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屬於奮斗的人們——評電影《那時風華》
塞罕壩是一個充滿傳奇故事的地方。從一棵樹苗到萬頃林海,從荒嶺沙漠到生態綠洲,從一無所有、一窮二白到塞外明珠、天然氧吧,塞罕壩的建設者們靠奮斗寫出最新最美的文字,繪就最新最美的圖畫。塞罕壩的歷史變遷,是新中國發生翻天覆地歷史性變化、取得“當驚世界殊”成就的一個縮影。
河北電影制片廠等單位聯合攝制的《那時風華》日前上映。該片表現了塞罕壩建設者用青春熱血創造人間奇跡的故事,贊頌艱苦奮斗、犧牲奉獻的精神,對於用文藝形式積極配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影片《那時風華》的創作歷時兩年多。從劇本創作之初到影片拍攝過程,編導主創人員深入一線採訪,向新老塞罕壩人學習取經,對真實生活進行藝術加工提煉,通過生動故事和典型人物形象,唱響奮斗之歌。
影片深度開掘主題立意。塞罕壩的先進事跡歷史跨度長、人物事件多,為影視化再現提出挑戰。編導者採取歷史時空與現實時空、事業線與愛情線交織,雙時空、雙線性結構敘事的方法,用第三代人的視角講述故事,突出表現上世紀60年代的建設者們,在物資條件極度匱乏、自然環境極其惡劣的情況下,滿懷青春理想,矢志艱苦奮斗,建設美好家園的過程。奮斗中展現最美青春,奮斗中磨練意志品格。他們戰嚴寒、抗風沙、忍飢餓、斗餓狼,用心血和汗水造林、育林、護林、營林,通過科學探索和勤奮實踐,積累了在高寒地區大面積植樹的寶貴經驗,使人工造林的森林覆蓋率在這一地區創造80%以上的新高,被聯合國環境保護組織授予“地球衛士獎”的人間奇跡。這些都呈現在銀幕敘事中。同時,影片不斷穿插女主人公唐學燕的孫女,受聯合國環保組織的派遣,到非洲考察沙漠化治理課題的線索。這樣的設置,不僅拓展了故事的表現空間,豐富了場景內容,而且傳遞出在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為解決全球共同面臨的土地氣候變化等國際性的問題,塞罕壩提供了中國經驗與方案,由此深化了影片主題。
影片的動人之處是成功塑造了一批青春熱血、重情重義、敢愛敢恨的人物形象。在激情似火的年代,青年學生唐學燕、李建設、羅舒婭等六姐妹主動放棄高考,毅然奔赴塞罕壩,和知識分子蘇鐵、軍人家庭出身的鄭百團等男青年一起,在戰天斗地、植樹造林的事業中,結下了純潔的愛情和深厚的友誼,並經歷了特殊年代的風雨考驗。影片通過細節的刻畫描繪,將忠誠與背叛、堅守與逃離、愛恨與情仇的矛盾展現得細膩生動。如,一小瓶煉乳在幾個男女主人公手中相互傳遞,勾勒出微妙的人物關系﹔唐學燕拿著父親給她的軍用皮鞋在批斗會上大膽求愛,成為寒冷時節的暖心一幕﹔鄭百團和羅舒婭在瞭望塔上相濡以沫的堅守相愛,以及羅舒婭在冰雪中亦真亦幻的舞蹈,都抒發了人性之美、崇高之美。
影片不僅有唯美細膩的愛情表達,還有宏偉壯觀的建設大軍向荒原開進的浩蕩場面。片中上百台老式拖拉機開墾耕耘,以實景拍攝營造特定年代氛圍,真實動人。主人公蘇鐵為救李建設與惡狼搏斗的情節,也是真狼與演員的實景拍攝,畫面驚心動魄,令人印象深刻。影片還運用不同季節、不同光線變化下的樹木和林海的空鏡頭來造型寫意,蘊含“樹木與樹人”的深層關系,以景寓情,以情寓理。結尾處,老年鄭百團幾次叮囑后輩要“守好這片林子”,體現出隻有一代接著一代干,馳而不息、久久為功,才能為子孫后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生態環境。
每一個年代都有屬於自己的青春風華。青春風華正茂,奮斗未有窮期。電影《那時風華》激勵我們,從初心出發,回歸本真,牢記使命,開拓創新,真正美好的青春風華永遠屬於艱苦奮斗的人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