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請聽好》:我們為什麼要看一檔"廣播"綜藝
這檔名為《朋友請聽好》的綜藝節目,像是一個廣播的視頻版。攝像鏡頭對准一個廣播小站,廣播站長是何炅,每期還有“飛行嘉賓”來做兼職主播。節目記錄他們在開播前的互動,重頭戲則是主播們接聽觀眾來電、朗讀觀眾來信,同時給出“人生指南”。
廣播、熱線、寫信……以這些關鍵詞為核心的一檔綜藝,有著明顯的懷舊風。如果沒有畫面,聽上去是不是很耳熟,這不就是在幾十年前風靡萬千少男少女的午夜情感熱線嗎?
21世紀初,智能手機尚未誕生,學生也沒有個人電腦,接觸外界消息最靠譜的方法是隨身聽裡自帶的廣播功能——隨身聽當然是為了學英語用的。早自習和晚自習的時候,班裡住校的男生總會神秘兮兮地討論一檔廣播節目《伊甸園信箱》。
一個名叫萬峰的中年男人,當時沒人知道他長啥樣,但他擁有如今“網紅”難以超越的魅力和可信賴感,讓青年男女在午夜時分,冒著被劈頭蓋臉罵一頓的風險,樂此不疲地拼手速打熱線電話。學校曾有一個男生成功地打進了熱線,光輝事跡流傳多年。
“人民智庫”曾有一項調查,當問及在最近一周,多大程度感到孤獨時,17.8%的受訪者選擇了“絕大多數時候”感到孤獨。
一定程度上,《朋友請聽好》繼承了它的“前輩”午夜情感熱線的功能。無論是打進熱線的少數人,還是一直在圍觀的大多數,觀眾希望從節目中得到的是一種陪伴感。因為很多困惑是無法和家人朋友說的,“最好的朋友借錢不還怎麼辦”“去男朋友家裡發現了他和前女友照過婚紗照”“考了三年研究生沒考上還要繼續嗎”……這些問題沒有標准答案,觀眾不過是想能有人聽他說一說。
廣播的衰落和一代人一去不返的青春一樣,雖然后來交通台因為大城市的堵車而意外復興,但這一屆年輕人的娛樂方式早已互聯網化,廣播不再是他們的密友。在2019年的一部電影《跳舞吧!大象》中,13歲的少女黎春夏在昏迷15年后醒來,想到化解與兒時好友誤會的方式,是去找當年一檔廣播節目《少女心事》的主持人——張信哲飾演的人到中年的脫發DJ,用當年播報的方式念一封她給小伙伴的信。
《朋友請聽好》的電話和來信都是真實的,沒有劇本,沒有排練,所有觀眾都可以通過一個預約模式進行預約,預約成功就可以在直播期間給廣播線站撥打電話,與小站成員進行實時電話互動——有興趣可以試試。
曾經不知道電話那頭是誰,而現在的觀眾則希望自己的困惑能有一個明確的、可見的解答者。在你不知道網線那頭是誰的時代,在遍地都是“KOL”(關鍵意見領袖)的當下,你通過電話、信件等“傳統”媒介,被一個能在屏幕上看到的人接收到,並實時回答你的困惑,這種參與感比互聯網上的交流更勝一籌,而且更有情感附加值。《朋友請聽好》的節目組表示,為什麼想要接收觀眾的手寫信,因為“電子郵件裡永遠不會沾上淚水”。
每當一種新的媒介形式出現的時候,都有人說上一種形式要滅亡,比如以聲音為載體的電台,會被電視-電腦-智能手機取代,但就像紙質書一樣,廣播遲遲沒有下場。相反,近些年又開始流行一個詞——耳蝸經濟。
有報告顯示,2019年上半年中國有過半網民使用過在線音頻App,其中常收聽語音直播的人群比例為46.2%,預計2020年中國在線音頻用戶規模將達5.42億人。音頻節目可以利用人們忙中偷閑的碎片時間,呈現一種不用緊盯著屏幕的陪伴狀態,而以電台為基礎的《朋友請聽好》,天然具有轉化為音頻節目的優勢,音頻版節目也即將上線。
坦白地講,我並沒有全程“看”完一期節目,期間我去小區門口接了快遞,還做了一頓一人食的晚餐,但耳機裡的聲音沒有停。別說,何炅念信和接電話的聲音和方式,和我記憶中的電台的知心哥哥是同一個味道,大概可以形容為“治愈感”。聽著這個聲音答疑解惑,答案不重要,隻想耳邊有人說說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