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戰"疫"實錄:大后方的新聞"守夜人"

2020年04月04日07:27 | 來源:中國記協網
小字號
原標題:戰“疫”實錄:大后方的新聞“守夜人”

編者按:在戰“疫”報道的后方,有一支默默堅守的夜班編輯隊伍。他們是新聞“守夜人”,是與前方記者並肩作戰的“逆行者”。面對稿量增加、節奏加快的戰時狀態,他們統籌調度、推敲把關,時刻不容懈怠,絲毫不敢鬆勁,隻為確保刊播“最后一公裡”的安全暢通。今天,我們聚焦這群新聞“守夜人”,一起聆聽他們講述隱身幕后、默默付出的逆行故事。

武漢廣播電視台何志強:

一位夜班編輯的“24小時守候”

每一個文字、每一個細節、每一組數據、每一段視頻都要認真審看、斟酌、拿捏。當自己的策劃經過記者的努力,通過屏幕傳播到千家萬戶,收獲觀眾一個個點贊,一個編輯所有的辛苦頃刻之間都煙消雲散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場大戰,也是一場大考。身處全國疫情最嚴重的地區,作為武漢廣播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總監助理、《武漢新聞》總制片人的我,也同樣經歷著這場嚴峻的大考,而且一考就是70多天。

雖然自己也是一名參加過1998年抗洪搶險、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等多次重大災害報道的“老編輯”,但這次抗疫報道中,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艱辛,也收獲著從未有過的感動。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1月22日,我們在《武漢新聞》中率先開設《堅決打贏疫情防控戰》專欄。1月29日,武漢廣電新聞綜合頻道調整為疫情防控專門頻道,全天推出8檔《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特別節目。其中,我負責承擔午間12:00檔和夜間最重要的19:30檔直播,總時長約80分鐘,我這個“夜班編輯”也由此升級成了一名“全天候編輯”。

武漢廣播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總監助理、《武漢新聞》總制片人何志強審看當日即將播出的節目。

因為傳統媒體、新媒體同時開展報道,手機上又增加了幾個微信工作群。除了休息時間,其他時間都不敢讓手機離開視線,生怕漏掉了重要信息。獲取信息、策劃選題、審稿、審片,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手機屏、電腦屏、電視屏之間不間斷切換。為了讓權威信息及時傳播出去,在確保准確的前提下,能快則快,發稿時間常常以分秒計。

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為了把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懷進一步傳遞到武漢千家萬戶,我安排編輯部及時制作好本埠新聞。當晚,央視《新聞聯播》剛剛結束,武漢廣電戰疫情《特別節目》就在頭條完整播出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的消息,緊隨其后播出編輯部策劃的新聞專稿《情深似海 厚愛如山 習總書記親切關懷 武漢決勝疫情阻擊戰》。這樣的謀篇布局,實現了權威信息的多層次、高密度發布。

疫情期間,由於節目時長比平常翻倍增長,日常工作節奏自然也被打亂。每天直播一結束,就得接著和當班人員一起策劃安排第二天的報道選題和報道重點。經常是剛剛安排妥當又接到新的任務。

1月24日,除夕夜,距離新年鐘聲敲響還有一個小時。我接到採訪任務: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450名醫務人員,分別從上海、重慶、西安三地出發馳援武漢,大約半個小時后抵達武漢天河國際機場,速派記者前往報道。當時,通往機場的道路已經封閉,我一邊協調調度記者,一邊聯系相關部門協助記者通行,甚至輾轉聯系到湖北機場集團等幫忙拍攝這段具有歷史意義的場景。第二天,《陸海空三軍醫療隊馳援武漢》的現場報道順利播發,有力鼓舞了武漢人民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信心。

對文字、畫面審核把關,是責任編輯日常最基本的工作。武漢“封城”期間,絕大多數市民宅在家裡,電視成為他們獲取權威信息最重要的渠道,收視份額較平時提高數倍。“你看電視了嗎?”“看看今晚的電視怎麼說”甚至成為市民的口頭禪。

如此高的關注度,對電視人既是信任,也是壓力。信息發布不僅要快,而且要准,容不得半點差錯。因此,每一個文字、每一個細節、每一組數據、每一段視頻都要認真審看、斟酌、拿捏。對不確定的內容,或要求記者核實、修改稿件,或補充採訪提供准確無誤的信息。

由於疫情事關重大,許多權威的信息發布需要經過相關部門的核實確認,有的甚至在播出之前的最后時刻才能確定,這也成為特殊時期的一個常態。2月14日,“特別節目”正在播出,臨時收到一篇當晚必須播發的重要稿件,面對緊急任務,馬上開始分配工作,大家開始分頭准備,最終確保了稿件第一時間准確無誤的播出﹔3月13日,為了在新媒體上及時發布“武漢市衛健委關於恢復全市大部分預防接種門診服務”的消息,一直等候到次日凌晨兩點。

武漢廣播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總監助理、《武漢新聞》總制片人何志強(右)在直播台上值守。

認真對待每一篇稿件,確保不出錯,讓新聞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是對編輯崗位最起碼的要求。策劃精品力作,讓新聞值得后人回味則是更高的追求。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我要求自己時刻做個有心人,一旦發現好的線索,馬上記錄下來,再和記者一起商量如何選擇報道角度,需要拍攝哪些場景,需要採訪哪些人物。而每當看到記者傳回來一些感人肺腑的片段,又忍不住熱淚盈眶,以至於一天下來口罩要被淚水打濕好幾次。自己“激動”之后,馬上聯系前方記者,或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或講述感人至深的故事,或放大激動人心的細節。當自己的策劃經過記者的努力,通過屏幕傳播到千家萬戶,收獲觀眾一個個點贊,一個編輯所有的辛苦頃刻之間都煙消雲散。

眼下,疫情仍未解除,戰斗仍在持續。作為新聞“戰士”,同樣不獲全勝不言成功。每一個夜晚的守望,都是為了黎明的到來。

四川發布王力惟:

與網友“面對面”

發布重要通知,及時收集網友訴求,在后台留言安撫網友焦慮情緒……不知不覺又忙到了深夜。這段“住在”微博的日子裡,我和網友一同面對困境,也一起迎來希望的曙光

在這個不平凡的開年中,關於疫情的每一個細節都牽動著網友的心。作為一名政務微博小編,這段時間最多的工作就是面對廣大網友,講述這些細節。

我所在的“@四川發布”(四川省政府新聞辦官方微博)從1月底開始,迎來網友留言和私信的爆發式增長。最多的時候,單是網友求証辟謠的信息,一天內就能收到數十個不同版本﹔從私信裡,我讀到過社區工作者缺乏防護物資的困境,也收到過網友想向湖北捐贈自家農作物卻苦於運輸難的心願……聯絡溝通,積極應對,這段時間,我仿佛“住在”了微博,常常工作到深夜十一二點。雖然困難重重,並非所有的問題都能解決,但作為官微,不關閉評論和私信,努力解民之所惑、急民之所急是我們始終堅持的。

1月24日,大年三十晚上19:15,在網友的關注和期盼中,我們在微博平台發布了四川省關於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的通知﹔1月25日,大年初一,我們又和網友一起“雲送別”四川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年還沒過完,網友開始持續擔憂年后復工會不會引發新的疫情傳播,我們及時收集網友訴求上報反饋,同時在后台留言安撫網友的焦慮情緒……

受疫情影響,居家坐班的四川發布微博編輯王力惟正在和網友互動。

2月3日,大年初十的零時剛過,成都青白江發生了5.1級地震。疫情和地震雙疊加,讓不少網友的焦慮情緒更加明顯,午夜已過卻不敢入睡。感受到地震的一瞬間,仿佛是一種深入骨髓的肌肉記憶,我第一反應是打開電腦開始工作,完全顧不上家裡晃掉了什麼東西。當天晚上,我一邊和各部門同事對接,及時發布關於震后處置的一手權威消息,一邊通過評論、后台私信回應和安撫網友……不知不覺忙了一整夜。政府部門的迅速處理,官微平台的及時發聲和積極回應,極大安撫了疫情期間網友的緊張情緒,也獲得了大家的點贊。

1月28日,大年初四,四川發布微博編輯王力惟(左二)和同事在發布會現場直播。

這是一個於你我都不平凡的開年,但寒冬已過,暖春來臨,所有短暫的停滯都將重啟。這段“住在”微博的日子裡,我和網友一同面對困境,也一起迎來希望的曙光。希望通過我和同事們的努力,讓“@四川發布”在網友眼裡是權威的、靠譜的、鮮活的,是大家真正的“定心丸”。

科技日報社胡兆珀:

整建制堅守,一個都不少

這幾十個不眠之夜,會讓每個經歷它的人終生難忘。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科技日報夜班整建制堅守一線,一個都不少

疫情報道期間,報社絕大部分部門都居家辦公了,而夜班工作要求必須到現場。於是,夜班“敢死隊”戴起口罩,開始了最早一批的復工復產。

科技日報社夜班編輯在組版和審讀大樣。

受疫情沖擊最大的莫過於湖北人。夜班編輯總共6個人,其中就有2個湖北人,今年春節,一個是十幾年來年年回家今年卻沒回,一個是十幾年來不回家今年突然想回卻沒回。大家由衷感慨:這些編輯都是“科技日報友好型”。

彭東來京20余年,每年春節都回湖北老家。今年春節,突發奇想,早早就讓家人訂了來京的火車票。父母兄弟帶著孩子來了,但接踵而至的疫情打亂了計劃。一家7口人宅在建筑面積90平米的家裡,擁擠熱鬧、煩心卻也安心。隔離兩周期滿馬上投入夜班。相對彭東,陳丹一個人的春節過得空前寂寞和無比擔心。單身女生陳丹已經十幾年沒回家鄉過年了,今年下決心要和父母團聚,早早買好了回武漢的高鐵票,疫情突發,隻得趕在武漢“封城”前一天退了票,選擇堅守夜班一線,用一個個充滿力量的新聞版面為家人加油,為武漢加油。

在抗疫報道中,科技日報夜班團隊的十幾人全員在崗,一個都不少。

報紙夜班工作平時緊張,戰時更甚。作為新聞守夜人,我們這十幾個人和全國所有媒體機構的夜班編輯一起,在每個寂靜的深夜,堅守在排版機房,審讀著大樣上每一個鮮活又滾燙的文字,在這個時代的節點上,把苦難與抗爭、感動和希望印在新聞紙上,鼓舞當下、銘刻歷史。

科技日報社夜班編輯在組版和審讀大樣。

我們的夜班隊伍裡有56歲的老編輯馬樹懷,還有23歲的組版員張靜怡。他們是堅守一線的平凡英雄,他們是時代奮斗者群像,更是每個家庭裡的父親、母親、丈夫、妻子、兒子、女兒。在此特殊時刻,這些別人家的寶貝值得被記住,他們是——編輯:王俊鳴、胡兆珀、彭東、馬樹懷、胡唯元、陳丹﹔校檢:陳勇、劉文靜、牛春艷、田沖、鄧宏生、苑澤淳﹔組版員:柳紅、金燕、王京靖、張靜怡、王天彧。

一個都不少,山河無恙,家人平安。

工人日報社鄧崎凡:

帶著口罩上夜班

作為一名編輯,我再一次體會到《工人日報》這份報紙以普通勞動者為報道主角的新聞價值取向﹔作為一名普通讀者,也為抗疫一線那些普通人的故事和付出所感動

帶著口罩的這段夜班,是職業生涯中一段難忘的記憶。

1月19日至今,我約有一個半月的班次是夜班,負責一版要聞和三版綜合新聞的夜班編輯工作。

作為新聞人,我對自己所服務的報紙、所從事的夜班編輯崗位有了更多的理解﹔作為讀者,更被抗疫一線勞動者的故事而感動。

戰“疫”初期,疫情不明,如何選擇、取舍新聞稿件?當時,夜班主要選用新華社的權威報道來回應受眾的關切。如今來看,及時傳遞權威聲音、加強防控科普無疑是恰當的。

受疫情影響,今年工人日報春節休刊時間延長了幾天,從2月3日恢復正常出版。2月2日晚上,戴好口罩,懷著一絲忐忑的心情來到報社,我開始了節后的夜班工作。

工人日報社鄧崎凡在檢校大樣。

此時,前線記者發來的報道量很大。報紙的版面內容有限,如何從眾多報道中選擇刊用,如何區分一版和三版在戰“疫”報道方面的定位,成為擺在夜班編輯面前的問題。夜班領導提出了思路:一版除了刊發中央、全國總工會及事關疫情防控全局的重大新聞外,重點選用反映戰“疫”一線勞動者的故事﹔三版則主要刊發各地各部門出台的措施舉措、各地的經驗做法。這樣,夜班在處理自採報道方面,重點選擇抗疫一線勞動者的故事,並在版面上突出處理。

3月24日晚,工人日報社夜編室在謀劃版面。

作為一名編輯,這讓我再一次體會到《工人日報》這份報紙以普通勞動者為報道主角的新聞價值取向。同時,作為一名普通讀者,也為那些普通人的故事和付出所感動。

3月24日晚,工人日報社照排車間正在組版。

是的,每當看到報道裡的這些普通人的努力,看到我的同事在前線后方盡職盡責,看到身邊一個又一個普通人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為這場全民戰役使勁出力,我相信最后的勝利一定會到來。

湖北日報社譚親璐:

時刻不敢懈怠

抗疫期間辦報任務更繁重,稿情更復雜,我在編輯稿件時更是不敢有絲毫懈怠,時刻保持清醒、嚴把關防偏差,精心提煉標題,放大新聞價值,用心配發編后,升華報道主題

抗疫斗爭是一場大考,對一個黨報夜班編輯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

與平日相比,抗疫期間辦報任務更繁重,稿情更復雜。如何體現省級黨報的擔當,給讀者以准確權威的信息,傳遞正能量,答好大考答卷,面對這些壓力,我在編輯稿件時更是如履薄冰,時刻不敢懈怠。

3月25日夜,湖北日報社要聞版主編譚親璐在讀大樣。劉濤 攝

保持清醒頭腦,嚴把關防偏差。2月28日晚,我在編輯一篇報道白衣戰士戰“疫”的通訊稿時,原主標題為“歲月,因你們負重前行而美好”,正文中亦有“歲月,因你們而美好”的表述。而當時正是疫情吃勁的時候,民眾長時間宅家不能外出。在這樣一種沉重的氛圍下,實在談不上“美好”,如果此標題見報,還可能引起讀者對報道的反感。因此,斟酌再三,我最終將標題改為“負重前行,期待疫去花開”。正文部分,也做了相應的文字修改。

精心提煉標題,放大新聞價值。2月9日晚,我在編輯一位湖北民大附屬醫院男護士的稿件時,原標題是《奮戰在隔離病區的男護士》。新聞價值何在?難道僅僅是因為他是一位男護士?審讀正文,在文內發現了報道人物說的一句話“讓每一個病人看到希望”。這句話新聞價值更大,病人能看到治愈的希望,才會積極配合治療,於是,我把這句話拎出來做了主標題。

用心配發編后,升華報道主題。2月9日晚,看到一篇通訊《信心是一束光》,寫的是一位78歲高齡的新冠肺炎患者講述從感染到治愈出院的心路歷程。他說:“害怕,病毒就會退卻嗎?”老人在病魔來襲時,保持的這一份定力讓我感動和敬佩。我特意加了編后,其中寫道:“在最暗淡的日子撥開一絲光亮,讓病魔之手退卻,讓生命之火旺盛。”

關鍵時刻看擔當。按往年慣例,湖北日報春節期間日出4個版,因為抗疫報道,今年春節湖北日報一直堅持日出8個版,正月廿三后又恢復日出12版。我所在的編輯出版中心49名夜班人員全員上崗,克服了沒有暖氣(疫情期間不能開放暖氣)又遇寒潮、家住社外沒有公共交通等困難,保証了報紙的正常出版。(本文內容分別由武漢廣播電視台、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科技日報社、工人日報社、湖北日報社提供,轉發請注明來源)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