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網絡文藝發展方向建言:突破"圈層化" 邁向廣闊現實

2020年01月22日07:1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突破“圈層化”,邁向廣闊現實

【網文問切】

內容提要

●模式化的表達策略、相似的競賽流程、雷同的煽情,致使一些網絡文藝產品走向同質化,停留於粗暴的商業營銷,單一化、膚淺化的表達最終違背受眾的文化期待。

●隻有賦予網絡文藝更明確的價值引導、更崇高的精神品格、更飽滿的藝術審美、更開闊的文化格局、更接地氣的現實精神,才能真正提升網絡文藝的社會影響力和文化傳播力。

●網絡文藝應該以文化為起點,引導個體正確地面對自身與現實,而非沉迷於虛擬的“圈子”空間。畢竟,現實才是有溫度的家園。

網絡文藝經過20多年的探索,在文化觀念、藝術形式、媒介傳播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與此同時,網絡文藝創作依然存在娛樂化、商業化傾向,整體水平良莠不齊。當前,黨和國家作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抓好網絡文藝創作生產”的戰略部署,網絡文藝在全球范圍內也呈現爆發的態勢,這些都是新時代網絡文藝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契機。

那麼,如何從虛構幻想向現實關懷落地,從娛樂快感向精神美感升華,超越小眾文化狂歡進而追求大國形象書寫,成為網絡文藝獲得健康發展的關鍵。在這樣的背景下,網絡文藝的自我調整、自我完善顯得至關重要。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就包括亟待強化“出圈”的意識。

“出圈”是一個網絡流行詞,意思是某個明星、某個事件突破自己固定的“粉絲圈”走紅,被更多圈子外的人所知曉。網絡文藝“出圈”,不僅是超越網絡文藝內部的“圈層化”,也是逐漸摘掉“網絡”的帽子,全面提升文化格局和藝術審美。

“出圈”是必然方向

2017年的網絡綜藝《中國有嘻哈》,一夜之間讓小眾的青年文化進入大眾視野,其后愛奇藝、騰訊、優酷三大網絡自制平台連續推出一系列節目,獲得良好的市場反饋。“圈層”綜藝為網絡綜藝多樣化、高品質創新提供了有益嘗試。從早期的網絡文學分眾閱讀、類型化創作到近年短視頻的內容定制、分類推送,從“嗶哩嗶哩”網站深耕二次元文化的嘗試到三大視頻平台目前的發展思路,都以互聯網用戶“圈層”特征分析為基礎,深耕垂直題材,作為創意和制作策略。

“圈層化”網絡文藝是市場發展的需要。隨著網絡文藝自身形態日趨成熟,網絡文藝需要不斷在創新中提升質量。然而,回歸理性的資本市場難以再現瘋狂的資本加持,創新試錯成本必然提高,那麼在原有高熱度的題材和類型中,以特定“圈層”用戶需求出發,深耕題材內容,成為有效降低風險的商業策略。

不過,這一波商業操作的成功,根本上還是因為觸動了“圈層”受眾文化認同和情感歸屬的需求。近兩年,一些相對小眾的藝術形態、青年文化的價值,通過網絡視聽節目被大眾“發現”和認可。同是音樂類節目,網絡綜藝《樂隊的夏天》《聲入人心》《中國新說唱》,分別聚焦獨立樂隊、歌劇和說唱。三種不同的音樂形式或鮮為大眾了解關注,或在大眾觀念中存在某些誤讀,通過這三個節目確實掀起了小眾音樂的熱潮。《中國新說唱》將說唱中積極進取、率性表達、愛與和平的精神力量提煉放大。《聲入人心》則以綜藝節目的制作模式,將“曲高和寡”的美聲、音樂劇、歌劇進行流行化展示,讓更多的受眾領略到高雅藝術之美。《樂隊的夏天》看起來就是請樂隊唱唱歌,讓評委聊聊天,但新老樂隊的魅力讓觀眾著迷了一個夏天。當觀眾開始看膩“綜N代”真人秀的時候,“圈層”綜藝能夠實現流量與口碑雙豐收,正是因為以小眾文化為切入點,以“圈層”用戶更專業、更明確的文化需求為“爆點”,點燃了觀眾的渴望和激情。“圈層”綜藝展示小眾文化,對競賽、表演過程中青年的成長也有所呈現,既是對小眾文化的肯定,也是對個人價值多樣化的肯定。當《聲入人心》欄目的24位演唱者在告別舞台之際,演唱《我相信,於是我堅持》時,舞台的光芒和掌聲也在為每一個執著興趣、守護夢想、努力奮進的人助力點贊。此時,觀眾都能夠在掌聲、淚水和笑臉中,激蕩起個人夢想和家國夢想的奮進激情。小眾文藝的魅力借助網絡獲得更大范圍的接受。

從某種意義來說,網絡文藝自誕生以來就具有“圈層化”屬性,是以青年創作者和青年受眾為主的“圈層”文藝。數據顯示,隨著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網絡文藝形態日漸豐富,從“Z世代”(指1995—2009年間出生的網生代青年)到退休老人,從小鎮青年到海外友人,網絡文藝受眾的數量和范圍都在迅速擴大,網絡的無限覆蓋,最終將網民的“圈子”邊界拓展為無形,“出圈”是網絡文藝發展的必然方向。

“圈地自萌”存在風險

網絡文藝的“圈層化”策略有其文化合理性和積極意義,但商業營銷是其出發點,因此也就不能完全彰顯文藝以人為本的精神特質。網絡文藝融合文藝與產業的雙面性,具體形態側重有所不同。對於受眾面廣、影響力大、有著傳統文藝根基與脈絡的形態,尤其不能無視“圈地自萌”可能帶來的問題和風險。

作為網絡文藝發端的網絡文學,“根”在中國傳統文化和精神,但互聯網用戶的“圈層化”,形成了網絡文學不同於傳統文學的創作和閱讀形態。在網站和移動閱讀終端,網文讀者首先以性別進行區隔和分流,進入男頻、女頻后各自細化為一級、二級等百余品類,由此保証快捷、精確地滿足讀者閱讀需求。為了延續類型閱讀快感,讀者可能長久沉浸於固定類型,網絡寫手也會依據類型數據庫和固定的敘事模式進行規范寫作,保障作品在網站上架、被讀者選擇。因此可能導致讀者文學審美和知識趣味的單一化,而寫手的自我復制、習慣性寫作和跟風,也不利於網絡文學的良性發展,長此以往,可能讓禁錮於固定閱讀“圈層”的讀者、寫手陷入自我封閉和自以為是的怪圈。

近來的“圈層”綜藝對青年文化和萌寵、科技等垂直題材的涉及,表現出一定的積極文化價值,但是,基於娛樂和商業訴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例如模式化的表達策略、相似的競賽流程、相似的舞美燈光、雷同的煽情,甚至表演者千人一面的精致妝容、完美人設,致使原本多樣的小眾文化形態走向同質化,停留於粗暴的商業營銷,單一化、膚淺化的表達,最終違背受眾的文化期待。

網絡文藝“圈層化”弊端的影響,不僅可能造成網絡文藝自身價值與審美的窄化,還可能影響受眾對現實的理解,對青少年價值觀、審美觀的影響特別值得關注。“圈層化”是互聯網時代人與人之間一種緊密的連接方式,包括“圈子化”和“層級化”。互聯網在情感和利益的基礎上,建立更多人際連接,形成更多“圈子”,以興趣為連接點的職業圈、亞文化圈就很典型。“圈子”能強化人的連接,也能分裂和隔絕“圈子”以外的世界。如果過度以“圈層”為文藝創作和傳播的思路,就有可能進一步固化“圈層”,不利於“圈子”之間的交流和文化傳播。“層級”象征人們在互聯網空間中的位置和話語權,也影響他們現實的觀念和行為。如果不懂“俚語暗號”,普通受眾甚至很難進入某些“圈子”交流,青年個體如果不能處理好“圈子”內外的關系,的確存在疏離社會現實和群體的風險,放大“信息繭房”效應。“圈層”文化中,個體在知識獲得和情感體驗上都是成倍累計的,網絡文藝可以利用這一優勢,放大正能量,淨化網絡環境,在尊重多樣性基礎上加強對青少年的引導。

現實才是有溫度的家園

“圈層化”是網絡文藝發展的某種支點、策略,在尊重和保留小眾文化特質、滿足“圈層”用戶需要的同時,隻有賦予網絡文藝以更明確的價值引導、更崇高的精神品格、更飽滿的藝術審美、更開闊的文化格局、更接地氣的現實精神,才能真正提升網絡文藝的社會影響力和文化傳播力。

網絡和文藝都有造夢的力量。然而,無論什麼“圈層”的文藝,歸根結底都是人民的文藝。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應該以審美的方式直抵人心。而文藝創作對於人的關注,以對當下現實人生的關注最為重要。從舞台到生活,從虛幻到現實,從表演到人生,網絡文藝隻有完成質朴、扎實的轉身,才具有新時代文藝的真正品格和價值力量。網絡文學、網絡劇不等於玄幻、仙俠、宮斗,對小眾文化價值的發掘不該止步於舞台競演的尖叫和掌聲。“燃炸”的狂歡之后,能否把舞台上比拼、較量的精神,轉化為面對和解決現實困境的勇氣與力量,而不是陷入更大的迷茫和孤獨?網劇《慶余年》借由穿越主人公的現代身份,將現代思想觀念植入古代社會敘事,將原小說主人公范閑形象進一步提煉、典型化,穿插中國傳統詩歌蔚為大觀的燦爛成就,盡管故事虛構,但是情感和人情世事貼近現代生活。網絡文藝可以虛構、可以創造,但其價值和精神不能虛空和亂造。

網絡文藝長於日常表達,但日常不等於瑣碎無聊,如何在庸常的生活中發現並獲得力量,勇敢面對現實困惑,是當前青年群體的剛性需求,應該成為網絡文藝的努力方向。即便是虛構的網絡文藝作品,其敘事視角、精神塑造也應該關乎當代、切乎現實。網絡文藝應該以文化為起點,引導個體正確地面對自身與現實,而非沉迷於虛擬的“圈子”空間。畢竟,現實才是有溫度的家園。

網絡文藝打破“圈層”局限,還有必要強化主流文化的向心力,這是網絡文藝獲得長久、健康發展的本質方向。不久前“爆紅”的“嗶哩嗶哩”網站2020跨年晚會,從內容到表演者顯然是一次“破圈”,作為最早深耕二次元文化的網絡社區,這個網站正在轉型為人群覆蓋更廣、話題更多元的網絡平台。晚會中由退伍軍人合唱團演繹的《亮劍》主題曲《中國軍魂》,受到廣泛點贊,這是“圈層”文藝“出圈”邁出的重要一步。

網絡文藝“出圈”的另一層含義,是網絡文藝逐漸摘掉“網絡”的帽子,打破網絡文藝與傳統文藝的“圈層化”區隔。人們習慣於強調以網絡為媒介進行文化和藝術表達,使傳統文藝通過新媒體獲得傳承傳播。反之,將網絡文藝“逆向”與傳統媒體、傳統文藝形態整合,通過網絡文學的出版發行、網絡綜藝和網絡連續劇的網台聯動制播等方式,既不失為融合策略的開拓,也是提高網絡文藝創作標准和藝術質量的正確打開方式。網絡文藝是時候“出圈”了,以更崇高的精神品格成為促進個人自我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有益力量,以更開闊的文化格局承擔起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藝術使命。

(作者:趙麗瑾,系甘肅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本文系2019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青年項目﹝19YJC760163﹞階段性成果)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