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動力下中國電影產業的“寒冬”與“新春”
來源:《視聽》2020年第2期
摘要:近年來,我國電影產業面臨影視公司市值大幅縮水,銀幕增速、票房增速、影院盈利均出現下滑的發展困境。作為資本密集型產業,電影的資本周轉交易、投融資等因素與產業的發展密切相關。本文通過梳理我國電影產業的融資方式,分析當下因盈利模式單一、融資體系不健全所引發的產業發展瓶頸。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規約、需求增量和資本拓寬的協同作用,此外,資本作為電影產業的核心推動力不容小覷,隻有豐富融資模式,打通融資渠道,為產業的資本注入創造更多途徑和保障,中國電影產業才能在“寒冬”中調整升級,迎來發展的“新春”。
關鍵詞:資本動力﹔電影產業﹔融資模式﹔產業鏈
21世紀以來,中國電影產業迅速發展,具體表現為電影產量持續增長、類型更加豐富多樣、觀影人次和票房收入一路走高、全國影院和銀幕數量不斷增加等。2011—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總規模一度保持在40%左右的高增長率,市場總量穩居世界第二①。2016年開始,中國電影市場的這種上升勢頭逐漸放緩,2016—2018年全國電影總票房分別為457億元、559億元和609.76億元,2018年增長率僅為9.06%,增速一路走低。與此同時,全國影院整體盈利總額下降,具體表現為銀幕和影院增幅放緩,單銀幕票房產出逐漸縮小,2016—2018年連續三年負增長,降幅分別為14.1%、8%和8.3%﹔影院平均上座率從2015年的17.37%下降至2018年的12.49%,單座收益從0.96萬元降至0.67萬元②。這樣的市場遇冷在2019年表現得越發明顯,2019年上半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158億元,相比2018年同期的190億下降了16.8%﹔1—5月的中國電影分賬票房累計249.41億元,同比下降6.35%,出現了9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同時觀影人數僅為6.89億人次,相比2018年同期減少了約1億人次③。這說明,此前中國電影高歌猛進的絢爛光景正在退卻,電影產業進入前所未有的寒冬期。這一前所未有的產業低谷表現為電影票房的緩增和逆增,資本撤退和融資困境,行業內部稅務和誠信危機,以及產業機制陳疾暴露等等。
中國電影之所以遭遇寒冬,資本變動的影響最大。電影屬於資本密集型產業,其開發創制、傳播推廣、價值實現等環節都離不開資本的推動和支撐,投融資的數量規模變化,密切牽動著產業發展的一經一脈。資本和電影的這一“聯姻”,讓中國電影產業在20年的發展時光裡逐漸實現規模的擴充、體量的增大和行業的升級。可以說,電影產業的發展對資本變動的敏感程度最高,而資本是中國產業發展最為核心的動力。然而從2018年開始,中國電影迎來一波資本大退潮,行業內上市公司的市值大幅衰退,較2016年市值高峰下跌約72%,剩余不足三成。這一縮水現象與政府收緊的行業規范、票補政策的取消、網生內容的分流等密切相關。同時,中國電影產業化程度不夠深入的問題也暴露了出來。中國電影的工業化、批量化生產程序尚不成熟,本身的內容質量不穩定,導致生產和投資過程風險重重,這也使其更容易受到政策調整、市場變動等外部因素的波及。
一、迎面寒冬:電影產業融資困境之因
2018年以來,電影產業的融資困境重重。融資問題直接導致了影視公司市值的下滑和行業整體發展速度的放緩,產業整體呈現焦慮狀態,令人擔憂。
中國電影產業出現這種焦慮現象,首先是因為盈利模式的單一和不完善。中國電影產業尚未形成如美國漫威系列、迪士尼系列等強大而健全的IP產業模式。以美國漫威系列電影為例,其票房收入其實隻佔電影收入的40%左右,更大的市場收益來自手辦、3C數碼、日用品等電影衍生品的全球熱銷,這些聯名和授權產品帶來的每年近10億美元的巨額收入,直接反哺電影產業④,也使品牌的價值內涵更加豐富。反觀中國,電影衍生品市場仍處於覺醒階段,制作、宣傳、推廣等各個環節還非常不成熟,IP潛力尚未被挖掘,長期依賴電影票房收入盈利,沒有實現電影作品思維向產品思維的突破。這種單一的盈利模式也降低了資本注入的信心,增加了資金周轉的難度。
其次是融資體系的不健全。一方面,中小型企業無法獲得銀行貸款,缺乏運轉資金,而大型電影公司可以獲得大量的注冊資金,馬太效應明顯。這使得中小型企業難以為繼,資金鏈的斷裂嚴重限制了它們的創作活力,使之更難創作出高質量的電影作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漸被淘汰。另一方面,擔保體系的不健全,使得諸多投資者在風險的考量下想投而不敢投,隻得採取觀望自保的態度。由於我國缺少對電影公司進行咨詢評估和投資咨詢的金融中介,在目前電影產業整體發展不佳的形勢下,大多數投資者不敢將大量資金“賭”在前途未卜的電影項目上,而是更傾向於收益穩定可控的投資。這也是目前中國電影融資困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二、走向“新春”:政策、需求、資本缺一不可
當下中國電影產業若要突破困境、走出寒冬,除了資本因素的調整外,政策的推動作用以及需求的驅動力同樣不容忽視。近年來收緊的政策規章,實則是對行業亂象的“管”,對產業升級“扶”﹔互聯網技術發展帶來的電影類型豐富、觀影平台拓寬和受眾群加大等有益趨勢,更是直接促進著電影產業的轉型和增收﹔融資模式的多元化、產業鏈的延伸也使得中國電影產業的融資模式和盈利體系更加成熟完善。
(一)政策扶持推動——規約與扶持
資本是電影產業發展的核心拉動力,但放管結合、張弛結合的政策規章對釋放產業活力、調整行業動向等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覷。一方面,政策作為產業的“保護傘”,最大限度地保護和支持著國產電影的生產運轉。這些政策支持地方電影的發展,如2016年2月出台的《中央級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預算管理辦法》提出對中西部地區新建影院給予資助,扶持重點制片基地的建設發展﹔對優秀影片進行財稅支持,如2016年3月出台的《關於獎勵優秀國產影片海外推廣工作的通知》規定,給予海外票房收入100萬元以上的國產電影一定的獎勵﹔2017年12月出台的《關於獎勵放映國產影片成績突出影院的通知》決定對全年放映國產影片票房收入達票房總收入55%以上的影院給予獎勵﹔等等。2016年11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電影產業促進法》,這是我國文化產業領域的第一部法律。它對電影的創制、發行、支持保陣等進行了具體而詳細的規定,為我國電影產業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法律支撐,也正在引導著中國形成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電影市場。
隨著近年來產業內部天價片酬、偷稅漏稅、票房造假等亂象的頻發,監督和規范成為當下政策的大趨勢,控制演員片酬,限制境外電影的引進、境外人員的聘用,整頓稅收秩序、出台稅收細則等政策陸續出台。2018年,收緊的監管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壓制”了電影產業的發展,然而這確實以“有形的手”清算了行業亂象,糾正發展軌跡的產業“整形期”,在如今資本的寒冬期下,影視公司面臨更重的運轉負擔和融資困境。通過政策工具淨化投機濫造的產業不正之風,清除行業“毒瘤”,實際上給中國電影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升級機遇和空間,是對產業健康發展的良性推動。
(二)需求增量——擴充觀影規模
中國電影擁有龐大的觀影市場。21世紀以來,中國觀影人次一直處於遞增態勢,隨著電影市場開放程度的提高,城鎮影院在政策支持下的建設完善,中國電影的觀影人群將會開啟更大的觀影空間。電影產業需求的增量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新媒體的發展為電影產業拓寬了市場需求,也帶來了全新的驅動力。
1.網絡大電影開啟全新市場
網絡大電影以互聯網為首發平台,這一概念在2014年由愛奇藝首次提出后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2015年全網上線650余部網絡電影,2016年上線數量更是翻番四倍以上,且票房一路攀升。2014—2018年,網絡電影年度最高票房已從63.4萬元增長至5078萬元。網絡大電影依托互聯網優勢,為電影產業帶來了全新的思路和市場。在如今電影的“寒冬季”,網絡大電影被稱為“最抗凍”電影類型,原因就在於其投資規模和風險均較小,生產周期較短。一般來說,一部網絡電影的拍攝可在百萬元內完成,500萬元即可拿到網絡平台最高評級,並得到平台頭部標配資源。如果預算加到800萬—1000萬元⑤,則已是行業頂配,與院線電影動輒上億元的拍攝成本形成鮮明對比。隨著更多傳統電影專業團隊的加盟,網絡電影的內容和品質愈發升級,創意不斷,豎屏式、互動式電影已在探索。在如今電影產業資金周轉失靈的困境下,網絡電影或許是一條新出路。
2.互聯網帶來宣發平台
視頻網站為電影提供了全新的宣發領域。以愛奇藝為例,2019年第一季度,其會員體量達到9680萬,比上年增長800余萬⑥,受眾群體以及付費模式發展增速。許多電影依托於互聯網進行前期的宣傳,甚至開始縮減院線登錄的時間,以最快速度轉移到網站首播,吸引會員通過新媒體觀影。除了網站付費會員,許多熱門電影還需要單片付費、用券觀看等等。隨著這些“花樣”線上收費方式的成熟,各主要視頻網站付費滲透率逐年升高,從2016年到2018年9月,愛奇藝付費滲透率從8.2%升至14.8%,騰訊視頻從12.2到15.2%,芒果TV從2.7%到7.8%⑦。互聯網給傳統電影在影院、播放器等之外,增添了新的網絡播出平台,其產生的互聯網版權更給片方增加了獲取新收入的可能性。如今傳統電影在互聯網上的收益大有反哺片方、影院之勢,這其中,互聯網的力量不容小覷。
(三)資本拓寬——打通融資渠道
電影產業要實現持續有效的發展,最終繞不開資本這一話題。而若要保持資本穩定且有效的推動作用,就要豐富融資模式,打通融資渠道,給資本注入創造更多途徑和保障。
第一,融資模式逐漸走向多元,表現為更多電影產業資本被吸納以及全方位的資本參與。首先,近兩年我國開始採用電影私募股權融資的方式。這一融資方式一來不受制於銀行貸款的諸多限制,二來對電影項目的制作、財政等方面有了更精確的規范,能夠最大程度地平衡投資風險。其次,專業化金融機構也正在進入電影資本市場,並在前期的風險評估、中期的推動監管、后期的交易保障方面發揮著作用,有序地導入和規范著電影資本的持續運轉。此外,社會資金也被更多地納入電影制作中。2013年,電影《十萬個冷笑話》作為中國首個電影眾籌項目,獲資137萬元,最終取得了1.19億元票房﹔電影《大魚海棠》獲得了158萬元眾籌資金,上映后以5.6億元票房收官⑧,可以算是我國電影眾籌項目成功試水的典型。眾籌電影的個人投資金額一般較少,這樣不僅降低了公眾參與電影投資的准入門檻,調動了全民參與熱情,也間接提升了電影的影響力,融資與宣發可謂一箭雙雕。但目前中國電影的眾籌融資還處於初級階段,且大多集中於網絡大電影和微電影領域,電影眾籌模式的探索還需進一步完善。
第二,電影產業鏈的建設也在不斷完善,電影行業盈利水平不斷提高。加大對電影衍生產品的開發,能極大地緩解如今我國電影產業盈利空間不足的困境。目前我國對電影版權和周邊市場的開發極不完善,電影衍生品、版權交易等隻佔電影收益的一小部分,因此延伸電影產業鏈、加強電影周邊產業的發展是目前中國電影行業提高盈利水平的關鍵。一方面,要在政策的扶持下更加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另一方面,除了爭取票房,還應對音像制品、形象公仔、商業廣告、電競游戲、主題樂園等周邊市場全產業鏈進行開發,提高中國電影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以影片對接產品,整合電影產業上下游,打造中國特色的電影品牌和電影標簽,提高電影市場的競爭力和盈利水平,吸引更多優質的資金進入電影市場,從而為中國電影產業融資的成熟發展打下基礎。
三、結語
當下中國電影所面臨的寒冬其實是產業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從高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發展的調整和升級階段。由於電影產業對資本的天然依賴及其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屬性,健全資本運營模式和融資體系仍然是目前我國電影產業擺脫困境的關鍵。但這並不意味著電影產業發展就是資本的“單槍匹馬”式作戰,政策的規約和扶持能及時糾正產業亂象,營造健康、生態的產業環境,發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需求的拓寬能為產業發展帶來更廣闊的盈利空間和運營思路。在“有形”政策規范和“無形”市場需求的合力推動下,電影產業的融資體系得以進一步完善,作為核心推動力的資本也得以方向明確、道路准確地為中國電影的發展貢獻力量。隻有三者協力作用,中國電影才能在“寒冬”的反思和調整后繼續前行,迎接其發展的“新春”。
注釋:
①②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2017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7.
③資料來源:貓眼專業版:http://piaofang.maoyan.com/show.
④資料來源:搜狐網http://www.sohu.com/a/234185801_565158.
⑤資料來源:DoNews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3607042801271380&wfr=spider&for=pc.
⑥資料來源:搜狐網第一財經http://m.sohu.com/a/322480858_114986.
⑦資料來源:藝恩網http://www.entgroup.cn.
⑧資料來源:新浪網https://news.sina.com.cn/m/2014-11-07/101231109810.shtml.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博士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