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讓暖心故事激發抗疫正能量

姜春勇
2020年03月26日07:07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暖心故事激發抗疫正能量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如何在這場重大災難中有效激發正能量,做到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對宣傳輿論引導工作來說是一次大考。努力讓正能量更強勁、更充沛,振奮精氣神,激發全社會齊心協力、眾志成城的強大力量,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是主流媒體的使命與擔當。

激發共情 講好故事

運用情感傳播策略,讓正能量傳播更充分。隨著全媒體輿論生態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在“四全媒體”時代,即時傳播、全員傳播成為常態,受眾不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傳播者、評論者,情緒傳遞與事實呈現幾乎是同步的,情感在傳播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做好疫情防控正能量傳播,講好中國抗疫故事,要把握情感傳播規律,激發公眾情感共鳴,讓傳播效果更好。

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發生之際,恐懼、焦慮、渴求情感交流的情緒是驅動信息傳播的主要因素。公眾在這段時期對涉及情感的信息需求極大增加,對此類信息會產生強烈的共情心和沉浸感。各種不實消息和謠言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傳播比病毒還快,並且在傳播過程中信息不斷“變異”,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就會影響抗疫大局,禍害社會。

這就迫切需要主流媒體發揮“壓艙石”“定盤星”的作用,用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理性平和的正能量內容去對沖污蔑抹黑、造謠生事、擾亂人心、危害社會穩定的負能量信息,真正落實“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要求,凝聚起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強大正能量。

在這次抗疫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富有情感、有溫度的爆款故事,展現了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同舟共濟的不屈精神和相互幫助、甘於奉獻的人間大愛,增強了群眾的信心,溫暖了人心,安撫了情緒。

比如,新華社的《拼漸凍生命 與疫魔競速》講述疫情“風暴眼”中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的感人事跡,央視反映生活在武漢的普通市民面對疫情的微紀錄片《在武漢》,人民網的放棄假期主動請纓到監測點值守的“戰疫夫妻”,“抗擊疫情用我必勝”的一線民警,用漫畫記錄方艙醫院生活點滴的“80后”插畫師,《重慶日報》的《這位57歲女護士“百毒不侵”》……這些感人至深、傳播力超強的“暖”新聞沒有空喊口號,而是真實展現了抗疫一線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跡,情節真實鮮活,催人淚下,引發了公眾強烈的精神共鳴,傳遞了“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的信心。

上述報道給予我們啟示,正能量需要激發,讓人們產生價值認同、情感認同、行動認同,情感傳播有其獨特作用,讓受眾產生“共情”,達到情感上的同頻共振,同聲相應,讓正能量入腦入心。

創新傳播 提升效率

要遵循網絡傳播規律,使正能量傳播更有效。這是進入移動社交媒體時代,我們第一次經歷如此重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要創新傳播理念,強化用戶思維,運用碎片化、微傳播的方式,提升正能量傳播效率。

比如,大眾網日照微信公眾號發布了《“急轉武漢”!剛剛,日照一老人扔下一張紙條和1萬2就走了!》,一段簡單的監控視頻,一個凡人善舉,就感動無數人,點擊量破1.2億,點贊量近千萬。

華龍網推出的短視頻《重慶:待春暖花開,我們再看車水馬龍》“空城”航拍鏡頭與充滿煙火氣息的昔日畫面形成強烈對比,背后是醫護人員奔赴前線、是所有市民宅在家裡不添亂,體現了重慶人齊心協力共同守護家鄉的信心,總瀏覽量達到2億次。

人民日報新媒體以“謝謝你,每一個平凡的中國人”為題刊發了在承德某小區門口,一位大爺被大雪覆蓋了衣服,依然堅守崗位的圖片。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令無數人淚目。網友們紛紛點贊:“一個人付出,安全一個小區。百個千個人,萬萬個人,14億人!眾人擰成一股繩,團結一致聽指揮,戰勝疫情無敵手!”

在移動社交媒體時代,傳播效果不再僅僅靠體量大、嗓門高而獲得。微傳播有大能量,碎片式傳播,裂變式效果。我們要充分理解“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一張圖、一段視頻經由全媒體幾個小時就能形成爆發式傳播,對輿論場造成很大影響”的深刻含義,把握好、運用好這一傳播特征。

講好暖人心的故事,要尊重新聞傳播規律,把握時度效。抓住時機、把握節奏、講究策略、注重效果,這是檢驗新聞輿論工作水平的標尺。

要把握分寸,適度不失度。注重受眾感受,講暖心故事要溫情不要煽情,不能過度拔高,不近人情,防止用力過猛,過猶不及,以致和公眾認知產生偏差,引起社會反感,效果適得其反。比如,“醫護人員理光頭”“流產十天就進病房”“懷孕9個月仍堅守在戰疫一線”“貧困群體捐款”等報道都頗受爭議,傳播效果不佳。

情感認同是價值認同的前提,正能量傳播本質上是求得一種價值認同,凝聚共識。疫情期間社會心態多元,輿論傳播環境復雜。我們要找准傳播內容與用戶情感需求的契合點,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找到受眾“共情點”,既要在理又要有情,將陳情和說理結合,注重用好軟性表達的情感傳播策略,在講述富有溫度、富有情感的故事中,循循善誘,達到情感上的共振共鳴,使內容和受眾之間產生正向情感聯結,讓正能量更有穿透力,直抵人心。

(作者系重慶日報社副總編輯)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