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雜志:打造專業"朋友圈"建設服務型隊伍
近年來,《職業》雜志社在辦好雜志的同時,不斷聚焦讀者對象和服務對象,致力於打造專業、活躍的“朋友圈”,不斷提供權威信息和各種專業服務,強化了雜志的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受到了主管部門的肯定,以及讀者對象和服務對象的支持。同時,經營業績也保持連續增長。
從辦雜志到建平台
由於互聯網的沖擊,傳統的期刊經營模式受到嚴重挑戰。經過探索,《職業》雜志運營團隊認為,辦雜志不能只是組織好雜志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建圈子、建平台。
針對《職業》雜志的讀者對象是全國技工院校和職業院校師生的實際,雜志社致力於將《職業》雜志打造成“技工教育的四個平台”:其一把《職業》雜志打造成技工教育的信息傳遞平台。雜志社每天會收到幾十篇來稿,以及來自國家有關主管部門的新聞內容。他們將這些內容進行精選和編輯后,用紙質雜志、微信、微博等多種媒體形式進行展現,以此服務全國數千所技工院校和職業院校師生。
其二把《職業》雜志打造成技工教育的分享互動平台。雜志社利用《職業》雜志的微信、微博、QQ群等,打造技工教育的分享互動平台,分享和討論技工教育的熱點、難點問題。
其三把《職業》雜志打造成技工教育的資源整合平台。雜志社重視地方資源,通過幫助地方推進工作策劃選題、提供服務。同時,圍繞學校需求,推出專題策劃和專題圖書。
其四把《職業》雜志打造成技工教育的合作互助平台。在技工教育發展艱難的時刻,雜志社利用《職業》雜志理事會平台,主動當起“紅娘”,搭建了技工院校之間的校校合作平台、技工院校與企業之間的校企合作平台,讓校校、校企抱團取暖,互相幫助,協作共贏,成為技工教育的合作互助平台。目前,《職業》雜志理事會平台已經聚焦了220多所學校、幾十家企業,他們共同圍繞培養高技能人才展開了各種形式的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抱團取暖。
從進圈子到建圈子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雜志社意識到,要將《職業》雜志打造成“技工教育的四個平台”,必須建立技工教育最權威、最大、最活躍、最專業的“朋友圈”。
進圈子是建圈子的第一步。雜志社通過參加各種會議、論壇和活動,在了解最新政策、最新技術、最新動態的同時,也拓展了自身的讀者資源、專業資源和客戶資源。
從進圈子向建圈子轉變是第二步。實踐中,雜志社意識到,必須從進圈子向建圈子轉變,以自己為中心,建立起自己的權威專業平台。近3年來,雜志社主辦活動50多場,參與活動10多場﹔同時,還參與了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聯盟的建設,承擔了聯盟秘書處工作,通過近10場活動,凝聚了200多所技工院校和40多家企業,打造了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聯盟的“朋友圈”,也進一步強化了《職業》雜志的品牌。
從建圈子到強服務
實踐証明,服務能成就市場。這是職業雜志社運營團隊的共識。雜志社在利用圈子擴大品牌影響力的同時,不斷強化服務,提出的“三服務”要求,打造了一支服務型隊伍。
服務人社部相關業務部門工作,服務我國技工教育工作的需要,成為技工教育宣傳工作的主陣地。通過對技能扶貧、世界技能大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一體化教學改革、校企合作和企業新型學徒制等重點工作的宣傳報道,通過走基層的形式,深入到技工院校,對數百所技工院校改革創新經驗進行宣傳,形成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報道。
服務技工教育招生宣傳工作。受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委托,職業雜志社專門拿出資金,開展了全國技工院校招生宣傳畫設計征集活動。活動結束后,《職業》雜志將這些作品的電子版免費提供給技工院校,供他們在招生工作中使用,受到了技工院校歡迎。
服務政府工匠精神傳播。此前,工匠精神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后,工匠精神成為社會熱點。雜志社抓住這一機會,集中人力物力,在兩個月時間內,用工匠精神策劃出《古今中外工匠精神故事匯》一書。圖書出版后,在市場上一炮打響,當年實現銷售23萬多冊。2017年—2019年,在對該書進行改版的同時,針對技工院校學生喜歡看圖的需求,推出了《古今中外工匠精神故事匯(繪畫版)》。到2019年年底,這兩本圖書實現了43.76萬冊的銷售量,在取得良好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實現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作者系《職業》雜志社副社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