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維空間到三維空間:全媒體環境下新聞文本的虛擬化呈現與審美嬗變

摘要:在全媒體的環境下的新聞生產領域中,以VR、AR等虛擬技術為代表的媒介“虛擬化”的生產與呈現技術深刻地改變了傳統新聞編輯部的工作流程。這種虛擬化的媒介生產技術這一潮流代表著什麼,這一趨勢於受眾、於媒體自身的影響,其背后的成長邏輯成為本文需要著重考察的對象。研究發現媒介的這種虛擬化形勢代表著受眾的一種從“二維式”審美向“三維式”的審美轉變﹔“虛擬化”是媒體取悅受眾的一種是手段,它改變了受眾感知新聞的方式,從一定意義上講,還會阻礙受眾對事實的認知﹔通過考察我們還發現,這種虛擬化趨勢的成長得益於資本和消費兩大動力的支持。
關鍵詞:VR﹔AR﹔新聞文本﹔虛擬化﹔審美
一、引言
從15世紀德國工匠古登堡發明印刷機始,幾百年間,人們的媒介表達技術經歷了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廣播、電視、衛星電話、互聯網等傳播技術不斷問世。今天的媒介環境,已是一個各種媒介形式相互交叉、重疊、互動的場景。新聞信息生產所借助的媒介常見的有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網絡、電信、衛星通訊等,這是一個涵蓋了視、聽、形象、觸覺等人們接受資訊的全部感官[1]的媒介陣營,形成了一個“全”媒體的媒介場域,並且隨著時間的演進,還會有新的媒體形式開發、利用、流行開來。
今天的媒介場域中,以移動互聯設備為硬件支撐,以VR技術為代表的虛擬媒介形式尤其引人注意,雖然關於何時為VR技術爆發的“元年”還時有爭論,但是在新聞生產領域,這些虛擬媒介確確實實已經侵入了進來,並且在某些程度上,取得了不錯的市場效果,受到了一些受眾的青睞,還得到了資本的寵幸。
在新聞文本的制作中,一種虛擬化的傾向已經出現,即借助於新的媒介技術(包括但不限於AR\VR),新聞工作者對於新聞事實的還原、建構和呈現。毫無疑問,從空間的意義上講,這是一種三維新聞生產與呈現形式,與此對應的,傳統意義上的新聞生產和表達形式,無論是文字還是圖片,都是一種二維的邏輯模式。傳統的以文字為主的新聞文本帶給受眾的是自主、深入、系統的閱讀體驗,受眾的閱讀過程從始至終是建立在理性思考之上的。通過這一過程,受眾可以獲得“純粹”的閱讀體驗,這是二維空間式的閱讀帶給受眾的獨特的審美體驗﹔但是在虛擬化的新聞文本中,受眾獲得的是一種“超真實”的三維空間式的體驗,在圖像感覺上,這種形式帶給受眾較逼真的感官刺激、感官體驗與審美愉悅感,這是三維空間式新聞文本的特點。
今天的新聞文本虛擬化呈現、沉浸式體驗在市場上獲得青睞的現象的實質是什麼?空間在人們的閱讀體驗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這樣一種新聞文本呈現方式的變化背后表征著什麼?什麼因素在驅動著這一內容形式的恣肆?這樣的變化趨勢對於新聞生產機構,對於受眾有什麼影響?這些問題是本文所關切的。
二、二維到三維——新聞文本的空間轉變
(一)空間
在古人的表述中,“空間”被稱為“合”或“宇”。所謂“四方上下曰六合”,認為空間有六個向度,並且具有可逆性和對稱性。中國古代哲學家從“道”“心”等角度出發,對空間的概念和特性作了獨到的解釋。在古希臘,亞裡士多德將空間理解為永恆的、無限的、虛空的區域,是事物存在和運動的方式; 笛卡爾則從幾何的角度審視空間,認為空間是物體的生存場所[2]﹔黑格爾看到了空間的物質性,並且相信,在一定條件下,兩者可以相互轉化……
人類生存在空間裡,我們能感知到的空間恰好是三個維度。一維空間是一條向兩端無限延伸的直線,二維空間則是一個平面,即所謂的“線動成面”,三維空間是一個立體的概念,即“面動成體”,這個有長、寬、高。在這個空間裡,能感受到天高地迥和宇宙之無窮,能體會到興盡悲來和盈虛之有數,總之,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在這個空間裡發生的。
(二)作為文字(印刷)新聞的二維式審美
傳統的新聞是作為文字的面貌與受眾見面的,在接受信息的同時,受眾產生的是對文字的審美觀照。從文字誕生以來,受眾的閱讀慣習就是文字式的靜態閱讀,審美的主體對審美客體進行的是一種靜觀的、深入的、自主的、沉思性的思想活動,並由此形成對審美客體的主觀認識。
傳統的審美過程的展開是需要審美主體充分利用自身的直覺、想象、聯想、回憶、移情等手段,來達到對審美客體的審美體驗,進而產生審美意象。這個過程是審美主體視覺與心靈共同作用的結果,並且心靈的作用甚至會成為主要矛盾。試想,欣賞一幅抽象的藝術畫作時,如果不作任何心靈思想活動的話,那麼看到的、體察到的作品的藝術震撼和藝術價值將會大打折扣。所以,審美靜觀的對象具有表象化、感性化[3]的特征。審美當中和審美之后產生的審美愉悅感主要是審美主體自己生產的,審美主體的主動性、意識的延展性和增殖性在審美中起到的作用是決定性的。
在文字性新聞文本閱讀中,就像斯圖亞特·霍爾的研究所顯示的那樣,背景不同的受眾會對新聞文本作出角度不同的解讀。甚至閱歷豐富的人可以對一篇新聞文本作出多種解讀,常常這種解讀往往是新聞生產者所沒有料想到的。在魯迅的小說中,有的人體會到舊中國社會環境的黑暗,有的人能看到民眾的淳朴與善良,甚至有的人能從中看到一些關於生活的哲學。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一千個受眾,或許也會有一千份新聞感知。
所以,以文字為主要構成的新聞文本裡,受眾是在二維空間裡展開閱讀、思考、聯想與欣賞的。這是一種二維式的審美,其優點和不足都很明顯,它雖然能帶來酣暢淋漓的閱讀體驗,卻又需要受眾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豐富的想象力﹔它雖然能帶領受眾進入深度思考,卻又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尤其在今天受眾注意力被嚴重分割的情境下更難實現。這些特性都使得二維式的審美在今天成為一種“奢侈”。
(三)作為虛擬新聞的三維式審美
虛擬新聞,即新聞的虛擬化呈現。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對這一概念的理解是,一種沉浸式媒介體驗,它復制的世界可能來自現實環境也可能來自想象空間,用戶與虛擬現實世界的互動方式是身臨其境[4]。這種新形勢的新聞是技術進步的產物,從2016年開始,這種新聞形式逐漸開始受到業界追捧,並且學界對其的研究也越來越全面、深入。
虛擬新聞的誕生基於技術的基礎之上,同時誕生在傳統媒體謀求轉型之際,所以從登場初始就獲得了擁抱。近幾年,歐美的一些主流媒體,包括《紐約時報》、《今日美國》、德國《世界報》、瑞士《觀察報》、瑞典《每日新聞報》、德法公共電視台、英國《衛報》、天空電視台、歐洲新聞電視台、ABC、BBC等,都在試水虛擬新聞[5]。最令人難忘的即是紐約時報關於《雪崩》主題的系列虛擬新聞產品。2012年12月,《紐約時報》網站發表了 一篇題為《雪崩(Snowfall)》的關於美國華盛頓州喀斯喀特山脈雪崩事件的專題報道。《雪崩》完美融合了新聞報道與多媒體交互技術,用圖片、文字、視頻和 3D 模擬動畫[6]等技術再現了這一自然事件的演進過程,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並且事后調查發現了紐約時報的用戶得到增加。
后現代表達的一個主要主題就是視覺形象及其再現,它把人們的閱讀慣習從傳統的單純依靠文字符號裡解放出來,通過借助新的媒介技術幫助人們生產與拓展意義空間。文字和圖像是再現世界的兩種基本途徑[7],虛擬時代之前,人們使用文字符號表征實在,在虛擬時代,人們依靠電子化程序來再現世界。人與文字之間的關系被人與虛擬現實之間的關系所侵蝕、取代。
在虛擬新聞裡,形式的新穎刺激了感官的興奮,在一定時期內帶給人一種“空虛的”愉悅感。人們所觀看到的好像不是現實而是現實的“仿像”,形成了一種可以被稱之為“虛擬美學”的鏡像。相較於傳統的審美過程中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審視、聯想與思考,虛擬美學關注的是人的身體的電子化程序的互動,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各個感官被“充分”激活起來了,嗅覺、觸覺、聽覺、視覺都被被動地調動起來,“身臨其境”般地感受新聞作品帶來的虛擬體驗。
從審美的視角出發看,虛擬新聞的出現和當下的“燎原”之勢,與此相比,文字性新聞文本相對的弱勢關懷,實際上反映出的是一種從二維式向三維式的審美情趣的轉向。在技術決定論者、技術“善”論者和經濟基礎決定論者看來,這種轉向恰恰契合了工業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進程。並且在樂觀主義者那裡,虛擬新聞愉悅了人們的審美體驗,讓人們在快樂中完成對新聞事件的了解和消費。
三、誰的助力?
在媒介環境學派看來,媒介就是訊息,就是隱喻。他們普遍認為,一個時代最重要的信息是這個時代的傳播媒介,即信息的承載工具和承載技術。因此,現今虛擬新聞技術的“出生”與流行無疑背后也是某些因素的隱喻。當然,虛擬新聞這一形式的出現背后體現了技術的進步,因此在考察其誕生原因時,技術絕對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但是,對於信息技術的研究屬於計算機學科領域的范圍,在此次研究中,我們更關心的是這一技術應用背后的宏觀社會因素。
(一)資本的邏輯
在論及資本的原始積累時,馬克思曾經說過,資本來到這人世間,從頭到腳的每一個毛孔都滴著鮮血、透著骯臟。誠然,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曾為世界的乃至人類的進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馬克思以及馬克思主義者看到了資本發展過程中,強者強加給弱者的種種暴行,看到了資本在循環和增殖的過程中,對於人的內在自由的踐踏和對人類文明的摧殘。我們容易看到事物帶給人們的好處,卻經常忽視它帶給人們的不利。哲學家杜威曾表示,人們把那種對他們有主要價值的東西當作是唯一實在的東西,在這一過程中,真實性和高貴性被等同起來了[8]。
西方的媒介是作為企業的面貌示人的,為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他們往往更加積極地適應新形勢,採用新技術以迎合受眾的閱讀偏好。在虛擬的新聞文本面前,受眾被眼花繚亂的、沉浸式的、形式所吸引、駐足與流連。採用虛擬現實這樣的技術,往往需要持續不斷地資金投入和人才儲備。這一方面,資本雄厚的西方媒介集團是毫不吝嗇的,並且能做到“敢為人先”。
中國現代的新聞媒介誕生在民族解放時期,一開始就是為黨連接人民的橋梁、宣傳黨的綱領、政策任務而展開工作的。中國媒介的市場化改革起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而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達到了高潮。從92年前后至90年代末,媒介產業化的步伐得到加快,一大批面向市場、注重經濟效益的媒體紛紛創辦[9]。1996年,中國第一家報業集團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國開啟了傳媒的集團化之路,媒體開始朝著做大做強之路邁進。此后的一二十年,中國媒體不論是從資產規模上,還是從機構規模上以及影響力上,都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媒體更加注重讀者的閱讀體驗與閱讀興趣,媒體的產業屬性得到彰顯,這就為中國媒體的新技術採用奠定了基礎。
縱觀中國與西方媒體的成長與歷史演進,我們可以看出:為了不斷地資本增殖,使得媒介作為企業在市場大風大浪中佔得勇立潮頭和佔得先機,媒介集團不得不採用新技術以滿足受眾的閱讀趣味和審美偏好。說到底,今天媒介新技術的採用與推廣是資本的生產邏輯使然。
(二)消費的邏輯
一般意義上認為消費即對商品的購買,滿足的是人類的物質或精神欲望。在物質條件相對受限的“前現代”社會,消費滿足的僅僅是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體現的僅僅是具體物質的消費﹔及至社會發展到物質條件相對充裕的時期,人的消費轉向了為滿足人的更高層次的意識活動領域的消費,體現的是對精神的消費。“消費社會”是最近一百多年來西方經濟發展和社會文化結構變遷的重要產物[10],這一術語的誕生是基於兩次工業革命使得社會生產力極大解放的基礎之上,體現了在后現代環境下,人的消費欲望的膨脹和消費行為的凸出。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對“物”的消費的整個過程是以“生產”為中心,消費“物”只是工業過程的結果,是生產的結果,它在整個工業運行過程中並不扮演核心的作用。換言之,是生產導致消費﹔而在后現代語境下,“消費”一躍而上成了工業過程的核心概念,成了工業生產的起點和終點,成了人們進行生產的邏輯起點與價值歸宿。即消費創造、導致、決定生產。
在文字為主要傳播符號與傳播手段的歷史時期,文字是整個傳播過程的邏輯核心,而且佔據了人們消費的主要形式。在工業革命的起始時期,為了獲得世界各地的商業信息,英國的工廠主們爭前恐后地閱讀報紙,從報紙上提取出有價值的生產信息,從而支持了報紙的早期發展﹔在昏暗的政黨報刊年代,人們消費的是由黨派提供的揭丑性、攻訐性文字報道,造就了那個時代的新聞特色。
人是存在欲望的動物,圖像作為傳播新形勢的出現極大地刺激了人們的想象力,在一兩百年的時間內迅速地影響了人們的閱讀趣味。在精神文化消費領域,伴隨著新的媒介產品形態的不斷迭新,人們的消費習慣由文字轉向了對圖像的消費。圖像帶給人的沖擊力是巨大的,曾經照相技術誕生后,就有人大呼繪畫藝術的凋亡。此外,消費圖像的知識儲存門檻比消費文字的門檻低得多,三四歲的孩童就已經可以舉著手機嫻熟地進入動畫片播放的頁面﹔成人更經常通過看視頻來獲取信息,巨幅廣告也總是洋溢著明星做作的微笑……似乎在以圖像作為傳播符號、意義載體的歷史時期,人們更願意消費圖像。
今天是一個讀圖的時代,人們既消費文字也消費圖像,但是似乎更願意消費圖像。圖像給人帶來的沖擊是震撼心靈的,它不需要文字所依賴的聯想與知識儲備就可以直接抵達人們的心靈,喚起人們的感情。對圖像的思考更直觀,所耗費的精力更節省,但是這樣一種的“圖像思考”行為是否更有利於人們對外界的認識與客觀世界的把握,這還是需要思考的,后文將會論及。
四、轉變引起的思考
(一)被動改變,還是主動選擇?
如前所述,觀察多家新聞媒體機構試水虛擬新聞文本,受眾對其是傾向於接受而不是排斥。而且,受眾對這一新形式的文本的接受屬於一種消費主義視野下的審美轉向。那麼受眾對這一形式的接受屬於自主的選擇、認同還是被動地刺激、強加?在面對這一新形式的選擇,受眾是否是自由的、自覺的?
在人的選擇和發展中,理性主義者普遍擁護人的自主意識。人的自主意識是人自主決定自身生命活動的意識。由於人的活動並非是純粹的不受他人影響自然活動, 而是在人和人之間形成的社會網絡、社會關系下的社會活動,受一定社會交往規則的制約。因而, 在一定的社會交往形式中, 個人為了實現自主活動就會產生現存實踐的意識, 即自主意識[11]。在人的自主意識中,實現自主活動是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即人的自主意識是建立在人的實際活動對人提出的需求之上的,先有需要,再有自主意識。
人在社會上生存,就必須擁有生存手段。在現代社會中,獲取信息能力是生存手段的重要部分之一。人需要對他所處的周遭世界作出復合真實情況且有利於自身的判斷,才能在社會中生存、立足和發展。比起傳統的報紙和電視等媒介手段,虛擬新聞文本具有沉浸性、交互性等特征,更強調現場感和時空穿越感[12]。這就是說,虛擬新聞文本的本質屬性、價值依歸是刺激受眾、黏引受眾、娛樂受眾,而不是從受眾的角度出發,提供關於受眾確實需要的應知和欲知的新聞。
虛擬新聞文本的作用是取悅受眾,在人的注意力被嚴重分割的當今社會,讓受眾在眾多的信息文本當中被迅速吸引和長時駐足在三維的社會現象重構的電子圖景中,這是虛擬新聞文本的現實任務。
從新聞信息論的角度出發,虛擬新聞文本給受眾提供的有效信息不足,甚至妨礙(如果把大量時間沉浸在虛擬新聞文本中)了受眾對於有效信息的尋找和利用。
受眾對這一新形式新聞文本的歡迎,隻能說是處於好奇與娛樂的心態,沉浸過程中,受眾得到了精神上的快慰。在這一點方面,虛擬新聞算得上對人有所幫助。但是對於受眾接受更及時、更重要的信息時,虛擬新聞文本起到的是阻礙作用。如果新聞媒體機構以虛擬化文本制作為主要產品形態,那麼就是粗暴地改變了新聞作為信息的功能,強制地改變了受眾的閱讀趣味。受眾在獲取關於自身有用的信息時,遭到了粗暴地、無理地忽視。
(二)現實空間,還是虛擬空間?
空間的體驗決定著人的生存體驗。人生活在現實空間,其一切社會活動、社會關系、社會認識都既是以現實空間為起點,也是以其為終點的﹔如果將人置於一個虛擬的空間,那個空間沒有勞動、沒有生產、沒有同伴、也沒有社會關系,那麼人將不為人,而成了虛擬空間的沒有感情的木頭人,這是不可想像的。所以,現實空間才是人的終極生存空間和價值空間。
毫無疑問,作為新聞文本,不論是傳統的文字性的樣態,還是虛擬性的樣態,其故事題材都來自於新聞事件。所以,新聞描畫的是現實空間,即使是作為虛擬形態的新聞文本,其制作藍本還是真實發生的事件,其原型是現實空間。
但是在虛擬新聞文本中,其所“擬化”與呈現出來的事物只是現實的“仿像”。學者指出,在藝術創作中,意象是追求意義的表意符號,而“仿像”則是一種貶低意義的符號模式[13]。虛擬的世界是一個依靠計算機的編碼世界,呈現出來的事物是缺乏自然界事物的那種靈動。在感知的過程中,人的審美感知是僵化的、儀式化的。而且,人對虛擬出來的“仿像”的感知是是不自由的,不是人經過自己大腦的聯想刻畫出來的。
戈夫曼曾經討論過人們在前台和后台的表演中“角色切換”的問題。他認為,在表演中,前台和后台的切換需要給演員留夠適當的時間,以使得演員自如地從一種表演行為轉化到另一種行為當中[14]。從此處可以聯想到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當中發生的角色轉換不充分而發生的令人痛心的事實:少年錯殺同學,覺得對方應該身穿有“黃金鎧甲”﹔玩家從數層高樓躍下,認為其有輕功……當虛擬新聞逐漸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甚至成為人們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那麼頻繁地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發生角色轉換,則會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感知被重新定義。
在虛擬技術被應用於新聞生產領域時,是作為一種吸引受眾的有效手段來使用的。但是,在廣闊范圍的應用中,這樣的一種新媒介技術應用對人的影響卻不像其他媒介技術那樣“輕微”,它將要改變人的空間感知方式,而這方面是和人類生存方式息息相關的。
(三)讀者:沉浸等於還原?機構:技術加持?還是技術挾持?
虛擬新聞文本的最大特點就是“使人沉浸”,遨游在由程序化數字提供的虛擬空間裡,人們“體驗”著新聞事件、“消費”著新聞事件。傳播過程原理(“香農—韋弗”定律)揭示:信息在傳播過程中會受到“噪音”的干擾,所以,隨著傳播過程的延長,信息的質量就會有所失真,信息的數量也會打了折扣。
傳統意義上的文字式新聞文本是記者頭腦中建構的新聞事件的文字化表達。在此意義上,新聞事件從文字到讀者眼前經過了記者一次的加工和建構。在虛擬新聞文本中,程序化的情景建構不是直接來自於新聞事件,而是來源於記者已經建構完成的文本。即在虛擬新聞文本中,新聞事件到讀者受眾的眼前經歷了兩次建構的過程。所以,在虛擬新聞文本中,新聞事件的原始意義無可避免地被大大“貶值”與“閹割”了。
新聞生產機構是人們生活信息的最重要的提供者。在新聞報道領域,新聞機構是虛擬技術使用的普遍群體。我們都知道,技術的每一次迭代都會引起生產方式的巨大變化,媒體對虛擬新聞技術的採用無疑是增強了媒體的生存適應能力,使得媒體在受眾注意力有限的今天,佔得先機。但是如果對技術的不見限制地濫用,就會使媒體產生極強的技術依賴性,以文字為核心邏輯的生產新聞生產方式就會轉向以虛擬技術為核心邏輯的生產方式。一如學界所討論的那樣,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內容提供。做技術不是媒體的強項,如果媒體轉化為以虛擬技術為核心邏輯的機構,那麼媒體的性質就會發生變化,媒體是否還是一個文化屬性為主的機構值得存疑。
結語:
空間體驗決定生存體驗,從欣賞文字到沉浸虛擬的新聞體驗轉變,實則是人們的審美發生了轉向,一種從二維審美向三維審美的轉變。在轉變過程中,資本和消費主義扮演了足夠重要的角色,但是這種轉向除了帶給受眾一些娛樂與快感之外,更多的帶來的是阻礙人們對真相的接近。那麼對虛擬新聞文本的誕生價值以及它的歸宿的研究將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參考文獻
[1]郜書鍇.全媒體: 概念解析與理論重構[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2(4): 37-42.
[2]伍樂平,張曉萍.國內外“文化空間”研究的多維視角[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6(3):7-12.
[3][英]鮑山葵著,周煦良譯.美學三講[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4 ~ 5.
[4]楊慧,雷建軍.作為媒介的VR研究綜述[J].新聞大學,2017(6):27-35,151.
[5]劉義昆.重構新聞業的想象: 虛擬現實新聞的創新價值與實踐困境[J].南京社會科學,2018(7):113-118,132.
[6]張小強,周曉淇. 國外報業數字化先驅媒介融合的進展與挑戰——以《紐約時報》和《衛報》為例[J].科技與出版,2015(8):109-115.
[7]謝宏聲.圖像與觀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54.
[8][美]約翰·杜威著,傅統先譯.經驗與自然[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19.
[9]林暉,李良榮.關於中國新聞媒介總體格局的探討—關於二級電視、三級報紙、四級廣播的構想[J].新聞大學,2000(1): 20-25.
[10]張佳,王道勇.從物的消費到符號消費———西方馬克思主義消費社會理論的演進及啟示[J].科學社會主義,2018(6): 137-141.
[11]姜愛華.馬克思關於社會交往與人自主意識的建構[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3:(5):63-65.
[12]喻國明,張文豪.VR新聞:對新聞傳媒業態的重構[J].新聞與寫作,2016(12): 47-50.
[13]常新.智能化時代審美的表征:對虛擬真實的一種理解[J].江海學刊,2019(2): 64-70.
[14]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03-104.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