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上新了,鄉旮旯!
從江蘇省建湖縣高作鎮出發下鄉,一路最吸引人的,除了兩邊的一片片苗木,就是我們所行駛在的這條寬6米,全長4公裡的鄉村公路。走著走著,眼前出現了極具現代設計感的廠房,外觀內設都不輸城市。
“交通便利也是當初選擇回鄉創業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個春節,家家戶戶都在家裡忙著過年時,魯曼依然在自己的“火雞總動園”裡忙碌著。在旁人看來甚是辛勞,可是魯曼心裡卻美滋滋的。
為支持回鄉創業,建湖縣交通運輸局探索建立農村公路+發展模式,打通鄉村振興的交通脈絡。陳甲村的這條道路,正是濃縮了建湖縣為吸引在外務工人員返鄉、支持創新創業所作的工作。
“隻要技術好,養雞也能有出息”
說起這條路,時針撥回到2010年。
這一年的魯曼,還沒有回鄉創業的打算。有一天,她在徐州接到了男友廖正軍的電話,說自己在村裡創業,租下了幾間村裡的廢舊校舍,打算養一些火雞,想讓魯曼來看看。
“現在路修好了,從建湖車站到陳甲村開車隻需要15分鐘,但那時的路可不好走。”魯曼笑著回憶,那天廖正軍騎著電動車來接自己,半路車壞了,結果40分鐘的路程,最后卻花了2個小時。
而這一看,也讓魯曼下了決心,要回鄉和廖正軍一起創業。
魯曼在養殖場給火雞喂草。魯曼供圖
要創業,資金不足怎麼辦?一個電話,魯曼打給了陳甲村黨總支書記呂井山。“呂書記告訴我們,縣裡有一些創業政策、補貼可以申請。”在建湖縣農委,魯曼得到了項目支持、扶持資金、產學研合作﹔在建湖縣婦聯和人社局,魯曼拿到了創業貼息貸款、大學生村官貸款。
有了創業款,場地不夠怎麼辦?魯曼又找到了呂井山。“舊校舍隻有6畝,我們想擴大規模,但那時在農村,大學生回鄉被看成是一件很丟臉的事。”魯曼至今仍清晰記得村裡人的不信任,“他們說我們兩個大學生,會不會只是一時興起。”呂井山看出了兩個年輕人的決心,便去村民家裡一戶一戶地說情。3個月后,魯曼和廖正軍在村裡流轉了27畝土地。
扎起馬尾辮,套上工作服,在雞舍挑糞、喂雞、種菜,從小沒有做過農活的魯曼一件件學了起來,干勁十足。但魯曼的父母堅決反對。
“辛辛苦苦把你供出去讀書,你要是敢辭職回鄉旮旯裡養雞,我們就不認你這個女兒。”身邊的大學同學不少留在了一二線城市,魯曼卻堅持回到村裡養起了火雞,“隻要有技術,回農村養雞也能有出息。”
不同於普通家禽雞的飼養,養出一隻成品火雞需要150天。如何搭配飼料,喂養次數是多少,飼養環境怎麼樣,怎麼進行消毒、防疫……這都離不開科學的飼養管理體系和完善的防病體系。
不遠處,一群群火雞發出咯咯的叫聲。魯曼和廖正軍倆人就這樣吃住一直都在養殖場旁邊。2011年4月,兩人在火雞養殖場裡舉辦了婚禮。
魯曼和廖正軍查看火雞生長情況。魯曼供圖
創業也並非一帆風順。銷路怎麼樣?“很艱難,沒有能力建渠道,想要富起來也很難。”魯曼和廖正軍也發愁,“拉著幾百斤的火雞挨個酒店去推銷是常有的事。”
“試試在網上賣?”魯曼想到丈夫廖正軍有IT從業經驗,便建議他做個網頁,把火雞放到網上售賣。沒想到這一“觸網”,銷路也逐漸打開了。10年時間裡,魯曼夫妻倆擁有了火雞養殖、深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傳統的養殖模式加上互聯網運作,無疑是‘互聯網+’中最接地氣的一種做法。”魯曼說。
剛開始魯曼夫妻在互聯網上賣貨時,村裡人大多不懂,也不理解。慢慢地,村裡人發現魯曼夫妻倆在養火雞、賣火雞這塊還是有兩下子。當魯曼夫妻成立了江蘇天和生態農業合作社后,村民們都表示願意跟著干。
“隻有努力干,才有好日子”
鏡頭前的魯曼打扮朴素,1985年出生的她不愛拍照,手機相冊裡很少有自己的照片,但有一張老照片她珍藏許久。“這張照片是我在村裡當時的貧困戶徐中林老漢家裡,我去給他看一下火雞的生長狀況和健康狀態。”魯曼回憶道。
魯曼到村民徐中林家了解火雞的生長狀況和健康狀態。魯曼供圖
70歲的徐中林和老伴兒過去一直吃低保,2016年家門口被安裝上了“低保戶”的公示銘牌。人來人往,他越發覺得“挺沒有面子的”。按說徐中林這樣的年紀,在家閑著也有低保兜底,日子也過得下去。但徐中林不願意一直這樣。
“以前找不到出路,現在有機會了,誰都想日子過得好一點。”在呂井山和魯曼的鼓勵下,徐中林動了心思,有了養火雞的想法。
沒錢,怎麼買雞苗?2011年魯曼成立了合作社,免費為村民發放雞苗,同時免費提供飼料。不懂技術,怎麼養?免費技術指導,技術員上門手把手教村民養殖技術。“魯曼來我家的次數比親戚來得還多。”徐中林回憶,魯曼手機裡的那張老照片中,秤上倒挂著的正是自己養出的首批火雞中的一隻。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告訴他努力的方法,怎麼養,怎麼喂,多少斤,一條一條的說清楚。”在魯曼看來,讓農戶從“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的轉變很重要。一旁的呂井山補充,“現在,陳甲村有40多戶都在養火雞,高作鎮也有400多戶在養。”
有了雞場,養活了火雞,銷路怎麼辦?成品火雞出欄后,和農戶簽訂保護價回收協議,最后由合作社進行初加工、深加工,再對外銷售。效果怎麼樣?“靠著養火雞,2017年我就脫了貧。”在脫貧的路上,魯曼和呂井山帶著徐中林跑了起來。2019年,徐中林的60隻火雞給他帶來6000元的純收入,平時還在魯曼公司裡打工,一年收入增加了1萬多元。徐中林朗聲說:“為了過上好日子,還要努力加油干。”
陳甲村村民徐中林。人民網 劉雲攝
同時,魯曼還帶領村民發展電子商務。互聯網為陳甲村的村民打開了另一個世界。徐中林感概,“大學生就是不一樣。”在她的帶領下,目前陳甲村一半以上的村民在利用網絡銷售農產品,陳甲村也被評為“首批省級電子商務示范村”。
“以前想出去,現在想回來”
這些年來,魯曼夫妻倆的辛苦都看在呂井山眼裡,“在過去,村裡沒有啥能掙錢的工作,誰家孩子不想往外跑。”如今在高作鎮,不光隻有魯曼和廖正軍夫妻倆回鄉創業。“基礎設施、相關政策好了,掙錢的門路多了,才能吸引到更多年輕人回來。”
的確,多年來,建湖縣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配套措施,以吸引、鼓勵在外人才和務工人員回鄉就業創業:明確一次性創業補貼、創業帶動就業補貼等申領要求﹔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利用在外務工人員返鄉過節時機,召開座談會、聯誼會介紹家鄉經濟發展情況,邀請其返鄉創業﹔開展創業培訓,舉辦創業大賽,對獲獎項目進行獎勵﹔設立縣全民創業銀行,由縣財政按規定給予貼息﹔大力培植返鄉創業典型,發揮頭雁作用。
2019年,建湖縣扶持大學生創業264人,新增返鄉創業1256人,支持成功自主創業1988人。魯曼的成功正是建湖返鄉創業人員干事創業的一個縮影。
“以前我們村裡沒有什麼特色產業,現在她這個火雞養殖,變成我們村甚至我們鎮的一個特色產業。”呂井山介紹,不僅村裡的人來這務工,連在外求學的大學生也回來應聘。31歲的曾李華從蘇州回來,2019年2月到魯曼的“火雞總動園”工作,“這裡能量大,可以挑戰自我,工作也有激情。”
早在2015年初,魯曼創立了“鄉旮旯眾創空間”,把有志於在鄉村創業的年輕人聚集在一起,免費為他們提供創業輔導,目前已有4000左右人次高校畢業生、留守婦女和回鄉人員加入了她的創業團隊。
查看火雞生長情況。魯曼供圖
為什麼願意這麼做?“說起農村大家都會覺得充滿了雞糞味和土腥味,但其實農村應該是美的。”魯曼感慨,“若是離開了人,鄉村的發展就會后勁不足,鄉村振興要把人才留在農村。”
事實上,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過程中,建湖縣正建設一支能承擔起帶動生態農業發展重任的新興力量。活躍在田間地頭的早已不再是傳統的農民,更多的是有知識、有能力、有創新、有野心的“新農人”。
湘西保靖縣的椪柑、黃金茶、油茶,藏疆陝的農副產品……2019年2月28日,魯曼和合伙人在南京開了一家精准扶貧超市。超市採取“實體店+電商”的運營模式,團隊將發掘貧困縣的好產品,然后通過平台推薦給消費者。魯曼解釋,“這是一個大工程,所以需要更多有本領、有殺手锏、能吃苦的年輕人參與。”
再問,放棄大城市回鄉旮旯后悔嗎?“不后悔。”魯曼堅定地回答,“現在交通好了,互聯網也很發達,還有政策扶持,我相信會有更多的年輕人不后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