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重報集團9名青年記者火線入黨:奮戰在抗"疫"採訪最前沿

2020年03月16日15:32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爭中,重報集團黨委和各級黨組織注重在抗疫一線發現、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對一貫表現好、符合黨員條件、在抗疫一線表現突出的及時發展入黨,激勵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對標先進、頑強抗疫。

連日來,重報集團奮戰在抗“疫”採訪前沿陣地的9名青年記者火線入黨,被黨組織吸納為中共預備黨員,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對黨的忠誠信仰和責任擔當。

這9名中共預備黨員分別是:重慶日報攝影部記者謝智強、重慶日報經濟新聞中心記者陳鈞和楊駿、重慶日報區縣部記者陳維燈、華龍網集團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黃宇、都市報上游新聞影視中心攝影記者張錦旗、都市報上游新聞重慶頻道記者張皓、都市報上游新聞影視中心記者鄒飛、都市報上游新聞重慶頻道記者郭發祥。

重慶日報謝智強:鏡頭在前,危險在前,我亦在前

謝智強(左一)在湖北武漢沌口方艙醫院採訪

謝智強是一名“90后”年輕記者,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一直戰斗在一線。從除夕到元宵,他連續工作16天。其中《戰“疫” 24小時》是他穿上隔離服在病區完成的全媒體作品。《一碗湯圓無言相依》的隔空擁抱畫面感動無數人。2月11日,謝智強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表達了爭取早日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願望。隨后,他主動請戰到湖北,並於2月13日跟隨重慶醫療隊抵達武漢。2月22日,謝智強再次穿上隔離服實地探訪武漢的方艙醫院。武漢期間,他先后拍攝了《抗“疫”一線的重逢》《春雪中暖著的是心》《全副武裝打探方艙醫院》 《臨時回家 他與父母隔欄相見》《武漢一線記錄》等作品,在重慶日報全媒體平台訪問訪問量達300多萬。

“當你看見我的時候,我和我的新聞在紙上,當你看不見我的時候,我和我的新聞在路上。我是一位永遠在路上的新聞人。”謝智強一直在戰“疫”路上。“鏡頭在前,危險在前,我亦在前。”他以實際行動証明了年輕一代黨報人的責任擔當、奉獻精神和專業能力。

重慶日報陳鈞: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我從小的夢想

陳鈞(右一)進入市公衛中心負壓病房採訪

“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我從小的夢想,而此次進駐戰 ‘疫’前線,更讓我感受到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堅定了我入黨的決心。”堅守新聞一線15年,陳鈞稱自己是一名新聞戰線的“老兵”。全國拉響新冠肺炎警報,他秉著“新聞工作者應該戰斗在最 ‘前線’”的信念,主動請戰到我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線——市公衛中心駐扎採訪。在12天的採訪中,他帶領報道小組策劃採寫報道40余篇,其中,有18篇由陳鈞參與採寫完成,《抗疫一線的那些黨員們》《努力吧安琪》《重慶主城首批患者治愈出院》《“寶貝,不哭!”》《這位57歲女護士“百毒不侵”》《淚目!這裡傳遞的是真情接力棒》等報道收獲良好反響。

重慶日報楊駿:不負組織的重托,繼續做好一線戰 “疫”報道

楊駿(右)在武漢採訪第八批重慶支援湖北醫療隊領隊

疫情出現后,“90后”記者楊駿主動請戰前往湖北一線,隨重慶醫療隊採訪。1月26日晚上,隨重慶第一批醫療隊前往湖北,2月2日,重慶第三批醫療隊抵達武漢,又隨市衛健委帶隊領導前往武漢,跟隨第三批醫療隊進行武漢方面的報道,先后前往孝感、漢川、武漢等地。在武漢,他度過了整個農歷春節,獨立完成新聞稿件+新媒體+視頻稿件50余篇,採寫了包括《“每天報一個平安,便知足了”》《探訪第三批重慶支援湖北醫療隊責任病區》《在東西湖方艙醫院的最后一天》《武漢一線,8個95后戰疫故事》等稿件。期間,他不斷從前方發回最新報道,由他書寫的記者手記《而立之年,我在武漢迎接陽光》更被國內多家主流媒體轉載。楊駿坦言,“入黨后,我感覺肩上的擔子更沉了,我將不負組織的重托,繼續做好一線戰 ‘疫’報道。”

重慶日報陳維燈:入黨后,將向榜樣看齊,沖鋒在前、責任在前

陳維燈在重慶赴孝感支援隊大悟醫療分隊住地採訪醫護人員

“一直以來,我都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特別是此次在孝感參與一線戰 ‘疫’報道,看到身邊的黨員總是無畏無懼地沖在一線,我更加向往成為一名黨員。”疫情發生以來,陳維燈曾兩次主動請戰,要求到抗疫一線採訪報道。2月11日,他跟隨重慶支援隊赴湖北孝感,完成了《精銳出擊 援孝戰“疫”——重慶市赴孝感市新冠肺炎防治工作對口支援隊全面進駐孝感》《修我矛戟 與子偕作——重慶市赴孝感市新冠肺炎防治工作對口支援隊》《為“抱薪者”守門》《孝感前方報道︱“十三太保”戰孝感》等深度報道,被新華社全網推送后,訪問量均超千萬。

2月25日,他採寫的《“我們是一家人-——重慶赴孝感支援隊盡己所能全力救治患者”》深度報道被新華社全網推送,近40家媒體轉載,閱讀量超過2000萬。他用一篇篇感人的報道記錄下最美“逆行者” 不懼危險、勇擔使命的鮮活身影。“入黨后,我將向榜樣看齊,沖鋒在前、責任在前,與身邊的共產黨員一起並肩戰斗。”宣誓儀式上,陳維燈通過視頻連線講述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華龍網集團黃宇:以黨員的標准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一如既往做好本職工作

黃宇採訪重慶首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治愈出院的蔣女士

春節長假期間,黃宇得知集團將派記者前往區縣報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后,第一時間報名,主動要求前往採訪報道任務較重的萬州區。他說,“我是跑醫療衛生口的,又是集團首席記者,應該在這個時候沖上去,做出成績來”。

在萬州,擔任萬州片區特別報道組組長的他採寫了大量接地氣、有溫度的報道。白天,他在醫院忙著找線索、採訪,晚上回房間寫稿、想選題、參與策劃討論、協調口岸新聞線索,工作到凌晨兩三點是常態,在同城媒體中,第一時間報道了重慶首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入院出院、重慶首例新冠肺炎確診孕婦生產女嬰情況。稿件發出后,新華網、環球網等網站紛紛轉載,點贊留言近200條。在此后15天裡,黃宇持續跟進女嬰病毒檢測及治療進展,推出《重慶首例新冠肺炎孕婦分娩女嬰系列報道》,總點擊量超過1000萬。

截至目前,黃宇發回疫情稿件200余條,其中渝東北片區疫情稿件100余條,稿件全網點擊量總計超過5000萬。“感謝黨組織和各級領導對我的肯定,讓我能夠有機會加入黨組織,進一步接受考驗。”黃宇表示,“從今天起,我會以黨員的標准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一如既往做好本職工作,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爭取早日成為一名優秀的正式的共產黨員。”

都市報上游新聞張錦旗:虛懷若谷,謙恭自守,奮發有為,用心向上

張錦旗(左一)在孝感東南醫院採訪醫生

張錦旗工作勤奮踏實、刻苦鑽研,疫情期間,主動請纓前往戰“疫”最前沿的湖北孝感前線做新聞逆行者,體現了新時代記者的責任感。在前方工作期間,他克服諸多困難,發回多篇具有影響力、傳播力的報道,圓滿完成了報道任務。其中,《馳援孝感丨重慶逆行戰“疫”夫妻隔空告白 你在武漢我在孝感 都要平安歸來》訪問量175 萬+,《馳援孝感 | 守望相助 孝感我們到了》訪問量119 萬+,《重慶第一批治愈者自述:我想對你們說感謝 可我不知道你們是誰》訪問量287 萬+。

張錦旗表示,“將以入黨作為人生的新起點,虛懷若谷,謙恭自守。以更嚴格的標准來規范自己,向優秀的共產黨員學習,關鍵時刻能站出來,以無愧於共產黨員的稱號。”

都市報上游新聞張皓:加入,是為了前行,而前行,也就有了心中的答案

張皓(右)在黔江片區定點救治中心確診患者病區,與醫生互相致敬打氣

從大年除夕至今,張皓一直堅守在戰“疫”一線,從一線消息、防控政策、溫暖故事、復工復產等角度,報道與疫情相關內容稿件 116 篇,引起社會強烈反響。期間,他主動參加渝東南片區定點救治病區黔江中心醫院的蹲點報道,並擔任該報道組小組長。精准圍繞醫護人員、受眾關注、熱門話題、媒體品牌四個角度,推出包括《一位護士的自白:職責使命讓我們在戰疫中綻放生命之花》《零點的集中救治病區:沉寂的夜色中他們在與時間賽跑》《疫情防控的“福爾摩斯”:追溯發現每一個潛在的“可能”》《今天,上游新聞為一線的他們完成了一個心願!》等四篇圖文視頻融合的深度報道。

“加入,是為了前行,而前行,也就有了心中的答案。“張皓表示,“曾經,心中對於黨的認知不具體化,而這次戰疫和入黨的經歷,心裡的答案自然打開,那是一種榮譽和擔當。未來,將不斷提升自己,向黨組織和各級領導靠齊,接受黨組織考驗,爭取早日成為一名優秀的正式的共產黨員。”

都市報上游新聞鄒飛:牢記使命,將鏡頭貼得更近

鄒飛在兩江新區第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採訪

作為一線記者,時刻不能怠慢,鎖定湖北,關注重慶的抗擊疫情的報道義不容辭。當領導征求鄒飛是否願意進入醫院抗疫一線採訪時,他毫不猶豫立即答應了,因為他知道,“隻有在第一線,才有真正鮮活的新聞發生。必須克服一切困難,盡可能進入疫區第一線,採訪、刊發......。”

從1月24日(除夕)至今,鄒飛一直堅守在戰“疫”一線開展新聞報道工作中。他參與市委宣傳部與衛健委組織的重慶新冠肺炎疫情前線採訪,擔任第五組組長,主要負責兩江新區隔離點及兩江第一人民醫院採訪。期間,他採寫並刊發了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的 30 余篇(幅),先后採訪報道了重慶第一批醫療隊出征、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醫護人員日記等,《他們每天在寒風中站 8 小時 吃飯休息都在帳篷裡》《請記住這兩個背影他們在隔離點內給重慶加油》以及醫護人員肖像組照《印跡,應記》等多次獲得百萬點擊率。“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鏡頭貼的更近。”鄒飛坦言,“風雨之后見彩虹,我和大家一道默默祈禱勝利的那一天。”

都市報上游新聞郭發祥:以一名黨員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

郭發祥(右)在重慶三峽中心醫院新冠肺炎病區大樓下採訪醫護人員

疫情發生以來,郭發祥從大年初二起放棄休假,挺進萬州、雲陽等地採寫了眾多抗疫一線的先進典型,發回多篇具有影響力、傳播力的報道。他提前謀劃、深入採訪,在市屬媒體中首個推出重慶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出院的深度報道,讓普通老百姓懂得新冠肺炎可治,撥開一絲恐慌,為發動更多人堅定戰勝疫情鼓勁吶喊。

在萬州期間,他先后發回 30余篇報道,單篇閱讀量超過 240 萬人次,累計超過1400 萬人次。在抗疫一線中,他積極尋求能給人帶來信心的深度報道選題,如《首例治愈患者的“重慶經驗”:採取中醫中藥和西醫結合治療》《重慶確診患者治愈記:“中西合璧”尋找“救治密碼”》等“中西醫結合治療”報道引起強烈反響,獲得市委宣傳部高度關注,採寫的《“最遙遠的距離”:重慶首例新冠肺炎確診媽媽 窗口揮手送新生兒出院》訪問量超過200 萬人次。郭發祥表示,“特別感謝黨組織的信任,讓我成為當中的一員。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一定會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黨員,以一名黨員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辛文伴)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