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 視頻日記開啟心靈之窗

劉少華
2020年03月13日07: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視頻日記開啟心靈之窗(藝海觀瀾)

  視頻日記壓縮時間、空間的表達方式,獨一無二的“在場感”,以及流暢的觀看體驗,賦予這種新形式以潛力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人們都密切關注武漢抗疫情況,媒體平台上普通人拍攝的大量視頻日記(Vlog)成為人們了解武漢的一個窗口。僅新浪微博一家媒體平台,“武漢Vlog”話題在1個多月時間裡就有近20億的瀏覽量。

  這些視頻日記裡,方艙醫院醫生救治病患,新冠肺炎患者病愈出院,“90后”教師媽媽兼顧上網課和帶娃,外賣小哥送餐送貨、穿梭在大街小巷,志願者給老年慢性病患者送藥……這些展現普通人積極抗疫和居家生活的視頻,其創作者並不是專業媒體人,而是護士、老師、醫生、患者、民警、學生、保安、志願者,甚至是你我身邊的同事親朋。

  幾年前,人們還在用文字、圖片寫博客、發微博,現在人們喜歡上用視頻這種新形式記錄生活。所謂“百聞不如一見”,聽原聲、見真人、感知真實場景,觀看視頻比閱讀文字更讓人如臨其境。觀看者在這些短則幾十秒、長則幾分鐘的視頻裡,看到世界,看到生活千姿百態,世界各地的人們,從來沒有如此接近過,相應地,視頻日記也打開了一扇扇心靈之窗,加深著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

  “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如今已不再是一句廣告語,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讓每個人都擁有更加便捷的視頻拍攝、制作和發表渠道。曾經需要專業攝像機、剪輯機器才能完成的視頻,如今一台手機就可以完成﹔曾經需要磁帶、光盤才能傳遞的文件,如今一次點擊就能實現網絡傳輸。視頻日記效果更好、門檻更低,讓人看到廣闊前景。

  當然,制作門檻低不等於精品門檻也低。微電影制作人凱西·奈斯塔特曾表達這樣的觀點:“視頻日記不應該用來記錄你的全部日常。它的關鍵同樣是故事,而故事就應該有開始、沖突和結局。”對普通人來說,這樣的要求可能過高,但互聯網上傳播廣泛的視頻日記,通常都講出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武漢Vlog”中,那些醫護人員令人感佩的瞬間,外賣小哥眼中城市的變化,志願者自發幫助他人……都因暗合故事講述的規律而真實、感人。

  作為一種媒介形式,視頻日記是個人表達方式,但隻有兼具公共屬性,才能進入大眾視野,否則如同鎖在櫃子裡的日記,不具備社會價值。這也是為什麼隻有在社交屬性很強的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上,視頻日記才真正火了起來。因此說,視頻日記不是單向傳輸,而是雙向互動。視頻日記作者在制作發表過程中不斷與觀看者互動,進而調整拍攝內容和制作思路,找到自己創作的方向,形成更廣泛的共鳴。與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多數新興事物一樣,視頻日記是一種碎片化表達,但蘊含能量。它壓縮時間、空間的表達方式,獨一無二的“在場感”以及流暢的觀看體驗,都賦予這種新形式以潛力。它比直播簡潔,也不像短視頻那樣一閃而過,擁有相對完整的情節、相對鮮明的主題,讓受眾更沉浸其中。

  視頻日記是一種年輕的樣態,也主要由年輕人發布。如今看來,它的流行背后不光有技術支持,還有表達觀念的更新。年輕人希望借助全新的形式,呈現自己真實的生活方式,表達自己真實的生活感觸。我們注意到,這次支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中,有近三分之一是“90后”“00后”,這就是醫護人員視頻日記層出不窮、豐富多樣的原因。視頻日記能夠更好地記錄生活,同時也能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