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以媒介素養調控個人信息反應

江作蘇
2020年04月02日07:12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以媒介素養調控個人信息反應

現代社會充滿風險,在環境信息刺激作用下,由於個人感到應付能力不平衡,會產生某種適應環境的緊張反應狀態,這種反應稱作應激反應或者狩獵反應,這就需要人主動去調控。一般來講,適度的應激反應有助於人調動起內部機能,獲得戰勝困難的潛在力量。但是,應激反應如果超過適度狀態,就會產生過激現象,不僅無助於困難的解決,甚至還會傷及心理和身體。

在新冠肺炎這類超大型公共事件發生后,封城和宅家造成了人的活動閉鎖,這與傳播場域的空前擴展和活躍形成巨大反差,我們要意識到人在這種信息場中會呈現一些普遍特點:

一是信息被人感知后一定會引進主觀的評價,同時產生一系列相應的心理生理變化。在信息加工過程中,人對刺激的反應是否合適,會影響到心理乃至行為是否失調。

二是人對敏感信息的關注度會不自覺倍增。敏感信息特別是負面信息會有累積效應,定向累積超出了人的適應能力,就會引起機體心理、生理平衡的失調。

三是圈層循環。根據數據分析,公共事件發生后的硬核事實並不是信息主體,而是各種各樣的觀點和看法,它們在網絡上形成鏈式放大和循環變形,特別是在社交媒體當中,熟人的信任傳遞,會螺旋式地強烈帶動人的注意力,形成心理沖擊。

當公眾知道了這些特點之后,有助於更加了解自己和把握自己。也許會有人講,自己的健康自己關心,防病毒感染就是要多了解信息才能防護好自己。這個觀點看起來有道理,但是任何行為失度就會走向與願望相悖的境地。例如,常識告訴我們,過載是危險的。人的注意力與時間分配,都有一個合理的限度,而恰恰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期間,一些人不自覺地陷入信息過載狀態,日夜盯住手機屏幕不放,機械式地不停刷屏,直至焦慮難安,健康失調,這就是由信息過載而導致的心理和生理過激反應。

古人講“心之官則思”,在面對信息大潮瀚漫而至的狀態下,每個人都要做有心人,既保護好自己利益,也維護好別人權益。這就需要通過有意識地增加媒介素養,以主動調控取代被動接受,感知到傳播即涉責任和倫理,以此獲得內心自安和行為得當。

互聯網具有普遍性特征,任何人都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布信息,傳播學上叫普遍賦權,打個比方叫作網絡信息進出“無門坎”。增強媒介素養的作用,就如為自己安裝一個雙向的閥門,不致使任何信息都可無節制地沖擊心靈和產生過度應激,也使自己不會任性地向外發布不負責任的信息。

媒介素養並不神秘,它與人的其他修養是相聯系和互通的,只是具體到當下這個媒介社會中,萬事萬物都通過互聯網而媒介化了,所以基於媒介而增加一些與此相關的素養,這既是急需之務,也是固本之策。

媒介素養的基本構成和出發點有三條,一是用以獲益,二是溝通交互,三是自護護人。用以獲益既需要掌握一定媒介知識和技術,也需要立場與方法﹔溝通交互決定了雙向傳播中運用何樣的文化與倫理﹔而自護護人則看一個人用何種道德、法律、責任意識去保護自己和維護社會。

在重大疫情期間,基於用以獲益、溝通交互、自護護人三個方面,我們可以選擇一些從實際出發、簡便可行的方法,調控自己的信息反應,體現出一個有素養的信息接受者的行為方式。

一是調控對媒介信息的依賴性。過分消費信息是一個普遍現象,低頭看屏和拇指點動佔據時間過多,影響正常生活。意識到這一點后,可以主動降低依賴度,調控用於信息交互的時間,解除冗余信息對自我的捆綁。

二是調控交往倫理的自篩性。哪怕網上一個點贊一個表情,都是對話題的表態,這些既反映立場,也折射出倫理。在算法推薦的場域中,你選什麼就優先獲推送什麼,這就需要體現素養,分辨真偽,注意掙脫“繭房效應”的束縛。

三是調控信息沖擊的風險性。從線上到線下,有著潛在盲目行為的可能風險。由不信任感、鄰避心理等驅使,有話語沖口而出、事情做了再說的可能。之后可能會后悔不及,但網絡行為覆水難收。

在我國一些省份如廣東,媒介素養教育已進入中小學,說明其正在成為一項基礎素養受到重視。現在遇到重大疫情窗口,給更多的成年人補上這一課,也可列為一項抗疫的長遠與應急結合之舉。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