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戰"疫"實錄:新聞戰士的"守城70天"

2020年04月02日07:36 | 來源:中國記協網
小字號
原標題:戰“疫”實錄:新聞戰士的“守城70天”

編者按:從1月23日武漢開始“封城”,到今天整整70天。70天的艱苦卓絕,新聞戰士義無反顧、勇敢逆行,與武漢同呼吸、共患難,見証了堅守中的溫情和感動,記錄了磨難中的成長和奮起,傳遞了拼搏中的信心和希望。今天,我們推出3篇武漢戰“疫”一線記者的採訪手記,講述70天的“守城”經歷,分享刻骨銘心的難忘記憶。

總台央視新聞中心社會新聞部記者蔣曉平:

金銀潭醫院是我的主戰場

24年記者生涯,親歷1998年防汛抗洪、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19年江蘇響水爆炸事故等突發事件,但沒有哪個事件能讓親歷者這麼近距離感受到危險和心靈震憾。親歷其中,每個人都感受到了肩上的職責和使命

我是第一位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總部派到武漢並進入重症隔離病區採訪的記者。

從1月14日到3月27日,在武漢抗疫一線已經戰斗了70多天,我見証了新冠肺炎疫情發展、蔓延,到最后有效控制的全過程。在這期間所經歷的各種危險、各種苦和累,我終身難忘,也收獲多多。

在武漢期間,我先后播發疫情報道70多條,其中絕大多數是在“紅區”裡採訪拍攝的。

“風暴之眼”金銀潭醫院是我的主戰場,記者群體中最初隻有我和攝像苗毅萌兩人在金銀潭醫院,我們發出的每篇報道,都是全國、全世界的獨家新聞。1月22日,我們所採制的《獨家!總台央視記者探訪武漢金銀潭醫院隔離病房》播出后,被國外多家媒體採用﹔我們採訪的《蹲點日記:醫護人員的堅守我們不沖上去誰上去》《抗擊新冠第一線:我們與這座城市在一起》等節目,也引起不少的關注。通過我們的節目,人們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的真實情況,也看到了醫護人員爭分奪秒搶救病人的感人場景。尤其是2020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春節聯歡晚會中,由白岩鬆等6位新聞主播帶來的節目《愛是橋梁》,感動了無數人。節目中展現的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重症隔離病房內外的場景,都是根據我和同事採訪拍攝的素材編輯而成。之后我們採制的《抗擊疫情的“逆行者”》《82歲陳義和:樂觀心態助我戰病魔》等節目,都產生較好反響。

除夕夜,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新聞中心社會新聞部記者蔣曉平(左)和同事苗毅萌在金銀潭醫院隔離病區拍攝採訪醫護人員。

作為武漢市傳染病專科醫院,金銀潭醫院是最早打響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戰斗的地方,從2019年12月29日開始,所有醫生、護士、后勤保障等部門人員,全都堅守崗位,並肩戰斗,沒有休過一天假。有人暈倒了,有人嘔吐了,還有人累病了,但是沒有一個人輕易退出戰斗。院長張定宇,身患漸凍症,一路蹣跚,卻仍然斗志昂揚。每每看到這樣的場景,都讓人感動落淚。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新聞中心社會新聞部記者蔣曉平在金銀潭醫院隔離病區拍攝採訪。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42000多名援鄂醫務人員不畏生死,投入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各方愛心人士自發行動,捐來大量救急物資﹔武漢市民自覺承擔志願者工作,努力解決醫護人員衣食住行等困難……許多人感慨:這樣動人的場景,隻有中國有,也隻有中國能。

我的記者生涯已有24年,先后親歷過1998年的防汛抗洪、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舟曲泥石流、2015年的天津港爆炸、2019年的江蘇響水爆炸事故等突發事件,但沒有哪個事件能讓親歷者這麼近距離感受到危險和心靈震憾。親歷其中,每個人都感受到了自己肩上所承擔的職責和使命,都在不畏生死、奮勇向前。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新聞中心社會新聞部記者蔣曉平在金銀潭醫院隔離病區拍攝採訪。

記者是時代的瞭望者,我們用文字和鏡頭記錄了這段歷史,傳達了抗疫精神和中國力量。作為一名湖北人,在家鄉武漢出現重大疫情的時候,能夠沖到最核心的地方,能夠與武漢人民共呼吸,和白衣戰士同成長,這是我的榮幸,也是我一生的財富。

湖北日報社武漢新聞中心記者李墨:

不負歷史的記憶

這些生命的片段,時常讓我們淚流滿面,卻又感受到堅強的力量。除了追求新聞本身的速度、深度、高度和廣度,我們更珍視的,是筆下那一份傳遞冷暖的溫度,是不負歷史的記憶、時代的體溫

從武漢關閉離漢通道至今,我們已經守城戰“疫”了70天。

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是這次武漢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戰斗最先打響的地方。1月26日,作為武漢第一批進入重症病區採訪的媒體記者之一,我和部門副主任唐曉安、攝影記者柯皓,在金銀潭醫院蹲守7小時后,終於在晚上9點見到了疲憊的張定宇院長。

當他一瘸一拐地走來,我們無論如何都不曾想到,眼前堅定站立的,是一名雙腿已經開始萎縮的漸凍症患者。

這是張定宇第一次對公眾透露自己的漸凍症病情。自2018年確診,不想被“特殊照顧”的張定宇,將這個秘密瞞了近兩年。他說:“我的身體正在慢慢失去知覺,生命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搶回更多病人。”

1月26日,大年初二,湖北日報社武漢新聞中心記者李墨(左)和部門副主任唐曉安在金銀潭醫院重症病區採訪。

採訪結束已是凌晨,我們連夜趕寫人物通訊《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報道推出不到24小時,湖北日報新媒體平台上點擊突破6900萬次。他的故事,感動了中國。

武漢同濟醫院感染科三病區護士張霓,因堅守隔離病房無法帶手機,永遠錯過了親人生死求助的來電。待她匆匆趕回家時,她的“大伯爸爸”已經去世了5個小時。

2月9日深夜採訪張霓時,她在電話那頭自責地哭:“我每天奮戰在患者身邊,卻沒能救下自己最親的人。”在一封寄往天堂的信中,她對“大伯爸爸”說:“會有天使替我來愛你。”

1月25日,大年初一,滿彩美等21名環衛工人,在請戰書上按下紅手印,挺進武漢市十一醫院重症病區,每天為醫護人員和病房患者清理醫療垃圾與生活垃圾。最忙時,一天清了100多桶,哪怕裡面埋著危險的針頭。他們是城市收入最微薄的群體,能搏的隻有身體,能拿出的隻有雙手,卻在這一刻甘願奉獻所有。

3月29日,湖北日報社武漢新聞中心記者李墨(右二)採訪光榮完成“紅區”抗疫使命、隔離歸來的滿彩美等環衛工人。

習近平總書記說:“武漢不愧為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不愧為英雄的人民”,作為這場疫情的親歷者和記錄者,這些生命的片段,時常讓我們淚流滿面,卻又感受到堅強的力量,激勵更多人負重前行。

在這場戰役中,作為一名黨報記者,除了追求新聞本身的速度、深度、高度和廣度,我們更珍視的,是筆下那一份傳遞冷暖的溫度,是不負歷史的記憶、時代的體溫。

湖北廣播電視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秦聲:

與醫護人員並肩前行

在大難面前,在生與死的考驗中,我和我的同事牢記身上所承擔的使命職責,各自堅守在崗位整整70天,沒有一個人退縮

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后,融媒體新聞中心的採訪報道任務翻了幾番,長時間的一線報道,讓多位記者出現了因休息不夠、抵抗力下降病倒的情況。作為他們中的一員,我被大家高昂的士氣鼓舞著。經過幾次主動請戰,領導終於同意讓我帶領一個前線醫院報道團隊奔赴一線。

回想過去的70天,我最深的感觸,就是在投入戰“疫”一線的當天,在微信朋友圈裡寫下的一句話:“疫情總會過去,我不知道這場災難過去后,這座苦難的城市和我們自身會付出多大的代價。而我們能做的,就是要讓這座城市在曙光來臨之前不會喪失信心,讓災難過去之后不要遺失記憶。”

這也是整個疫情報道期間,我和我的同事們所秉承的報道理念。

在火神山醫院已啟用病區內採訪患者和醫護人員,我見証了火神山醫院送走第一批出院患者,為武漢人民傳遞康復的希望﹔在武漢醫院床位緊張的時候,我穿著防護服等待了7個小時,獨家報道了武漢第一家方艙醫院——武昌方艙醫院啟用並收治患者的歷史性時刻。

2月4日上午9時許,湖北廣播電視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秦聲在火神山醫院報道首批患者轉運。

在大批康復患者出院,全國疫情向好的時候,我和組裡的同事們,依然堅守在醫院的重症病房和ICU裡記錄患者的救治過程。無論是氣切、插管還是其他治療,我們和醫護人員一起並肩而行,隻為向外界傳遞出醫護人員全力救治的決心。

2月3日,湖北廣播電視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秦聲(右)在武漢青山方艙醫院採訪。

過去的70天,我和我的同事,堅守在各自的崗位。這些天裡,身邊的同事有生病的,有疑似感染被隔離的,但是,沒有一個人退縮。在大難面前,在生與死的考驗中,我和我的同事始終牢記身上所承擔的使命職責。

如今,城市已經漸漸重啟,作為記錄者,我也將繼續陪伴著這座英雄的城市重新走向輝煌。(本文內容分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湖北日報社、湖北廣播電視台提供,轉發請注明來源)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