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紀錄片《朕本凡人》:在橫店拍中國版《列夫·朗道》

鐘菡
2020年03月06日07:50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我在橫店,拍著中國版的《列夫·朗道》

  “不知為何,我想到了橫店。”在《列夫·朗道:娜塔莎》的豆瓣影評上,有網友這樣感嘆。上萬人按照過去的狀態和方式,活在一個1:1還原的蘇聯小鎮上,這個看似瘋狂的計劃如果放在橫店身上,似乎又沒有那麼離奇了。畢竟,橫店在民間可是有著“大橫國”之稱,對於很多常年在那兒拍戲的演員來說,橫店就是另一個故鄉,在那兒的時間可能遠比在家的時間都長。

  能否拍一個橫店版的《列夫·朗道》?答案是肯定的。的確有人在橫店拍這種“沉浸式紀錄片”。《朕本凡人》近期將在愛奇藝上線,該片選取晉元帝、明武宗等五位獨具個性色彩的帝王,介紹他們不為人知的一面。為了打造沉浸式效果,《朕本凡人》在橫店搭建還原各個朝代的歷史場景,復原當時的服裝和道具,以求“真實記錄”那個時代的生活。

  在橫店,上萬人呆在一個大型還原的古代小鎮內,用古人的方式生活、說話,也許區別只是今天是宋兵乙,明天可能變成明兵丙,和列夫·朗道項目裡的蘇聯小鎮相比,少了一種身份的迷失感。開機前,劇組發布“30天古裝劇組深度體驗”群眾演員招募令,談到“做一名時光行者,親歷多個朝代的風雲更迭”,把拍攝當作一場大型沉浸式體驗項目。古風愛好者小婉帶著兩大箱漢服欣然前往,在拍攝間隙,她在微信上和朋友興奮地描繪在橫店看到的場景,“放眼望去,看到的不是劇組人員,而是一大批愛cosplay(變裝游戲)的游客”。

  從目前發布的預告片可見,《朕本凡人》採取了一種類似影視劇的表演方式,試圖打破戲劇和紀錄片之間的壁壘。“沉浸式紀錄片的創作模式、拍攝方式都和傳統紀錄片不同。”《朕本凡人》主編劇羊含芝介紹, 為了能讓觀眾更加真實感受到歷史場景和人物內心,歷史紀錄片一直在做沉浸式探索。比如BBC紀錄片《伊麗莎白一世》中,主持人在白金漢宮前面介紹具有代表性的軼事時,會穿插演員的情景還原片段。在《朕本凡人》中,情景還原部分被進一步擴展成為主體,並且帶有敘事脈絡。“我們在前期查閱了大量史料,光是劇本創作就有七八個月,希望能在一集中展示出這位皇帝的凡人的一面。”

  此前,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依托於精致服化道設計和強大的歷史、美術功底,所還原出的唐代市井生活讓不少觀眾向往和沉迷。近年來,觀眾對歷史文化的需求倍增,但另一方面,影視作品的藝術想象和歷史真實又是一對不可彌合的矛盾。盡管頻打“還原”牌,但戲劇敘事決定了它無法把還原歷史作為主要發力點,這給了紀錄片一個新的拓展空間。

  在還原歷史細節時,《朕本凡人》也注重對歷史的當下解讀。羊含芝舉例,明武宗朱厚照在史書記載上是個荒唐暴君,在紀錄片裡,他會坐在馬上翻看后世史書記載,並發表自己的調侃或反駁,在講到某一點時,會進入當時的情景還原。 “這種處理方式就像做人物訪談,但受訪者就是皇帝本人,也不會突然有現代的專家跳出來解釋,讓觀眾從當時的語境中抽離出來。”她認為,沉浸式紀錄片可以看成戲劇和紀錄片之間的新形式,注重的是觀眾的強烈代入感。

  除了請群演外,《朕本凡人》中大多數都是專業演員,導演會站在人物創作的角度指導演員之間怎麼互動、出戲。在制作每一件道具時,劇組都會盡量尋找史書中的描述,不過,由於歷史年代的久遠,這種真實性隻能是有限度的。《列夫·朗道:娜塔莎》在表演和拍攝時的真實性同樣引發業內外爭議。

  “我沒看過《列夫·朗道:娜塔莎》,但覺得用這種形式還原當時是不太可能的,再怎麼打造當時的環境,再怎麼模仿當時生活,這些演員都不是在那樣的環境裡成長起來,怎麼做到真實?再近的歷史也無法還原。”羊含芝介紹,紀錄片都有腳本,能讓觀眾在看完后感受到態度或觀念,一定是經過了藝術的加工。“在創作時會干涉多少,要看主創團隊設置的界限在哪裡。比如人物採訪中,導演會選擇符合自己需求的段落,剪輯上也會帶有觀點。除非放一台機器在那裡24小時毫不干擾地拍攝、毫不剪輯地播放,否則不存在絕對真實的紀錄片。”

  不論如何,對於紀錄片發展而言,各種形式的探索前進都是必須的。“紀錄片未來的發展應該是逐漸戲劇化、藝術化、多元化的。”羊含芝認為,紀錄片會出現真人秀式、戲劇式等各種跨界復合品,創作手法也會互相借鑒。但不同藝術形式有不同的創作規律,在創作之前,需要確定自己是哪種形式為主,無論如何拓展創新,還是要守住本體。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