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青報的思考探索創新 沉浸式體驗新聞2020再出發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張詩童
2020年01月10日06:48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沉浸式體驗新聞2020再出發

  2019年,中國青年報的“融媒小廚”全面升級,“沉浸式體驗新聞”項目破繭啟動。順應新媒體發展趨勢,用創新的手段、形式和元素,為廣大青年提供新聞文化與新技術融合的全新體驗。這一年,更是中青報人的思考、探索與創新之年。

  超越“邊界” 快樂出發

  “沉浸式”一詞脫胎於戲劇,近些年來蔓延到策展、游戲、文創等領域,成為一個熱詞。各大媒體、各個行業的各種“沉浸式”此起彼伏。什麼是中青報的“沉浸式”?我們的“沉浸式”要做怎樣的內容,表達怎樣的情懷?帶著這樣的問題大家開啟討論。

  2019年7月,“沉浸式”的第一次籌備會現場氣氛緊張而熱烈。中國青年報社黨委書記張坤說,5G時代的到來,正在讓數字和物理之間的邊界快速消失,中國青年報社“融媒小廚”處在升級與突破的關鍵時刻,“催化融合質變,放大一體化效能”的縱深推進,就是超越“邊界”。通過創意創新,再造一個全新體驗空間。要通過“沉浸式”,為5G時代超前布局,融合新技術,大膽研發新樣態,實現融媒體跨部門協作。那次會議,我們體會到中青報人的責任所在和豪情所在。至此,中青報“沉浸式體驗新聞”正式出發。

  短短一個月時間,我們創意策劃、制作完成了4個沉浸式體驗新聞——《VR看軍械能手火箭炮》《青春扶貧在路上背后的故事》《120秒幕后見》和《紅軍橋的故事》。

  《紅軍橋的故事》是當時最“沉浸”的一個,它打破了傳統的閱讀方式,第一次做到了將VR視頻、音頻和圖文融合成一篇觀看體驗性極強的融媒精品。而那座搖搖欲墜又承載著紅色歷史的“紅軍橋”經過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的報道,獲得了公益捐助。當地用捐助款項建起了新橋,發揮了新聞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VR視頻也讓觀眾沉浸在新聞現場變化與發展的喜悅之中。

  創新融合VR、AR等新技術,打開“小廚”直擊第一現場,用立體的內容創造新的移動閱讀生活狀態。肩負使命擔當,堅守核心價值,快樂出發。我們迎來了新聞文化和新技術融合的新局面。

  全員沉浸式 打造融媒精品

  《92歲王泰齡 生命的厚度與理想有關》作為第一個沉浸式體驗互動紀錄片,是報社文化中心中青文化融媒工作室孵化的“請教”系列視覺產品之一。該片講述了92歲的王泰齡教授每天工作12個小時,勤勉不輟、終身奉獻的動人故事。整個拍攝、創作過程艱難卻充滿溫暖與感動,該片前后制作了53個視頻片段,進行了10余次修改,多角度、立體化地展現了王泰齡教授平凡而激勵人心的人生追求。

  該組融媒報道獲學習強國、人民網、央視網等媒體傾力轉發,在微博上獲得了712萬人次在線觀看。經共青團中央、《人民日報》、《中國日報》等官微轉發,話題以1.3億人次閱讀,1.7萬人次討論登上新浪微博熱搜榜。

  與此同時,各採編部門也積極聯合“沉浸式”項目組,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沉浸式體驗新聞”產品。經濟部出品了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沉浸式”長圖﹔文化中心用互動視頻,多層次地講述了國家教育部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活動的幕后故事,還推出了“沉浸式”報道《貧困村來了95后村醫》——用VR視頻還原了真實立體的健康扶貧一線的場景﹔視頻部將人物專訪做成了互動視頻,以記者視角探秘活動現場﹔創業周刊、社調中心等多部門合作推出了關注社會現實的沉浸式民調新聞,將鏡頭對准“限塑令”的盲區……僅僅幾個月的時間,我們的選題涵蓋了文化、教育、科技、軍事、社會等領域。

  中青報新勢力 記錄現在面向未來

  92歲仍然每天工作的王泰齡說,我希望能多培養些年輕人,隻要我還有分析能力,我就還能工作﹔70歲的當代藝術志願者講解員陳少勤說,把年齡放一邊,你可以像畢加索一樣,心態永遠年輕﹔萬科集團創始人王石說,是時代造就英雄,努力比運氣更重要……他們的故事感動著我們每一位參與其中的記錄者,也感動著千千萬萬的青年讀者。關注人的精神、人的故事和人的發展是我們不變的初心和堅持。中國青年報在“沉浸式體驗新聞”的實踐中,通過媒體的力量來引領凝聚青年、組織動員青年、聯系服務青年。

  2020年的春天即將到來,這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一年。2020年,我們將滿懷豪情,承擔媒體責任與使命,記錄偉大的新時代,推出“沉浸式”精品力作,不忘初心,不負韶華。

  2020年,面向未來,我們再次出發。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