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舊事”成“新聞” 媒體應監督學術亂象

原平方
2020年01月16日09:04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1月12日凌晨自媒體公號“必記本”發布一篇題為《2020年的第一篇神論文:論導師崇高感和師娘優美感的統一》的文章迅速引爆輿論。對於普通公眾來說,論文屬於高大上的字眼,可論文主題卻是這麼接地氣的話題,這不由得不讓人產生好奇心。

原來在2013年,中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博導、凍土學家徐中民在《冰川凍土》期刊上發表了兩篇名為《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1)(2)》的論文,一共數萬字,佔據期刊30多頁,但主要內容卻是描述和論証“導師崇高感”和“師娘優美感”。

就論文本身來說,論文能不能寫導師師娘呢?不是不可以。但論文的類別卻是“生態經濟學”范疇,難免讓人生疑是挂羊頭賣狗肉的做法。更為重要的是,這兩篇論文是發表在與生態經濟學主題與定位毫不相關的專業期刊《冰川凍土》上,這種讓一般人望而卻步的高冷核心期刊能犯這樣的低級錯誤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不能不提的是,《冰川凍土》,是中國相關研究領域的唯一學報級期刊,而論文作者徐中民的單位是該期刊的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文中的導師中科院院士程國棟則是這家期刊的主編。要知道,論文發表見刊的審稿流程需要所涉及領域內的同行專家進行評議,並非自己編輯審稿,看來這些基本審核環節均告失效,論文發表一路綠燈,嚴格的學術編輯部成了放鬆自己的私家后花園。

事實上,這期間還有13篇文章引用這兩篇論文,包括論文作者徐中民自己引用,還有碩士論文或者同屬核心的其他刊物引用。有問題的論文還有引用顯然是為引用而引用借以提高論文引用率和知名度的關系引用。那為什麼這兩篇論文時隔7年之后才發現呢?關鍵的原因是公號的作者屬於新聞傳播學領域,和涉事論文作者的專業沒有利益利害關系。而該作者正好又認真查詢了一下論文,發現了問題所在,而后才能在新媒體上發布出來。因此,這篇論文的發現具有偶然性。而由於這是2020年的新發現,所以,沉寂7年之久的舊論文才被算作2020年的“神論文”。

在這一程度上講,“注水論文”或真的“假”論文的一再產生,意味著學術共同體、學術體系的學術評價能力部分喪失,而要依靠個體的偶然發現來維持起碼的公正。所幸,這一次的媒體跟進非常及時、非常有效,輿論的熱切關注也証明學術不端風氣的嚴重性,誰知道還有多少這樣的“神論文”沉睡在各大論文庫期刊庫而沒有被發現呢?

然而需要說明的是,媒體輿論維持學術評價體系的公正,其前提是荒誕荒謬的程度已經達到一望而知的程度。因為,媒體本身不太具備評價學術問題的能力,很多時候也缺乏對於專業問題的認知,專業的學術問題還應該依靠專業的不涉及利益關系的第三方學術機構或評價體系來做評判。

學術界應該有自我清潔的能力,而隻有在學者缺乏自控能力、學術界缺乏自律的情況下,媒體才介入報道或批評學術界的不端行為。2018年的一篇論文通過研究國內媒體公開報道的64起學術不端典型案例就發現,媒體在監督學術方面至關重要。

事實也証明,近年來大眾傳媒越來越關注學術不端或失范事件,而如果沒有主流媒體和網絡輿論等介入,很多學術不端和失范事件可能不會引起重視,相關責任人也得不到及時處理。媒體不是評價學術的最高標准,但應該在監督學術亂象上起到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媒體不僅可以監督學術,還可以介入學術批評提升學術界的公正性和開放性。由於不存在利益關系,較少受學術“圈子化”干擾,媒體事實上可以提供一個相對開放的學術探討空間。因為“專家化”的學術圈子本身存在封閉性,反而使學術討論的空間日益狹小。同時,媒體介入學術批評還可以鼓勵年輕學子大膽質疑權威、一定程度上打破學術等級化現象,無疑會促進學術的良性發展。原因在於青年學人是未來學術事業的繼承人,他們是否認真誠懇地介入學術批評,對學術批評能否良性發展非常重要。

總的來說,不管是媒體報道學術問題還是介入學術批評,其目的還是為了加強學者的自律,使相關學術領域形成負責任和值得信賴的知識共同體。建構合理公正健康的知識共同體,需要媒體的必要介入,因為隻有將學術共同體內部的利益博弈呈現給公眾,才能監督知識共同體的正常運作。而知識共同體隻有敢於將自己呈現在媒體的聚光燈下,敢於接受大眾的提問和質疑,才能逐步加強自律、完善自我,給大眾樹立值得信賴的形象,維護學術的尊嚴。(作者 北京城市學院公共管理學部教授、碩士生導師)

(責編:燕帥、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