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農家新風尚(新春走基層·春節文化掃描·變化)
從臘月,到新春,又是一年好光景。在外打拼的人回到了家鄉,趁著這個時候感受一下家鄉的新變化。記者跟著幾名村民,到湖南省邵東市靈官殿鎮的幾個小山村。
道路通了,日子美了
“千君,回家了沒有?”未進家門,賀千君就已經接到表兄羅華求的好幾個電話。
羅華求所在的同心村,在深山環抱之中。半山上,有座庫容近100萬立方米的同樂坪水庫,羅華求家就在水庫的另一端。
提到去表兄家,賀千君以前有點怵,為啥?公路隻通到水庫這頭。要到對面,得過一座寬度不到兩米的天橋,再走幾公裡茅草滿布的羊腸小道。
“別說開汽車,就是騎摩托車,也要費點力。”賀千君說,湖南春節前后多雨,小路上全是泥。即便技術嫻熟,也要把緊方向,一個不留神,就可能滑到溝裡。吃了幾次虧,賀千君干脆不把摩托車騎過橋。
這次他仍然做好了把車停在橋頭的打算。沒想到,全程10公裡,都是平整的水泥路,沿著水庫岸線蜿蜒。道路邊,還新種下一排排的行道樹,紅葉石楠長出新芽,紅色的葉子映著路燈柱上紅火的中國結,透著新春的暖意。
15分鐘不到,汽車徑直開到了表兄家門口。下了車,賀千君重重跺了兩下腳。
“做麼子,是怕水泥地不結實,還是新鞋子硌了腳?”出門接上表弟,羅華求開口就打趣。
“還不是到你家的爛泥路走得多,習慣了。”賀千君笑著“回敬”。
把表弟讓進屋裡,表兄說道,2019年,爭取到縣裡支持,全村老小一起把道路打通硬化。庫區的老百姓,好多都新修了房子。“大馬路進了組,水泥地通到門。以后踩泥蹚水的日子,再也沒有咯!”
風氣變了,負擔輕了
金田村村部門口,皮卡車一停,等待已久的鄉親圍攏過來。
車斗裡,兩籠雞,一擔籮,大大的“囍”字貼上去,把羅東雲的臉映得通紅。
“恭喜恭喜”“新春辦喜事,你這是喜上加喜嘞!”鄰裡姑嫂圍住他,道賀聲連連。回應不過來,羅東雲樂得隻剩咧嘴笑。
“東雲啊,你何時這麼小氣,去親家屋裡上禮,怎麼連個鞭炮都沒得咯?”人群中,不知誰開玩笑,大伙兒跟著起哄。
“這不是禁放嘛!不然這個禮數怎麼可能少?”羅東雲也不急,笑著解釋,“不知道親家那邊習俗改沒改,沒改再買也不遲。”人群中又是一陣起哄。
村支書羅導林出來解圍:“移風易俗,就得落實到位。今年過年還一樣,清清爽爽,不是正好?”
2017年,靈官殿鎮開始推行移風易俗,提倡勤儉節約。金田村建立村規民約,剎住了鋪張浪費的“吃請”風。再過年,又倡導不放鞭炮。“親友來了,一杯熱茶暖了心,鞭炮放不放沒那麼重要。”
產業火了,人心齊了
網繩揪成一把,手背攥出青筋,升旺村村民羅東坡站在自家門前的魚塘裡,正和幾個村民齊心拉網。好家伙!滿滿一網,越近岸越得下勁兒。
不多時,收網上岸。新鮮的大鯉魚倒進盆裡,就在岸邊開賣。村民涌過去,你一條我一尾,一氣兒買下400多斤。賣完魚,來不及換下帶泥的衣裳,羅東坡喊妻子倒茶,請大伙兒屋裡坐。
“東坡哥,你當初怎麼想起回老家?”“東坡,在村裡可以搞什麼?”……問話的,都是剛從外地務工回來的同村人。
“村裡發展產業,確實有搞頭。”羅東坡笑著說。去年,他從北京通州回鄉,一口氣承包200多畝稻田,半機械化耕作,一個人就可打理。年底光賣糧食,就收入10多萬元,冬季種上油菜,開春還能有收入。流轉的2000多畝山地,已經種滿油茶,今明兩年有望結果。前不久,村裡剛從縣裡申請下荷花生態種養項目,集體討論完,初定交給他牽頭。“干得好,不比在外面打拼差。”
“今年再干,會不會晚?”有人問。
“隻要肯行動,多的是出路。”荷花生態種養項目一個人搞不來,肯定需要合作﹔油茶園收益還沒顯現,但大片的土地是寶貝資源,還有林下經濟可發展﹔村裡去年新修了20多公裡上山的砂石路,環村公路已經打通,依靠青山碧水,還能一起做旅游開發……羅東坡講得眉飛色舞。
圍著小小的電烤桌,眾人越聽越入味兒,越聊越熱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