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實錄 | 他們這樣捕捉珍貴的瞬間
編者按:在戰“疫”報道第一線,活躍著一支新媒體的精兵勁旅。他們借助新技術新手段新平台,運用短視頻、Vlog、慢直播等方式,將一個個平凡人物、溫暖故事和淚目瞬間定格呈現,讓戰“疫”報道更加及時、鮮活、走心。今天推出三篇新媒體記者的戰“疫”手記,讓我們一起跟隨他們的鏡頭深入新聞現場,感受細節、體會感動,近距離認識那些小故事裡的平凡英雄。
人民日報社記者溫騰:
移動慢直播、微視頻……都用上了
在新聞現場,用直播與時間賽跑﹔在街頭巷尾,用系列短視頻記錄英雄故事﹔在武漢的春天裡,用技術創新與網友分享信心和美好
與其說離真相太遠,不如說是離現場太遠。1月29日,大年初五,我和同事們背起“長槍巨炮”,踏入了抗疫主戰場——武漢。在抗疫一線奮戰的兩個多月裡,我們用新媒體的各種手段和形式記錄、分享和感受。
2月1日,人民日報社記者溫騰(右)在雷神山醫院施工現場採訪。
在新聞現場,我們用直播與時間賽跑。鏡頭裡,我曾四入雷神山醫院:2月1日,我看見施工現場忙得熱火朝天﹔2月6日,我看見一座醫院拔地而起﹔2月7日,我看見醫療設施一應俱全﹔2月8日,我看見首批患者進入病房接受治療。患者的咳嗽聲猶在耳畔,醫護人員干練忙碌的身影如在眼前。這,就是鏡頭裡的現場。我看見“中國速度”的同時,也看見了中國人贏得戰“疫”勝利的能力和決心。
2月8日,人民日報社記者溫騰在雷神山醫院直播首批新冠肺炎患者轉移。
在街頭巷尾,我們用系列短視頻記錄英雄故事。2月25日的雨夜,我和同事來到安置滯留武漢外地人員的旅館。“守夜人”老胡守護著“武漢客”,凌晨4點,他發來消息:“外地那麼多人馳援武漢,我肯定不會把大家往外推,我要對他們負責。”像老胡這樣的“武漢守夜人”,還有很多很多……他們是大時代裡的小人物,也是小故事裡的大英雄。
2月6日,人民日報社記者溫騰在雷神山醫院病房介紹傳遞窗使用方法。
在武漢的春天裡,我們用技術創新與網友分享信心與美好。當武漢疫情防控進入收尾階段時,恰逢櫻花盛開。為了讓廣大網友身臨其境地感受“櫻白似雪,落英繽紛”,我們嘗試用AI+5G推出全國首個移動慢直播,帶網友“邊走邊看”。業內首創AI移動慢直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第100次失敗后,我們仍然進行了第101次嘗試。在我們看來,戰“疫”夠苦了,這份春暖花開的“甜”不可或缺。
3月17日,人民日報社記者溫騰(右)採訪准備撤離的山東省援漢醫療隊。
在舉國馳援時,我們用主題微視頻點燃希望。我們制作的微視頻《武漢保衛戰》記錄了眾志成城、全民戰“疫”的決心。截至3月24日,該視頻在人民日報“兩微一端”總閱讀量1868.6萬,總評論量5566,微博話題閱讀量2462.4萬,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隨著疫情逐漸緩解,湖北地區生產生活秩序正在恢復。這次“疫”線報道帶給我的收獲,將是我一生的財富,伴我在生活的戰場上,無往不前。
北京廣播電視台記者陳博:
細節更適合新媒體傳播
利用防水的水下相機進入病房拍攝,從細節出發,記錄了抗疫中的親情、友情與愛情﹔通過病房內的手機與醫護人員、患者多次進行網絡視頻採訪,還發展了多位醫務人員“拍手”
1月27日,大年初三,在單位值班的我聽到北京赴鄂援助醫療隊安排了隨隊記者名額的消息后,毫不猶豫地向單位提出申請,希望能奔赴抗疫一線。因為我知道,身為一名記者,我也應當是那個逆風前行的人,到一線與醫護人員一同戰斗。
在武漢將近2個月的時間裡,我和同事深入報道了北京醫療隊在武漢的點點滴滴,多次進入隔離病房,用鏡頭記錄下那裡真實發生的一幕幕,並用最快的時間把一線消息呈現出來。
為了做好新媒體報道,我們利用防水的水下相機進入病房拍攝,從細節出發,記錄了抗疫中的親情、友情與愛情。我們還通過病房內的手機與醫護人員、患者多次進行網絡視頻採訪,也請一些醫護人員在工作空閑時幫我們進行拍攝,由此也發展了多位醫務人員“拍手”。
北京廣播電視台記者陳博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隔離病房內採訪。
我們的作品不單聚焦醫護人員的工作,還特意去關注和記錄很多醫護人員平常生活的細節,這些素材更容易通過新媒體平台傳播。拿到素材后,我會及時回傳給北京的同事們,后方迅速將素材編輯處理,轉化為圖文、短視頻等新媒體報道形式進行播發。
在武漢的這段時間,我和同事們共完成了新媒體作品200余個,在網絡上引起一定的關注,關於疫情的新聞網上播放量超2億。其中《心疼,43歲的女護士親身示范穿紙尿褲!“形象啥的都顧不上了,安全是最重要的!”》全網播放量超兩千萬,點贊超100萬。
北京廣播電視台記者陳博(右)與同事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採訪。
除此之外,利用工作間隙,我每天會寫一些新媒體記者戰“疫”日記,用一個個細節和故事,帶大家近距離感受這座英雄城市裡的點點滴滴,這些文字受到了網友們的關注,平均每篇閱讀量6萬。我想,並不是因為我的文字有多美,而是文字中的那些細節、那些故事,告訴我們什麼是溫暖、什麼是真情。
揚子晚報社記者蔡蘊琦:
見過凌晨3點的黃石
通過圖文加視頻的形式,或者vlog的方式,我捕捉到那些感動的細節和瞬間,也記錄下親歷者的真實感受
“不破樓蘭終不還”,全國4萬余名醫務工作者義無反顧挺進湖北。作為江蘇援助黃石醫療支援隊隨隊採訪記者,我有幸能用鏡頭、筆杆記錄戰“疫”英雄揮汗一線的珍貴瞬間。
2月18日起,揚子晚報紫牛新聞APP開設“蔡蔡在疫線”專欄,刊發我在黃石發回的戰“疫”一線的實時報道。為了能第一時間處理前方記者傳回的素材,做到實時發布,紫牛新聞成立了由策劃審核、文字編輯、視頻剪輯、視覺創意等十多人組成的保障小組,小組的微信群裡24小時都有人值守。保障小組成立30天來,專欄刊發稿件100多篇。大部分稿件以記者探訪、跟隨採訪的形式採寫,半數以上配發視頻。
揚子晚報社記者蔡蘊琦探訪湖北黃石有色醫院。
見過凌晨3點的黃石,您一定更能感受醫護人員在前線有多拼。為了記錄下江蘇醫療隊忙碌的清晨,凌晨2點,我出發趕往醫療隊住地,跟拍醫護人員交接班的場景。凌晨3點,來自江蘇南通的兩位女護士臉上貼滿膠布出現在鏡頭前,膠布下是連日來被護目鏡壓出的傷口。穿上防護服不能上廁所,出發前兩人沒喝水沒吃飯,隻吃了一塊巧克力。接下來的5個小時,她們要在ICU病房奮戰。這些小細節被捕捉到后,通過圖文加視頻的形式刊發,打動了不少網友,在揚子晚報新媒體平台點擊達數百萬。
揚子晚報社記者蔡蘊琦在湖北黃石市中心醫院ICU外採訪。
不到“疫”線,我可能不會認識那些幕后英雄。
江蘇醫療支援隊有一支“福爾摩斯”探案隊——“流調小組”。江蘇省疾控中心“流調小組”最先抵達黃石,他們負責追溯病毒的源頭,挖出每個確診病例完整的傳播軌跡。他們站在離病毒最近的地方,面對未知的風險,毫不畏懼。他們剖析的每個病例背后都有一份讓人心驚肉跳的病毒傳播圖,他們的每次“探案”都是危險重重。《江蘇“福爾摩斯”黃石探案》一稿發出后,在揚子晚報新媒體平台點擊近百萬。
最難忘的是在黃石市中心醫院ICU內,我見証了江蘇醫療隊隊員在最危險的地方與病毒斗爭,與死神“扳手腕”。當我看到5名醫護人員小心翼翼地攙扶著一位臥床近兩個月的危重症老人第一次坐下床,眼淚忍不住涌出來,模糊了護目鏡。我為蘇黃兩地醫護人員堅持不懈挽救生命而感動﹔為老人的死裡逃生而高興。我通過vlog的方式,記錄下那珍貴的瞬間,記錄下親歷者的真實感受。
揚子晚報社記者蔡蘊琦在湖北黃石市中心醫院ICU內採訪。
今年三八節來臨之際,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推出了以戰“疫”最前線的女醫護人員為主角的視頻《親愛的她們》。在報社策劃組的指揮下,我和堅守在南京抗疫前線的同事聯動。我在黃石戰“疫”前線拍攝的素材,成為《親愛的她們》的重要組成部分。越真實越能打動人心,這則視頻發出后,網絡總點擊數過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