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3年還原蘇聯30年 "楚門的世界"式拍攝方式可取嗎?

鐘菡
2020年03月06日07:51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3年還原蘇聯30年,《列夫·朗道:娜塔莎》“楚門的世界”式拍攝方式可取嗎?

  上萬人長達3年關在一個1:1還原的蘇聯小鎮上,用攝像機拍攝他們的一舉一動,這是模擬游戲、真人秀、行為藝術,還是紀錄片電影?不久前,《列夫·朗道:娜塔莎》(DAU. Natasha)亮相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引發關於藝術邊界和倫理道德的激烈討論。作為籌備制作長達10多年的龐大電影和現代裝置項目系列作品中的一部,該片最具爭議性的焦點在於被稱為“楚門的世界”式的拍攝手法。有人認為它模糊了虛擬與真實,不配稱之為電影,但也有專家指出,這種拍攝方式並不新鮮。如何看待《列夫·朗道:娜塔莎 》對紀錄片形式的拓展?電影藝術的探索需要有邊界嗎?

  “神作”還是觸碰底線?

  1998年的電影《楚門的世界》中,虛構了一場長達30年的真人秀。從出生就生活在5000部攝像機鏡頭下的楚門,“本色出演”著自己的人生,被全世界觀眾同步觀看。他身邊的親人、朋友全部是演員,所生活的整個城市只是一個巨大的攝影棚。

  《楚門的世界》中虛構出的拍攝方式,被電影《列夫·朗道:娜塔莎 》搬到了現實中。《列夫·朗道:娜塔莎 》基於一個龐大的藝術實驗項目。為了拍攝蘇聯著名物理學家列夫·朗道的紀錄片,片方在烏克蘭郊區以1:1比例,搭建還原了佔地12000平米的一個蘇聯小鎮,招募了來自各行各業的演員參與其中,主要角色有400個。為了真實再現列夫·朗道最后生活的1938-1968年,這些演員被要求在這個人工打造的世界裡按照過去的模式和狀態生活,在3年裡“渡過”30年的人生。

  列夫·朗道項目由俄羅斯導演、藝術家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Ilya Khrjanovsky)在2006年發起,總拍攝時長超過700小時,計劃做成14部電影。以蘇聯研究機構餐廳服務員為主角的《列夫·朗道:娜塔莎》只是其中之一。另一部長達6小時的紀錄片《列夫·朗道:退變》(DAU: Degeneratsia)講述了整個機構走向衰退的過程,該片亮相於柏林電影節特別影展單元。

  由於內容的原因,《列夫·朗道:娜塔莎》觀影體驗是讓人不適的。不少觀眾表示,“看完受到了心理創傷”。但更令人“細思極恐”的是,如果列夫·朗道項目真的如規劃那樣,是龐大虛擬世界中真實生活的產物,那麼片中對演員的虐待場景可能是用真實記錄的方式拍攝,這使得對《列夫·朗道:娜塔莎》的爭議超出了電影的范疇。

  在豆瓣上,《列夫·朗道:娜塔莎》口碑呈現兩極分化,接受它的觀眾將其奉為革命性的“神作”,反對者認為這種拍攝方式觸碰了藝術的底線。不過,也有人指出,列夫·朗道項目並非完全封閉式的,演員可以自由選擇出入這個環境,在拍攝時,也有隨時叫停的權利。該片導演曾在一次採訪中表示,在拍攝中由自己控制現場方向和界限,從未有過失控的情況。毫無疑問,這是一部情節虛構的電影,盡管它呈現給觀眾的虛實邊界已經很模糊。

  電影形式探索該不該有邊界?

  如今,看過《列夫·朗道:娜塔莎》的觀眾還只是少數,但相較對內容題材的探討,行業專家更看重於它對電影創作形式上的探索。

  “這種創作形式我個人是非常認同的。”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副院長、博導程波認為,在一個工業化的電影時代,《列夫·朗道:娜塔莎》如同一件純手工打造的藝術品,它的品質甚至可以超過一般工業產品水平,而操作方式又是非常個性化的。但他同時表示,尚未看過全片,無法徹底評價。“容易成為矛盾的是,導演有可能為了凸顯這種特殊操作方式而犧牲其他東西,甚至是藝術性,這會走入另一種形式主義的極端。”

  近年來,不少電影嘗試形式上的探索。比如《少年時代》花了12年時間拍攝演員真實的成長變化﹔《俄羅斯方舟》在近100分鐘時長內挑戰一鏡到底﹔《1917》則用“偽一鏡到底”打造沉浸式視覺﹔《地球的最后夜晚》在2D后加入了近一個小時的3D長鏡頭……不管電影是否賣座,或是能否被觀眾接受,這些帶有鮮明個性的導演,都在工業化時代中做著另一種形式上的探索和堅持。

  “電影行業需要一些類似的文化奢侈品,但它們又不可能太普遍,永遠都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操作方式。”程波認為,類似《列夫·朗道:娜塔莎》這種個人化的電影操作方式涉及對電影本體的探索。“很多具有形式創新或者說結構創新的電影都帶有反觀電影自身的向度。從電影本身發展的多樣性生態上來講,一定是需要多元的作品。這樣的創作如果完全銷聲匿跡了,對電影來說是一種悲哀,但也無法成為主流和常態。”

  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也認為,《列夫·朗道:娜塔莎》在電影品類上可歸為實驗電影,成不了主流。“沉浸式並不新鮮,早就有沉浸體驗式的劇場戲劇,《列夫·朗道:娜塔莎》只是換成一個紀錄片形式,而且這種形式前人已經做過了。但它的探索是可取的,從形式上探索紀錄片永遠要鼓勵。”

  電影形式探索是不是應該有一個邊界?“我覺得沒有。人類探索未知的腳步永遠不會停,除了形式上不斷探索,人的觀念、價值也要探索一些未知的領域。而探索精神恰恰是中國電影的弱勢。”石川認為,目前的問題是電影產業過於商業化,片方把主要精力放在產出利潤上,沒有人考慮電影自身。“藝術需要大膽探索精神。現在都在想怎麼拍一個票房成功的電影。電影本體被邊緣化,這是電影過度商業性所帶來的后果,值得我們反思。”

  “這樣一種探索性甚至極端探索性的創作,我們應鼓勵它存在。這樣的電影對於電影藝術本身的探索和發展,對於多元共生的電影良好生態來說是必要的。”程波說。

  電影《列夫·朗道:娜塔莎 》最終獲得杰出藝術成就獎(攝影)銀熊獎。就在記者截稿時,它的豆瓣評分又降了0.1分。對於大眾來說,接納這種形式的電影也許還需要時間。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