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網絡倫理視域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2020年02月24日07:2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網絡倫理視域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在互聯網社會,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變革。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互聯網是我們面臨的“最大變量”。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他強調:“網信事業要發展,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了解群眾所思所願,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可見,在互聯網時代如何貫徹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有重大的理論研究價值,也有深切的實踐關懷意義。

網絡社會呼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普及率達61.2%,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8.47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99.1%。從統計數據可見,互聯網作為人民群眾意見訴求表達的最大平台、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集散地,已成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第二家園”,更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渠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主動適應信息化要求、強化互聯網思維,不斷提高對互聯網規律的把握能力、對網絡輿論的引導能力、對信息化發展的駕馭能力、對網絡安全的保障能力。

以人民為中心合乎網絡社會的發展規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僅是信息化時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網絡社會治理能力的大勢所趨。互聯網憑借其平等、開放、虛擬等特點,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參與,形成了“網絡社會”的新形態。“人人都是新媒體,人人都是發布者,人人都是播音員”已成為網絡交互性特征的形象體現。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互聯網將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隻有從線下的現實空間到線上的網絡空間不斷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保証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鞏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才能更好地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在2015年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互聯網發展成果惠及13億多中國人民,更好造福各國人民”,深刻回答了廣大干部“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根本問題。隻有把信息技術紅利釋放與服務人民群眾利益有機融合,運用網絡走好群眾路線,才能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落到實處。

以人民為中心契合網絡社會的發展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同心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網民是網絡社會的細胞,是網絡社會最基本的行為主體和組成單元。當前,面對網絡社會出現的新問題、新使命、新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尊重網民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依靠網民的智慧與創新,有助於更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網絡社會應走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網上群眾路線

黨的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是黨的優良傳統和工作方法。互聯網時代,具有通達性、便捷性、多中心等特征的網絡空間,業已成為各類思潮匯聚、意識形態交鋒的主戰場,成為民聲民意聚集、公民政治參與的主渠道,同時,網絡空間為我們黨加強與群眾的密切聯系提供新陣地和新形式。黨的宗旨理念通過互聯網精確傳遞給每一位網民群眾,黨和政府的服務通過互聯網精准關懷至每一位網民,“面對面+鍵對鍵”,黨的群眾路線被賦予了新內涵和新價值。以用戶思維、平台思維、大數據思維等為代表的互聯網思維,深刻地影響著各行各業。

秉持用戶思維,要求黨和政府從人民群眾切實需求、實際訴求出發,借助信息技術紅利推動公共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養老”模式,實現互聯網與民生領域的深度融合。推進政務服務“隻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從“政府端菜”轉變為“群眾點菜”。

強調平台思維,為黨的群眾路線這個“傳家寶”拓展新形式,提供新平台,夯實政民互動網絡陣地,不斷完善政府網站、民生熱線等服務功能,實現及時更新,人工智能語音全天候服務。拓展政民交流新渠道,推出手機政務App,政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矩陣,群眾隨時隨地表達自己的聲音,將切實需求和自身訴求傳遞給黨和政府。

應用大數據思維,建設全國一體化的國家大數據中心,打破部門間的“數據壁壘”與“信息孤島”,實現數據集中、互聯互通與共享共用,推進技術、業務與數據的“三個融合”,加強服務數據的深度挖掘與加工使用,讓數據“活起來”“動起來”,變“數據池”為“總車間”,“讓數據多跑腿,讓群眾少跑路”。加強網絡風險防范,保障信息數據安全,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恩格斯指出:“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網上群眾路線生動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我們深化黨群、干群關系,鞏固黨執政的民意基礎,都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網絡社會應遵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倫理要求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網絡倫理,要求領導干部必須在網絡社會中牢固樹立為民、愛民、敬民的倫理觀念,因為為民是領導干部的崇高價值目標,愛民是對領導干部的情感要求,敬民是愛民為民的根本前提。在網絡社會治理中,領導干部隻有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自己行為的立足點,才能在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永葆初心和使命,讓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最大正能量”。

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創造者和推動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樹立“為民”“忠誠”的德性品質,並將其作為自己的行為准則和精神追求。“為民”關乎人心向背,因為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主人,一切權力來源於人民,一切權力為了人民。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就要求領導干部必須忠於人民,在走網上群眾路線過程中切實做到密切聯系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網絡不僅僅是一項技術或傳播手段,它的開放性、無界性、去中心化、交互性的特點使網絡主體人人都有發言權。平等是個體的基本權利,是不容侵犯的。網絡社會中的平等是為了保証每個生命個體都有獲得一切社會平等權利的機會。網絡主體存在多樣性、局限性和差異性,領導干部應尊重個體差異,傾聽不同意見,允許個性發揮,為網民的活動提供公平的社會環境與秩序。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不斷前進,正是因為依靠了人民。領導干部在走網上群眾路線的過程中,必須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願、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要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領導藝術的提高深深扎根於廣大網民的實踐沃土中,不斷從廣大網民中吸取營養和力量。

(作者:秦潔,系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