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救援》大年初一上映 林超賢:每一個人都要逼到極致
去好萊塢拍片“揮斥方遒”,恐怕是不少導演的夢想,不過林超賢卻對此表現得有些謹慎。身為“魔鬼導演”的他擔心自己拍攝時的“魔鬼”方式,會被嚴苛的好萊塢合約束縛住,“雖然他們說可以按照我的方式,一切都聽我的。但是你知道,他們的合同是非常嚴格的,而我是‘魔鬼導演’嘛,合同上要求一二三,我總會要一二三四五六。”
謙遜的林超賢導演內心很是激情澎湃,正因如此,他才拍出了《激戰》《破風》《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等讓人熱血沸騰的電影。憑借《湄公河行動》和《紅海行動》,林超賢在內地成為“最賣座和受歡迎的香港導演”之一,其中《紅海行動》讓他拿下百花獎、華表獎、金雞獎最佳導演,成就中國電影三大獎最佳導演的大滿貫。
如今,林超賢取材自真實救撈事件拍攝的新作《緊急救援》將於大年初一上映。1月16日,林超賢導演接受了記者專訪,而幾天來都在忙於“車輪大戰式”採訪的林超賢,在記者面前並無半分倦怠,依舊是標志性的光頭,精干的裝束,就像他的電影,工整而有力量。
被一群人感動,因為他們把生的希望送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
雖然拍起電影熱情似火,但是籌備過程,林超賢卻喜歡用“慢火燉”——《湄公河行動》醞釀了3年,《破風》更是籌備了近15年,而林超賢第一次接觸《緊急救援》,也已經是5年之前。
作為華語影壇首部聚焦海上救援題材的影片,《緊急救援》講述的是取材於中國海上救撈人員的動人故事。影片一開始就進入了險情——基地警報響起,一座海上鑽井平台發生嚴重事故,隨時可能傾覆沉沒,交通海上應急反應特勤隊全體隊員迅速前往救援。時間緊迫,彭於晏飾演的隊長高謙率領搜救直升機,迎著此起彼伏的爆炸和沖天咆哮的火龍,飛進平台范圍,與王彥霖飾演的絞車手趙呈合作,用最危險的方式深入絕境,拯救幸存者……
林超賢說,最初接觸到海上救撈的題材是在5年以前,那時候他還沒有拍攝《湄公河行動》和《紅海行動》。當時,有人給他看了一段救撈人員在海上救助遇險人員的真實視頻片段,短短幾分鐘的影像,卻深深感動了林超賢。那個片段讓他感受到了水的無情,救撈人員的犧牲:“我們常常在電影中看到的大風大浪,都是真實存在的,救撈人員面對那麼強大的自然力量,隨時都可能獻出生命,這是讓我覺得很敬佩也很震撼的。幾秒之間,他們可能救撈成功,也有可能付出自己的生命。”
“把生的希望送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是海上救撈人員工作中秉持的信念,這種面對死亡的極致表現顯然深深打動了熱血的林超賢。從那時起,《緊急救援》的故事就已經烙印在他心裡,但由於資金、技術、故事以及檔期等原因,拍攝《緊急救援》的條件一直不成熟。不過,這幾年來,林超賢一直在寫《緊急救援》的劇本,寫過好幾個版本,甚至有的已經做好了分鏡頭,但因為他自己不滿意而被pass。
林超賢表示,《湄公河行動》和《紅海行動》重點在於“行動”,就是為了完成任務,所以,他的敘事比較直接,節奏非常快。而《緊急救援》則不同,他想塑造的是一群人,是海上救撈人員的群像,所以,需要讓人物更為豐滿,也因此,在《緊急救援》中加入了不少文戲,“那兩部電影的文戲空間沒那麼大,但這次《緊急救援》講一班冒險救人的救援隊,我想讓大家知道他們是普通人,這班人有他們的生活,也有他們的背負,文戲空間上會多很多。這次想講人物多一點,我就是被這群人打動,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去救另外一個生命,對我來說是更偉大的。我很想把這些人帶給觀眾,所以《緊急救援》是從人出發,主題是生死,生死面前人的反應。”
不能接受“假”,拍電影一直是從“真”這個理念出發
出生於1965年的林超賢深諳香港電影工業,從片場雜工、導演助理一步步做起。從1998年與陳嘉上合導的《野獸刑警》,到2000年獨立執導的黑色喜劇味道濃烈的《江湖告急》,再到個人風格成熟的《証人》《線人》《逆戰》《激戰》等,近年來在香港電影低迷之時,他卻幾乎出手就是賣座片。
林超賢被稱為“魔鬼導演”的表現之一,就是他一直堅持“實景拍攝,拒絕棚拍”。所以拍攝《湄公河行動》時,劇組選擇去了金三角,拍攝《紅海行動》則去了摩洛哥,因為這裡與“也門撤僑”地形、地貌最像,既有卡薩布蘭卡這樣的城市,還有無人區的沙漠,晝夜溫差20℃,冬季潮濕陰冷、陰雨不斷﹔夏季炎熱干燥、狂沙不止。
而《緊急救援》中就連飛機失事的戲,他都要買一架真飛機。林超賢笑說:“可能我是從電影的基礎工作開始一步步做到導演的,我總覺得現場一群人做一件事才是拍戲,躲在電腦房裡也能拍得好看,但是我覺得那不叫拍戲。”
說起《緊急救援》中那場飛機失事的戲,林超賢說很困難,他不想搭景師搭出一架飛機,“因為我拍這麼多年的戲,搭景總是會讓你覺得很懷疑,不是很真。雖然后期加很多特效,觀眾看的時候未必能一下子察覺到是假的,但對我來講,就是直接呈現在我面前的,我一旦走進去發現‘哇好假哦!’那我就很慌了,我不要這種慌張,我要一架真飛機。那飛機不僅僅是在天上飛,還要跌落到海裡,怎麼把飛機放到海裡呢?全部都是很大的工程,要找很有經驗的人,這種拍戲方式可能對外國人來說是個常態,他們拍電影有很多工程師,數據上面是很准確的,但我們國內還缺少這樣的人才。”
不僅失事墜海的飛機要用真正的空客客機實拍,超巨型吊機鋼架墜落的段落也是實拍完成。《緊急救援》劇組使用了很多大型機具,由於現場組合困難且需要多架機器聯合運作,通常隻在鐵路橋梁建設搶修的過程中才會用到,一般電影干脆都用特效來制作,偏偏林超賢導演選擇實拍:“我拍電影一直是從‘真’這個理念出發,我拍了幾十年電影,我很清楚怎麼樣去以假亂真,運用電影鏡頭的剪接……如果大家都這麼去做,我也這麼去做,我覺得對於我來說就沒有什麼挑戰性。我很享受拍電影的是,你不知道做一件事情成不成功,但是,你想到了一個辦法最終把這件事情做成了,這就是享受。”
雖然大家都說電影是運用鏡頭的剪接以假亂真,但林超賢認為,演員在電影中給出的反應是因為有些事情他們真的感受到、或真的無法預料,才會有“真”的質感。這就是林超賢“魔鬼導演”的另一個特點——演員必須要親自上陣。
因此,和林超賢之前作品一樣,《緊急救援》中所有的戲,都是演員充分訓練后親自上場,沒有替身幫忙,“在現場我們都是實拍,火是真的,水是真的,水下下潛的深度也會盡量維持在和真實一樣的情況。”
每一個英雄,背后都藏著恐懼
問及林超賢拍片時是否會焦慮失眠,林超賢說很少,自己的睡眠情況還不錯,他認為之所以還能保持良好心態的重要原因是准備工作充分,每個拼命的鏡頭都會力爭萬無一失。
但是,這不意味著林超賢可以輕鬆,面對如此大的成本投入,面對華語電影未曾涉及的題材,林超賢坦承自己也“恐懼”,不過說完他笑了:“就像這部電影裡說的‘每一個英雄,背后都藏著恐懼’,我們的這種恐懼倒是與電影本身很吻合。”
林超賢說最恐懼的就是拍水,“所有的事情都在我們經驗以外,我們沒拍過水裡的戲,水真的是控制不到的。當時不害怕,拍完才知道。”
眾所周知,林超賢在拍片時總是“身先士卒”,自己沖到危險的前線,也激勵著演員們忘掉危險。拍《緊急救援》也不例外,林超賢說演員很艱苦,冒很大風險,他不希望自己坐在監視器后面,抓著麥講怎麼樣怎麼樣,“不能隻讓演員賣命,我也要和他們在一起,感受他們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這樣,我立即就可以判斷或者改變一些方法。有一場戲是在一場巨浪底下,我就自己掌機,我想讓演員感受到我們一起在前線。”
拍這場三四十尺的水底戲時,水溫隻有七攝氏度左右,林超賢說:“真的拍到發抖,我就和他們一起,我拿著一部機器和他們一起潛下去。我完全沒有學過潛水,很多年前去玩過一次,這次可以說是第二次。演員有過潛水訓練,針對這場戲的訓練也有,拍一場戲可能需要一個星期的演習,但我是沒有演習的。我當時恐懼得不得了,最恐懼的是在那裡等,演員要遲一點才能過來,我要先處理好一些東西。等的時候是最害怕的,因為想很多。我一直都看著表,想著氧氣在哪裡,當恐懼來的時候你會越來越放大那個恐懼感,我控制不住手都在抖,抓著機器也在抖。”
拍攝《緊急救援》時,林超賢的心始終懸著,生怕演職人員出意外,“彭於晏和王彥霖在拍攝中都發生意外,王彥霖更嚴重,甚至有可能復原不了。我當時好緊張,找了一個好大夫,王彥霖治療了兩三周時間,幸好最后痊愈。此外,飛機失事的戲有180人參與,如果有意外發生,不可想象。”
不想停留在安全區,知難而上才是良策
林超賢的拍片過程,就像是打游戲闖關,一關難過一關,《紅海行動》比《湄公河行動》難,《緊急救援》又比《紅海行動》難。
林超賢表示,《緊急救援》是完全沒有經驗可參考的,“一旦向前就回不了頭了,所有事情都要有所准備,也要對這麼大的投資負責,所以每一個人都要逼到極致。每一場救援戲份都是大制作,幾分鐘可能是別人一整部戲的制作成本,有一個環節有問題,整場戲就垮了。所以,每一樣都必須做好,經過這麼多人的付出,有一些做得不好,其他人的付出就白費了,是好大的犧牲。”
之所以如此“折磨”自己,林超賢說因為不想呆在舒適區,讓他怕的不是拍電影挑戰多、難度大,怕的是沒有拍攝的動力,覺得不再刺激:“我拍了這麼多年電影,類型片拍得很多,我對電影有一種情結。以前技術水准不夠,特效達不到水平時,要想怎麼能完成一部電影,現在特效好了,讓很多電影有了拍攝的可能性,我覺得每次都有挑戰,這是非常享受的過程。我怕自己停留在安全區,一直拍自己很熟悉的東西。”
拍了這麼多部大片,是否還有可能再回頭拍中小成本的電影,林超賢沉吟了一下說:“我並不想把自己定位為每次都要拍大制作的導演,但是,我確實愛拍動作戲,覺得動作是我的能量。這次拍《緊急救援》學了很多特效,覺得很有趣,和動作片可以更好結合。這樣想來,我覺得以后再回到幾千萬元制作成本的戲,可能會覺得不過癮。”
從《激戰》開始,林超賢的電影中“光明的東西”也比之前更多了一些。林超賢在構思《激戰》的故事時,曾把自己之前的作品比作很苦的巧克力,而《激戰》則被看作是一塊“加了甜味”的巧克力。他說:“我之前的電影比較沉重,現在希望加入一絲甜味,表現出人生的苦中有甜。”
《激戰》之后的《破風》,以及近來的《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緊急救援》,林超賢的作品都是越發勵志、能量滿滿,林超賢表示這和自己的心態也有關:“對導演而言,拍的每部電影都是呈現他的人生階段,每個電影都代表自己,應該有我一些人生觀在裡面。”
《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緊急救援》都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籌備期間,這些人物故事帶給林超賢很多感悟。比如《緊急救援》中的主人公,林超賢說他們不是戰士,距離我們更近,是有血有肉、有自己生活的普通人,“他們每一個人其實都很平常,但看完這部戲之后,你會感受到更多的英雄感,並獲得更大的勇氣。”
林超賢喜歡騎車上坡的感覺,因為那時候是與內心的“魔鬼”作斗爭的時候,“‘魔鬼’總會告訴你,你已經精疲力盡了,需要休息。前方看似沒有盡頭,如果你放棄了就會前功盡棄,而如果你戰勝了‘魔鬼’,那麼你就征服了自己的內心。這種‘斗爭’與拍電影極為相似,電影沒有盡頭,且困難重重,但知難而上才是良策,拍攝不同題材、各種風格和挑戰的電影,會讓我熱血沸騰。”文/記者 張嘉 供圖/田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