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做好原創科普出版的現實意義

王澍
2020年03月30日10:04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做好原創科普出版的現實意義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國各地的出版單位紛紛組織策劃相關選題,大量有關疫情防控知識、病毒知識的原創科普出版物問世,面向不同年齡段、不同群體的科普讀物應有盡有,一時間,原創科普出版竟成了熱點,甚至有跟風出版之勢。網絡上,幾乎每時每刻都有各種毫無科學依據的防控方法和各類荒誕的說法在流傳,這些流言背后,暴露出的是一些民眾由於缺乏基本科學素養和辨別能力,產生的焦慮不安的心理狀態。而本次疫情暴發的源頭,更是直接指向人類對待野生動物的各種不文明行為。

  原創科普出版當下雖然成為熱點,但我們也要看到,在我國科普出版領域,原創一直都是弱項。拿各大網店的科普童書銷售排行榜為例,排名靠前的大多是引進的。《神奇的校車》《DK兒童百科全書》等書已經得到市場的充分認可,被很多學生和家長視為“優秀科普書”的代名詞。這些引進的科普書雖然都是精品,但筆者認為,這些書不應成為中國讀者尤其是青少年科普閱讀的重點,引進國外科普選題也不應成為各出版社科普出版工作的重心。究其原因,筆者認為相較於引進,認真做好原創科普出版有著更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增強讀者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引導讀者把對科學的熱愛同對祖國的熱愛聯系起來。一部(或幾部)好作品,可能激發一個人對某個領域的興趣,幫助他樹立人生觀、價值觀,這是出版界的共識。對於科普讀物而言,無論是引進的還是原創的,隻要是好的作品都能起到“激發科學興趣,啟迪科學思維”的作用。而如何把對科學的熱愛和對祖國的熱愛聯系起來,重任就落在了原創科普身上。

  與外國作者不同,我國作者寫作的視角往往更加本土化,對我國取得的科技成就更加關注,我國某項科技成果的取得往往會成為一部(篇)作品的主體或切入點。這樣的內容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讀者,引導他們把對科學的熱愛同對祖國的熱愛融為一體。許仁華(筆名:寒木釣萌)是一位資深科普作家,曾出版過數十部科普作品,在今日頭條、悟空問答等多個網絡平台開設科普專欄。“前不久,有個網友給我留言,說因為讀了我的作品,對航空航天產生了濃厚興趣,高考時報考了相關專業,勵志在祖國的航空航天領域有所建樹。”許仁華感慨道,“榮幸之極!作為一名科普作家,這是對我最大的獎勵。培養更多小科學家,真正助益祖國科研事業,是很多原創科普作者的願望。”

  加強生態保護教育,培養公民文明習慣。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是人們欠缺生態保護意識。在引導公眾樹立生態保護意識方面,科普讀物一直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內容立足於我國特有的生態環境和動植物的原創科普讀物,更貼近我國國情和民眾的生活,能更好地引導讀者樹立正確的生態保護觀念,積極參與到實際行動中。而如果讀者隻讀引進版科普書,就很難了解到我國一些特有的野生動植物和生態環境知識了。

  以滇金絲猴為例:滇金絲猴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也是我國特有的一種野生動物。2015年,中科院動物所博士趙序茅和他的同伴們深入滇金絲猴的棲息地進行考察,考察結束后,趙序茅和他的同伴合著了一本面向少年兒童的科普書《紅唇美猴傳奇》(該書入選2018年“中國好書”),用生動的語言和故事向少兒讀者介紹滇金絲猴。趙序茅說:“在外來書籍引導中國科普書的背景下,原創少兒科普難以得到關注,讀者(家長)隻喜歡買引進版的圖書,並不注重內容好壞。但是,中國原創少兒科普書品質並不差,我認為至少我這本不差。我想告訴少兒讀者朋友我在野外的經歷見聞,讓他們知道自然很有趣,動物很精彩。”趙序茅的話,也反映了原創科普出版的現狀。

  助力我國古代科技成果的保護與傳承。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科技領域也有著輝煌的成就。關於我國古代科技的內容,引進版的科普書很少涉及。相比之下,原創科普出版在普及和傳承我國傳統科技成果方面,可以發揮更大作用。拿我國古代木質結構建筑來說,建筑結構、材料等方面都蘊含著古人無窮的智慧。從我國古建筑修復角度來講,其使用的材料和修復手段,需運用到很多古老的技術手段。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科技保護室主任、科普作家張濤說:“發展中國原創科普出版,可以讓少年兒童更了解我國傳統科技,激發他們熱愛文物、保護文物的熱情。在增強文化自信方面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雖然目前原創科普讀物市場認可度不高,存在作者、編輯隊伍素質不高,成書內容參差不齊等諸多問題,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出版社開始加大對原創科普的投入,尤其一些注重科普編輯、作者隊伍培養的出版單位,不僅取得了應有的社會效益,而且在經濟效益方面也取得了長期穩定的成果。以筆者所在的中少總社為例,其主辦的《我們愛科學》是國內創刊最早的少年科普期刊,在期刊出版業受到新媒體沖擊、整體低迷的情況下,每月仍能保持在100萬冊以上發行量,依托品牌優勢和作者積累打造的“科學大偵探”系列叢書單冊發行量逾40萬冊。“我們歷來都非常重視作者的培養工作,有些作者以前是科研領域的專家,但不擅長少兒創作,有些則是兒童文學、漫畫作者。編輯通過專業引導,逐步將他們培養成了優秀的科普作者。”《我們愛科學》主編王榮偉告訴筆者:“看一本期刊有多強的生命力,歸根到底是其優質內容的原創力、生產力。”

  幫助民眾普遍提高科學素養,培養公民文明習慣,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對於有志投身或已投身於原創科普出版的企業來說,也應該立足長遠,從培養和積累編輯、作者資源入手,充分挖掘原創科普出版的價值,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