄別地把網絡新詞拿來就用,隨意讓它們見諸書頁,難免會使那些較少接觸網絡世界的讀者朋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是對社會公眾的某種輕慢,更與我們圖書出版強調社會效益的要求相悖——出版社要給讀者提供明白曉暢的作品,這是著書編書者應該堅守的原則。

前一陣筆者在文稿中看到“官宣皮”這一表達,百思不得其解,隻能向作者求教,聽完講解后,恍然大悟,原來這個詞的意思是“官方宣布也可以很俏皮”。如此彰顯自我、標新立異的詞句,實在不適合出現在公眾出版物中。當此類網絡用語充斥作品,編輯在后期審稿過程中也就不得不越來越多地面對並處理這些看似紅火的熱詞熱句。即便拋開是否符合語言規范這一點不說,僅就詞語的大眾知曉程度及內涵與美感而言,很多網絡流行語也是遠遠不能“達標”的,指望這些多重缺失的網絡流行語來提升文字的魅力,結果隻能是事與願違。

相比經過時間檢驗的語言,那些或有違語言規范,或讓人不明其意,甚至明顯不文明的網絡用語即使可以風靡一時,也最終難逃速熱亦速朽的命運。用不了三五年,某些曾經的熱詞便會如過眼煙雲,被人遺忘。“我伙呆”“何棄療”“人艱不拆”“不明覺厲”“十動然拒”等過往若干年的網絡流行語,而今很多已不被提及,以至連當初熱衷於使用這些詞句的網民現在也搞不清它們的意思了。這也從另一個角度給出了出版要慎用網絡語言的理由。

慎用不等於拒絕,審慎嚴謹的同時也應適度開放、有所吸納

一些著書者之所以熱衷於使用網絡流行語,應該是希求自己的作品跟當下的社會生活更合拍,希求自己的表述更生動鮮活、奪人眼球,更容易在海量的同類作品中首先跳出來。作文編稿當然應該與時代脈搏相合,文字也應求新求變求生動,這樣的訴求與努力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能夠把握好分寸,在不逾越基本規矩的前提下有精彩的表達效果,更是應該受到贊賞的。但是要做到這一點絕非易事,一方面要緊貼時代、生動鮮活,另一方面要嚴謹規范、合適得體。很多時候,受作品題材與作者編者認知水平、表達能力所限,一部書稿是很難在兩個維度上都達到較高水准的,有時甚至不得不舍棄其一。在這種情形下,通常隻能取嚴謹規范,而在新鮮有趣方面有所放棄。誰都不能為了趕時髦而不顧基本的語言規范、表達語境和受眾理解接納的程度。因此,作者和編者隻能刪改不合規范的網絡用語。至於那些跌至文明表達底線之下的粗俗、不健康的語句,則必定要拋棄之——即使它們打著生動的幌子。

當然,慎用不等於拒絕,我們不能讓網絡流行語肆意佔領圖書報章,但同時也要對這些大多是在民間自發形成的新語言現象有所認知、有所吸納。“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國文化極具包容性,網絡語言中那些既具有新鮮度,又基本合乎語言規范,且能夠真切反映當下社會生活的表達,理應以合適的方式出現在新時代的出版物中,以記錄社會發展風貌。比如由《人民日報》發起、近3萬網友參與選出的2017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之一“你的良心不會痛嗎”,就屬於這種表達。若將它用於譴責罪惡、喚起良知,則貼切、有力、生動。還有同時評出的另一流行語“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從不一樣的角度道出了貧窮對人們的見識、認知能力和精神境界的負面影響。作為那個年度極具影響力的網絡流行語,這兩句話不僅符合語言規范,而且語義明晰,普通大眾一眼就能看明白,隻要語境合適,它們完全可以見諸報章書頁,甚至可以成為文中亮點。而其他網絡語言隻要不是污言穢語等應當禁絕的詞句,且基本符合文字表達規范,在合適的語境下也可以適當使用,只是需要作者和編者在需要時予以相應的說明與解釋。

網絡流行語是時代變化的鮮活標志,它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豐富了漢語言的表達方式及效果,為漢語言文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但若任由各種網絡熱詞被濫用,則必定有損於漢語的純潔性,甚至使漢語發展面臨低俗化、粗野化的危局。同時,媒體肩負引導、規范、篩選、過濾語言傳播的職責,圖書出版更肩負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的職責,因此,互聯網時代的出版人應當牢記使命,下功夫學好語言,提高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學會甄別各式各樣的網絡詞語,為漢語言文字的規范和健康發展而努力,使我們的出版物可以為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服務。

(作者單位:山西人民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